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置身家庭,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利用家庭成员这一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学习与家庭的联系。例如,学生可以请爷爷、奶奶讲述昨天的故事,了解农村的历史;请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经历,体验父母的辛酸劳苦;请哥哥、姐姐介绍大学校园,为学习注入动力,既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融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组织学生开展“我爱我家”“青春漫步”等活动,在学生作文中挑选出佳作,请家长欣赏。例如,家庭相册记录了家庭成员的精彩瞬间,是学生了解家庭的窗口,每张照片中,人物的神态表情、着装背景,都隐藏着一个个故事,挖掘这些故事,了解家庭的变化,了解家庭历史,开发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电视新闻,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它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第一时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通过电视了解最确切的新闻信息,开发电视课程资源,开展社会调查,掌握翔实的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发展探究与合作的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利用1955-2000年热带、副热带太平洋地区次表层温度距平资料,构造了温度距平极值深度分布曲面图,它很接近20°温度面的深度分布,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一深度曲面很接近热带温
《法苑珠林》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类书,保留了极其丰富的佛教资料。中华书局2003年12月出版的由周叔迦与其弟子苏晋仁整理而成的《法苑珠林校注》,是目前《法苑珠林》最好的校注本。然因该书卷帙浩繁,有些校点可再商榷。选取数例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讨论了维向切变流中的非线性对称不稳定问题.文中采用绝热无粘的非线性对称扰动方程组,利用多尺度摄动方法分析其不稳定波动的有限振幅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波的有限振幅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再别康桥》一诗,不禁想起罗丹的这句名言。《再别康桥》作为现代白话诗的名篇,倾倒了无数读者。它令人称道的地方有很多,而在取材和
萧贯生卒年,《宋史》卷四四二本传失载。《全宋诗》小传定其卒在景袼四年(1037),所据乃孔武仲《萧贯之挂冠亭记》(《清江三孔集》卷一四)。《挂冠亭记》云:“贯之之没,今五十年。天下之人皆知其可用之材,而未必知其高尚之志,非有子,其能追迹而显扬之欤?
《江南的冬景》处处显示着热烈。  第一段写北国的冬天,作者除了最后一句出现了“热闹”一词,其余都用叙述的语言,形式虽然朴素,情感却很热烈。“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说明在北国过冬天的人当然很多,这里面有许多的人都知道的滋味,滋味的强烈感受得到了强化,而“围炉煮茗”“吃涮羊肉”“饮白干”等生活内容充满了让人联想的张力,人入境中,北国冬天的热烈刺激的会油然而生。雪深几尺,风大若雷的北国两三个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文字感性表达的外表下是存在着合理、严谨的逻辑性的,诸如语法的运用、文章结构的呼应、作者感悟的延伸等等。所以,通过逻辑思维的锻炼,是可以大大优化教学方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古诗文教学  语文的逻辑性在语法学习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古代诗词格律因为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定,所以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效果很好。教学杜甫《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与高考实词题的迁移  笔者以2008年至2014年的江苏卷实词题为研究对象,发现大多数考题虽源自课外而答案却是课内的迁移。  2008年《吴汉传》第一题,不正确的一项:  D.或多惶恐,失其常度中的“度”正是来自《史记·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中的“度”,再联系《吴汉传》上下文应解释为“常态”而非“考虑”。  同样,2009年《书沈通明事》第一题,对下列加点词的
高中语文苏教版专题四是一个引导学生寻觅文言学习方法的专题,“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合贯通”三个板块则分别从“读”“解”“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寻觅“津梁”,当然这
以艾丁湖流域为例,探讨并提出面向干旱区湖泊保护的水资源配置思路和方法,包括流域耗水总量控制、入湖总水量控制、用水总量控制、缺水总量控制、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等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