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例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89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文言文自主阅读的能力,首要解决的应是对关键词语意思的推断,陌生的文言实词的出现无疑是阅读过程中最可怕的“拦路虎”,所以掌握正确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更是关键。笔者在多次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际学情,总结了以下几种较为常用的推断技巧,以供参考。
  一、 根据字形,因势断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丰则贵籴,歉则贱粜。”解释加点词。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二、 借用语法,注意活用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例:“烟涛微茫信难求。”解释加点词。
  “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例:“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解释加点词。
  很多学生会把这两个单音节词简单的译为“方法”和“老师”,但是,根据对词语所在句子的语法分析,明显解释不通。“法”字是“不知卿家君法孤”中的谓语成分,所以应当解释为动词“效法”;“师”在“不”的后面,更不可能是名词了,则只能活用为动词“以……为老师”。
  三、 推测迁移,发挥联想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可谓“一字一词皆有出处”,无论是实词判断、虚词辨析,还是句子翻译,大多以课外考题的形式考察课内所学,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人在南京,你能认得他,如果他跑到北京了,你也必须认出他。可常常有时候,同样意思的词语换了篇文章,学生就不知道词义了,关键还是积累不够扎实。
  例:“上欲封昙首等,……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宋书·王昙首传》)解释加点字。
  此处“私”的意义和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私”完全一致,是“偏爱,袒护”之意。
  另外一点,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可将文中出现的某个词的意思与成语联系起来,印证对词义的理解。如:“食已口爽,反为其患。”中的“爽”结合“屡试不爽”推断为“(口味)败坏”,又如“暴秦之欲无厌”之“厌”为“满足”意,可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等等。
  四、利用句式,互解见义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快速判断。
  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如何理解“逸豫”的意思?
  利用句子对称结构:“兴国”与“亡身”意思相反,“逸豫”就应当是“忧劳”的反义词。“忧劳”不难理解,是“忧虑辛劳”的意思,由此推断“逸豫”应为“安逸享受”的意思。
  陌生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不一而足,需要不断总结,便于学生了解和运用,从而在积累的基础上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实际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
其他文献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很多学生愁眉苦脸,写作时抓耳挠腮。学生为何对习作不感兴趣,是他们天生讨厌这件事吗?当然不是。那么,如何让学生重拾习作兴趣,让他们乐写作文?一个有趣的题目,自由的表达空间,自主、合作的评改方式,让作文有趣起来。  一、 让题目变得有趣  类似于“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等等“我的”系列作文,还有“记一件有趣的事”“记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记一件
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探索相应的作文指导新策略,实施行为跟进,促进作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 现状反思  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在习作指导上缺乏创新。习作前,学生习惯于等着老师先指导一番,因为有些学生不知写什么,或者肚中有东西却“倒不出来”,老师给予帮助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何指导却是值得讨论的。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创新,往往遵循着陈旧的套路:先是审题,再交流选材
9月13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一行7人来我院调研。调研组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组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带队,农业部原副部长路
【课前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大大小小五个圆)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什么?  生:许多圆圈,有的大,有的小。
师:这节课是一节阅读交流课,所交流的这本书--《淘气包埃米尔》,同学们都有了,我也有一本。这本书一共有19万字,我足足花了三天时间才认真读了一遍,大家读完了吗?(生纷纷答:读完了。) 
据财政部、教育部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2012年职业教育买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我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申报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专项资金支持。
作为教师,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应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立足整体,莫让“一叶障目”。  一、 莫让一点“遮”整课  解读一篇课文,局部分析必须立足于整体。有位老师教学苏教版四上《九色鹿》一课,解读调达被救之后的感激之言——“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调达的奴性。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商榷。我们应该联系整篇课文来解读。此时的调达内心应该是充满感激,
文本解读是在一定的文本解读理念指导下,发生在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的交流活动,是一种读者积极主动地接受与参与建构活动。但文本解读并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是有一定标准的,有一定边界的,超过这个标准和边界就会曲解甚至错误的解读文本。我认为文本解读不能超越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  一、 准确有味  准确,就是对文本理解正确而没有偏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拿《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来说,这是一篇说理性文
思乡怀古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写不衰的永恒主题.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的乡愁之曲日见其多,于估任先生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永不能忘”;一位隐名的台胞写的,字字动人;而席
习作评评课,是“作文自能评改”课题下的一种课型,在学生对习作互评互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习作评价,并结合习作内容表达对习作评价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从而促进学生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