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和问题交朋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也由人觉得学习数学索然无味,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是""不是",也许孩子们的思绪早已经飞到了窗外的操场。孩子们的思维已经如冬天的冰凝固了,他们需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来激起学习热情。为此问题成了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本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对学生"怎么分析问题,怎么问"下了一番苦功,根据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的几点策略。
  一、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说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设性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如在教《分类》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让小朋友把书包里的书倒在桌面上,动手分一分,你们打算怎么分?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我想把语文、数学课用的分开行吗?还有地的说我想把本子和书本分开?他们按用途和特征把书包整理得清清楚楚,实在令我感动。我设计的这个情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连,激发了学生动手分类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生成与解决。
  二、放下老师的架子,有利于锻炼学生问题的胆量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时常在我耳边回荡,小时候我们是既崇拜老师又对他们有畏惧感,怎样消除孩子们的这种心理,营造轻松地课堂气氛,我想作为老师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怀揣着一颗童心,让那些不自信的孩子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福音。在课堂中我经常这样说:"你真是好样的,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出来,你比张老师更有能耐"等,孩子们自信了。在《分类》这课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我说"张老师由于前段要开课特别忙,衣柜的衣服总是有点乱,孩子们能帮帮我吗?"一说帮助老师,孩子们的激情高涨。"老师,我觉得你现在可以把衣柜里的衣服整理清楚。"我说"那应该怎么整理?谁来帮帮我。"有的孩子说上衣和裤子分开,有的孩子说冬天的夏天的分开,还有一个平常不爱讲话的孩子说把红色的衣服放在一块,因为张老师特别多红色的衣服。看来孩子们是多么善于留心观察,就连我平常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他们那么在意。人之初性本善,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幼稚可爱,心无杂念,只要你播下坦诚一定会收获快乐。
  三、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问题的拓展
  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新课标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数学活动,是数学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经历感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1-10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基本认识了"1"后,我让他们找一找身边的"1"有哪些?学生就会从笔盒里拿出一支笔问,"老师,这是不是1",拿出数学课本问:"是不是1",拿出学具盒里的小棒问。在动手操作中他们知道"1"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的"抽象"过程,由抽象变为具体的东西。因此,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观察,使数学知识变得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相反学生对新知识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知识是无比深刻的。
  四、将问题带出课堂,有利于学生问题的探索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的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如:我在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后,有学生提出:时针在7和8之间,分针指向3是几时几分?分针指向5?指向9呢?由于下课铃已经响了,我就说:"同学们,关于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以后我们再继续研究,好吗?"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带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养成爱思考,敢质疑,勤发问的好习惯,并且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才能会全面得到提高,数学教学才能真正走向高效。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的智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而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领会、评析,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下面我就结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的教学,谈谈我是怎样创设情境的。  一、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对话内需  在语文教学中,运
期刊
【设计意图】  小花枕,为幼儿所熟悉,色彩鲜艳,形状各异,是幼儿每天接触的好伙伴。而很多时候发现,孩子喜欢在床上玩游戏,摸摸枕头被角,拿枕头抛接、躲在被子里捉迷藏,抱着枕头当娃娃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小花枕,产生喜爱之情。  2.初步探索小花枕的不同玩法。  3.在游戏中体会身体运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花枕一个,小花枕人手一个。  2.放音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明显特征。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  在数学
期刊
对乡村来说,教师就是文明的化身,学校是乡村文化的前沿阵地和引领者,担当着乡村孩子的教育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播弘扬和传统文化的植根深化工作。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中,如何建设美丽学校,成为地方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中心,就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就"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
期刊
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简简单单的七字俗语中蕴涵着的道理却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家长责备与邻居家小孩打架的儿子;真空中单独存在的磁铁永远无法产生所谓的引力;个体的努力往往不如合作共赢的效果好等等。今天,当我们谈到这个"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话题时,"巴掌"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教学"是 "教"和 "学"两个层面,涉及两个主体,通俗的讲,就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共同努力完成的过程。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是在高等院校内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么,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好这支队伍的重要作用,强化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特别是走出一条独具匠心的专业化之路尤其重要。许多高职院校党委、行政已开始关注并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对于如何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要求落
期刊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是千头万绪的,细致的和琐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艺术,而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的沟通。以心为桥,可逾越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鸿沟。下面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对此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要有爱心  全国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法》中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为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实践证明,师爱在教育工作中有着其他各种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预设一些"有意错误",及时呈现错误,充分利用错误生成,创设错误情境,留下错误反思等手段,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有意错误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65-02  教学中的"有意错误"是指教师
期刊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安排好日常卫生工作值日表,利用中午时间在全班公布后粘贴在布告栏内。放学了,轮到值日的同学纷纷留在教室里打扫卫生。作为班主任的我,则像往常一样检查卫生后最后离校。突然,我发现同学把废纸等垃圾扫到角落,就堆在那儿,成了一座小山。我想:"也许是倒垃圾的值日生忘记了,或者身体不舒服先走了。"于是我就亲自动手把垃圾扫进垃圾箱,等到明天再询问详情。  第二天早晨第一节课前,我走到这位同学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学教学新课改的推行,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分层教学法开始重新被学校和教师所尝试和采用,纷纷运用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当中。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以及很多初中生物教师也在尝试进行一些分层教学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分层教学的推广和效果。这些问题和不足有的是各门课程共同存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