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戏剧之父”,他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被其自身欲望的“本我”俘虏的过程。主人公麦克白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开始走上了弑君称王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麦克白一方面垂涎于象征权利的王位,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这种不正当的愿望难以实现。麦克白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了铲除异己、巩固地位的行为。
关键词:本我;俘虏;权利;地位
一、故事梗概
麦克白本是苏格兰的一名贵族与将军。在一次征战途中,麦克白和班柯两位将军打败入侵班师回朝,途中遇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他将要成为考特爵士然后下一步是当上国王,但没有子嗣继承他的伟大成就。女巫说班柯的子嗣会成为日后的君主。一方面对于他成为君王是颇为心动的,另一方面又对女巫所说的班柯的后代会将之取代心存芥蒂。麦克白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夫人,他的夫人是一个心如蛇蝎的女人。她一心想坐上王后的宝座,本来内心摇摆不定的麦克白在她的怂恿下和帮助下,利用国王封奖麦克白为考特爵士而来到麦克白的城堡时下手弑君,把罪责嫁祸给了邓肯的两个侍卫,并在大家发现国王被杀时动手杀了国王的侍卫,声称要为仁慈的君主报仇,经历这些变故后麦克白登上了王位。邓肯国王的两个儿子逃往国外。这个时候的麦克白为了巩固地位开始着手铲除异己,苏格兰国内陷入了屠杀。在血腥中,麦克白和夫人遭受着自己良心的谴责。他们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两位王子率军从国外打了回来。麦克白众叛亲离,在绝望中自杀。
二、作品意义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针对特定的主人公心理描写的佳作。麦克白这个作品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麦克白》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命运悲剧。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一比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命运的力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但在莎剧《麦克白》,命运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从人情物理出发,麦克白的一切行动和最终的结局都是可以解释的。文艺复兴倡导“人本主义”,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剧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义色彩。《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的斗争精神和他的力量体现了人的力量。但他最终的失败却说明命运观念在西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实际上,其他许多莎剧亦存在着宿命的色彩。
三、麦克白本我意识转变过程
麦克白悲剧之所以具有悲剧性,是因为麦克白无论在周围的人如何善良的情况下都会犯下罪恶,天性中的不安分注定使他作出“弑君”的疯狂举措。麦克白之所以犹豫不决,迟疑不动,只是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杀人的借口。麦克白夫人的作用只不过是在麦克白未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刺激他做“男子汉做的事”。因为麦克白夫人清楚麦克白天性中“太多事前的顾及”,她仅仅是帮助麦克白抓住了一个谋杀邓肯的绝好时机。麦克白的“弑君”举动是注定的,不安分的天性注定了他的疯狂。我们说其实麥克白的恐惧和失常,以及“杀害了睡眠”的惴惴不安,并非懊悔导致,而是内心深处深深的罪恶感。麦克白对自己的杀人始终有着清醒的罪恶感,但罪恶感不同于懊悔之情,麦克白在谋杀邓肯之后长叹,“我怎么了什么声音都叫我心惊?这双是什么手?嘿,要给我挖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麦克白并没有察觉他的罪的根源,这种对既成事实的痛苦只能表明他对自己的罪恶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不能演变为彻底的“心灵悔恨”。
四、麦克白被本我俘虏历程的反思
客观来说,麦克白悲剧的内在必然性正是由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弑君之后的罪恶感及对虚妄的执着造成的。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人性理解的深刻透彻之处,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人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然、平等的理想世界,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伦理关系、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作出准确的把握。
从剧作的创作背景也可以推断出莎士比亚的目的是暴露人的本性的贪婪和由此所导致的堕落。文艺复兴初期,针对一千多年来的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恶的本性也恶性膨胀,由于人欲的膨胀,激发出了种种血腥的罪恶,人欲横流的结果是带来了一个人间地狱。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已发展和派生出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被邪恶欲望控制了心灵的人,丧失了高贵的理性和德行,变成了残暴而卑贱的野兽。
作者简介:
潘玉慧(1994—),女,汉族,黑龙江省宝泉岭人,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策分析。
陈客寒(1992—),女,汉族,辽宁朝阳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社会与发展。
张昌军(1993—),男,汉族,江西上饶人,云南民族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
余碧莹(1991—),女,汉族,广东清远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张朋(1992—),男(汉族),山东省青岛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政府治理。
摘 要: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戏剧之父”,他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被其自身欲望的“本我”俘虏的过程。主人公麦克白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开始走上了弑君称王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麦克白一方面垂涎于象征权利的王位,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这种不正当的愿望难以实现。麦克白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了铲除异己、巩固地位的行为。
关键词:本我;俘虏;权利;地位
一、故事梗概
麦克白本是苏格兰的一名贵族与将军。在一次征战途中,麦克白和班柯两位将军打败入侵班师回朝,途中遇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他将要成为考特爵士然后下一步是当上国王,但没有子嗣继承他的伟大成就。女巫说班柯的子嗣会成为日后的君主。一方面对于他成为君王是颇为心动的,另一方面又对女巫所说的班柯的后代会将之取代心存芥蒂。麦克白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夫人,他的夫人是一个心如蛇蝎的女人。她一心想坐上王后的宝座,本来内心摇摆不定的麦克白在她的怂恿下和帮助下,利用国王封奖麦克白为考特爵士而来到麦克白的城堡时下手弑君,把罪责嫁祸给了邓肯的两个侍卫,并在大家发现国王被杀时动手杀了国王的侍卫,声称要为仁慈的君主报仇,经历这些变故后麦克白登上了王位。邓肯国王的两个儿子逃往国外。这个时候的麦克白为了巩固地位开始着手铲除异己,苏格兰国内陷入了屠杀。在血腥中,麦克白和夫人遭受着自己良心的谴责。他们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两位王子率军从国外打了回来。麦克白众叛亲离,在绝望中自杀。
二、作品意义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针对特定的主人公心理描写的佳作。麦克白这个作品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麦克白》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命运悲剧。这一点与古希腊的悲剧一比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命运的力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但在莎剧《麦克白》,命运并不直接作用于人,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从人情物理出发,麦克白的一切行动和最终的结局都是可以解释的。文艺复兴倡导“人本主义”,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剧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义色彩。《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的斗争精神和他的力量体现了人的力量。但他最终的失败却说明命运观念在西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实际上,其他许多莎剧亦存在着宿命的色彩。
三、麦克白本我意识转变过程
麦克白悲剧之所以具有悲剧性,是因为麦克白无论在周围的人如何善良的情况下都会犯下罪恶,天性中的不安分注定使他作出“弑君”的疯狂举措。麦克白之所以犹豫不决,迟疑不动,只是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杀人的借口。麦克白夫人的作用只不过是在麦克白未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刺激他做“男子汉做的事”。因为麦克白夫人清楚麦克白天性中“太多事前的顾及”,她仅仅是帮助麦克白抓住了一个谋杀邓肯的绝好时机。麦克白的“弑君”举动是注定的,不安分的天性注定了他的疯狂。我们说其实麥克白的恐惧和失常,以及“杀害了睡眠”的惴惴不安,并非懊悔导致,而是内心深处深深的罪恶感。麦克白对自己的杀人始终有着清醒的罪恶感,但罪恶感不同于懊悔之情,麦克白在谋杀邓肯之后长叹,“我怎么了什么声音都叫我心惊?这双是什么手?嘿,要给我挖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麦克白并没有察觉他的罪的根源,这种对既成事实的痛苦只能表明他对自己的罪恶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不能演变为彻底的“心灵悔恨”。
四、麦克白被本我俘虏历程的反思
客观来说,麦克白悲剧的内在必然性正是由于他的不安分的天性,弑君之后的罪恶感及对虚妄的执着造成的。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人性理解的深刻透彻之处,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有人欲的解放和满足,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然、平等的理想世界,人必须在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伦理关系、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作出准确的把握。
从剧作的创作背景也可以推断出莎士比亚的目的是暴露人的本性的贪婪和由此所导致的堕落。文艺复兴初期,针对一千多年来的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对人欲的压抑,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主体价值。可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恶的本性也恶性膨胀,由于人欲的膨胀,激发出了种种血腥的罪恶,人欲横流的结果是带来了一个人间地狱。曾经发挥过巨大进步作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与个性解放已发展和派生出严重的冒险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被邪恶欲望控制了心灵的人,丧失了高贵的理性和德行,变成了残暴而卑贱的野兽。
作者简介:
潘玉慧(1994—),女,汉族,黑龙江省宝泉岭人,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策分析。
陈客寒(1992—),女,汉族,辽宁朝阳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社会与发展。
张昌军(1993—),男,汉族,江西上饶人,云南民族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
余碧莹(1991—),女,汉族,广东清远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张朋(1992—),男(汉族),山东省青岛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