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者虽想把新观念落到实处,而事实却流于形式,于教学,于学生无一益处,鉴于上述不足,归纳总结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着眼点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亦即希望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有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从教学理念的层面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自主权。但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还得进行一番探讨。现实教育教学中为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还是屡见不鲜,教者虽想把新观念落到实处,而事实上却往往流于形式,于教学,于学生无一益处。鉴于上述实践操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笔者归纳总结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策略一: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合作学习。
学贵有疑,学也源于疑。学生一但无疑,学习活动也就不复存在,
即使有也只是徒具躯壳而已,小组学习特别如此。基于此,致使一部分一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关键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讲究一些策略。
首要的一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解决好学生参与的内动力问
题。怎样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动力?关键是看教者有没有激起
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
《蚊子和狮子》的教学可以成为一个易察觉的例子。以前在教课本时,我们总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分析:因为什么什么,所以蚊子成了蜘蛛的俘虏。结果学生还是懵懵懂懂。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下述方法:读课文,了解一下第一次蚊子如何战胜狮子?第二次呢?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蚊子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通过两次截然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热情马上高涨,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看书,讨论……异常投入。
策略二:强化组织和引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良好习惯。
学生能进入学习状态,但未必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我们常看
到,在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总有些不和谐的音符:各自为
政,各行其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注意听他人意见;讨论半天还是不能统一认识……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合作意
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习惯是多方面的:
1、独立思考的习惯。一些学生平时基础差一些,在日常合作学习中往往处于弱势,自己想到的总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不被其他组员所接受,而其他组员的意见更具代表性,受到大家的重视,因而产生了自己说不如不说,自己想不如听的惰性观念,长此以往,就会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了。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多么必要的工作。
2、善于发言的习惯。在扮演听众角色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是进行过思考的,却不愿发言。在发言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学生虽理解并愿意说,但表达不得要领,说了半天,也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能力及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3、认真听的习惯。所谓合作学习,其意义就在于学生问、师生问的互动互助,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然而,在这方面,有些成员十分欠缺,特别是反应在讨论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时甚至是有两三人同时说,他们各行其是,而不去听他人的发言。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部分同学是有意识的配合老师上演讨论的闹剧,还有更大部分是没有养成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
4、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对同一语文学习内容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言论观点中,如何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辨别、评价能力及习惯。
上课中,有一些同学有较强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他们的发言总是
“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不对,应该是……”、“我帮某某同学纠正一点”,而有些同学一头雾水,无所适
从。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
5、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是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評价能力及习惯相辅相成的,离开这一环,向别人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也不能把小组的共同观点汇报给全班同学,取得全班性的共识。
策略三:操作中讲究科学化、合理化,增强实际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总是与教师操作过程中的一
系列因素息息相关。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切实感受,在现实环境面前进行学习讨论似乎要比坐在教室里无病呻吟效果好的多。
有些教学操作顺序也十分有讲究,特别是学生讨论交流的次序。
小组合作学习中有部分同学总是无话可说,或轮不到他说就已被其他
同学说了,从而产生失落的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也不能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在对讨论交流顺序作一有意识的调整后是可以解决的。教师(或小组长)应当多观察,多参与,注意每个小组(或组员)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在讨论交流时,先让方案比较少的说,再让方案比较多的说,这样就能提高参与率,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增强实际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着眼点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亦即希望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有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从教学理念的层面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自主权。但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还得进行一番探讨。现实教育教学中为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还是屡见不鲜,教者虽想把新观念落到实处,而事实上却往往流于形式,于教学,于学生无一益处。鉴于上述实践操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笔者归纳总结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途径。
策略一: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合作学习。
学贵有疑,学也源于疑。学生一但无疑,学习活动也就不复存在,
即使有也只是徒具躯壳而已,小组学习特别如此。基于此,致使一部分一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关键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讲究一些策略。
首要的一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解决好学生参与的内动力问
题。怎样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动力?关键是看教者有没有激起
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
《蚊子和狮子》的教学可以成为一个易察觉的例子。以前在教课本时,我们总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分析:因为什么什么,所以蚊子成了蜘蛛的俘虏。结果学生还是懵懵懂懂。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下述方法:读课文,了解一下第一次蚊子如何战胜狮子?第二次呢?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蚊子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通过两次截然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热情马上高涨,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看书,讨论……异常投入。
策略二:强化组织和引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良好习惯。
学生能进入学习状态,但未必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我们常看
到,在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总有些不和谐的音符:各自为
政,各行其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注意听他人意见;讨论半天还是不能统一认识……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合作意
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习惯是多方面的:
1、独立思考的习惯。一些学生平时基础差一些,在日常合作学习中往往处于弱势,自己想到的总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不被其他组员所接受,而其他组员的意见更具代表性,受到大家的重视,因而产生了自己说不如不说,自己想不如听的惰性观念,长此以往,就会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了。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多么必要的工作。
2、善于发言的习惯。在扮演听众角色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是进行过思考的,却不愿发言。在发言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学生虽理解并愿意说,但表达不得要领,说了半天,也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能力及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3、认真听的习惯。所谓合作学习,其意义就在于学生问、师生问的互动互助,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然而,在这方面,有些成员十分欠缺,特别是反应在讨论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时甚至是有两三人同时说,他们各行其是,而不去听他人的发言。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部分同学是有意识的配合老师上演讨论的闹剧,还有更大部分是没有养成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
4、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对同一语文学习内容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言论观点中,如何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辨别、评价能力及习惯。
上课中,有一些同学有较强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他们的发言总是
“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不对,应该是……”、“我帮某某同学纠正一点”,而有些同学一头雾水,无所适
从。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
5、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是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評价能力及习惯相辅相成的,离开这一环,向别人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也不能把小组的共同观点汇报给全班同学,取得全班性的共识。
策略三:操作中讲究科学化、合理化,增强实际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总是与教师操作过程中的一
系列因素息息相关。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切实感受,在现实环境面前进行学习讨论似乎要比坐在教室里无病呻吟效果好的多。
有些教学操作顺序也十分有讲究,特别是学生讨论交流的次序。
小组合作学习中有部分同学总是无话可说,或轮不到他说就已被其他
同学说了,从而产生失落的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也不能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在对讨论交流顺序作一有意识的调整后是可以解决的。教师(或小组长)应当多观察,多参与,注意每个小组(或组员)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在讨论交流时,先让方案比较少的说,再让方案比较多的说,这样就能提高参与率,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增强实际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