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原反应”的怪圈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正确认识“高原反应”
  
  每年高三下学期,都有学生有越学越差的感觉,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至高考。因为出现在高三复习的后期,所以大家形象地称之为“高原反应”。由于这种现象在每届高三都出现,于是大家就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去深入研究。而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是一种病态。根据常理,随着复习的深入,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熟,解题能力应该越来越强,现在反而越学越差,真是不可思议!既然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就应该认真寻找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思想负担越来越重
  在临近高考的日子里,社会、家庭、学校都会向学生发出这样的信号——高考对于你至关重要,你必须考好,否则……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这一信号越来越强,学生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对于这一状况,有的家长、老师不仅没有想办法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反而不断地加重。比如嘴上让孩子放下思想包袱,但在行动上对孩子关怀备至,为考生“开小灶”,使他们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这些家长和教师其实在做南辕北辙的傻事。
  
  2.成就感越来越小
  巨大的压力会使大部分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但也会使学生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往往是一个题目还没有真正弄懂,就开始做另外一个题目,缺少必要的反思、归纳和总结,缺少由题目到概念的领悟过程,一心钻研所谓的高考试题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这样,对于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缺少真正的成就感,即感觉不到自己在提高。学生一方面感到一场决定自己命运的考试一天天临近了,另一方面却感到自己没有什么提高,于是陷入一种更为严重的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学生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一天学下来必然是身心疲惫。循环往复,出现上面的“高原反应”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让“高原反应”长时间持续,必然产生神经衰弱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既然“高原反应”的出现是有原因的,那么,我们应该相信“高原反应”一定是可以避免的。那么,又该如何消除这一症状呢?
  
  二、缓和高考紧张节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工人在搬运东西时,不小心将一块手表掉在了仓库里,大家翻遍了仓库都没能找到。这时,一个小男孩叫大家都出去,他一个人趴在地上静静地听,很快就找到了手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办事效率低下,是因为我们陷入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当前事物的特点,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事中那些大人们忽略了手表可以发出滴答的响声这一特点,而采取了找其他东西就是用眼睛去看的方法,当然很难找到。学生们之所以会产生“高原反应”,与我们教者在高三后期,忽视了高三下学期学生心理特点而陷入思维定势有关。我们安排高三后期复习计划时,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决策,走出一条新路。
  
  1.越是到高三最后阶段越要放慢学习的节奏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高三就意味着比高一、高二更紧张的学习,高三就是争分夺秒地学习的代名词,越到最后越是要加大作业量、作业的难度,这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不要忘记,多做题目可以提高成绩,是在训练都有效果的前提之下,如果训练的效果急剧降低,甚至为负数,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高考日益临近的这段时间里特殊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于前一个阶段的教学节奏,注意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注意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归纳总结,将零碎的知识贯穿成系统的知识(高考最终考查的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让他们满怀信心地走向高考考场。
  
  2.越临近高考越是要淡化高考的氛围
  按照常理,进入冲刺阶段,我们就要抓紧时间做一些宣传发动工作。学校会利用“倒计时牌”、“高考奋斗目标”等具有激励作用的工具来激发学生的斗志。这种做法在学生刚进入高三的阶段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学生的思想负担已经很重了,这样的刺激就会起反作用。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淡化高考的氛围。要真正地把它当成一场考试,让学生清楚高考如果剔除其附加的意义,其本质也只是一场考试。要考取好的成绩,就必须遵循考试的客观规律。
  
  三、强化“我能行”的心理暗示
  
  到了高三最后阶段,学生自己如果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就会焦虑、不安。这时来自教师或家长的任何形式的鼓励都会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因为他会认为你在用善意的欺骗来安慰他。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感觉到我在不断提高,我能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
  
  1.要求学生每天力求做成一些事情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高三学生,应该每天不求做很多事,但求做成一些事。学会每天放弃一些难题,选择一些自己经过努力就能做的题目,并且留下一点时间回顾一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就会获得这样的心理暗示:我每天都有收获,我每天都在进步。这样,学生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这比任何思想工作都有效。
  
  2.提醒学生看到黑点背后的白纸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高考之前已经掌握了各学科的绝大部分知识,当然,肯定还有一些“盲点”。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些“盲点”,就好象只看到一张白纸上的黑点,而看不到黑点背后的白纸,就会忧心忡忡地去参加高考。其实,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每门学科试卷中都有一些“把关题”,这是为考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学生而出的,所以有一些题目不会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我们能够将学过的课本回顾一遍,将一学期的讲义集中起来,看着这厚厚的课本、讲义,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一学期没有虚度,我们掌握了很多知识,即看到了黑点之后的白纸,这样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参加高考。
  
  四、降低心理疲劳程度
  
  除了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之外,我们还应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综观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身体疲劳程度是一个定值,而心理疲劳程度却是一个变量。高三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想方设法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程度。
  
  1.巧用异性的帮助
  一位男子想减肥,于是向一位牧师请教秘诀。牧师什么话也没说,告诉他明天早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约你出去跑步,你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追上她,她就嫁给你。于是,这位男子在追逐这位女子的过程中,越来越健美,轻松地实现了减肥的目标。由此,我想到用男女搭配坐、结成互助小组的方法来降低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安排成绩具有互补性的男女生同坐,他们在合作中提高了成绩,却不感到疲劳。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那些较稳重的、没有谈恋爱倾向的学生,并且只能在高考前几个月使用,避免他们在高考前坠入情网。
  
  2.小目标激励
  日本有一位长跑冠军,当别人向他请教成功经验的时候,他说:“我以前跑步,心里总想着一万米这个大目标,所以总感到非常疲惫。后来我利用长跑途中的景物,把一万米分成一百个一百米,心中永远想的是一百米,而不是让人感到疲惫的一万米,每跑完一个一百米就自我表扬一下。这样运动成绩大大提高。”其实,在学习中也是这样,大而空的目标会使人感到心理的疲惫,而那些具体可见的目标,则可以降低心理疲劳程度。
  
  3.转移注意力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要使一块空地不长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学生不陷入焦虑不安之中,就必须在高考前定期安排一些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知道高考只是我们丰富多彩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将它看得太重。
  “高原反应”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我们的老师、学生在后期复习中不陷入思维定势,复习方法得当,就一定能避免它。
  
  (栏目编辑 田恒平)
其他文献
班级纪律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历来备受班主任的关注。下面谈谈我对班级纪律的一些看法。    一、明确类型    为了准确拿捏执行纪律的分寸,班主任需要明确纪律的类型。  纪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硬纪律,一类是软纪律。  所谓“硬纪律”是指那些需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必须强化为习惯的纪律。比如,遵守作息时间,公众场合、学习场所不能大声喧哗等。凡是违反的,必须按规定惩罚。  所谓“软纪律”是指那些可以调整
期刊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交往中,有时因自身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与他人的要求相对立,便产生与其对立抵触的情绪而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只要教者教育方式适当,因势利导,逆反心理是可以利用的。    一、适当反面刺激    反面刺激,就是恰当地用学生不爱听的反面的话去刺激他们,适度激活他们的逆反心理,引导学生从正面发展。例如,我接任了一个村小完小合并的班级,由于西部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孩子
期刊
孩子们需要自己的快乐,我们的责任便是尽可能地维护它。  ——题记    学生们到了六年级,对事物观察得细致了,驾驭语言的功夫也娴熟了,由此及彼的联想总让我感到一阵阵惊喜。班里有一位写作特别棒的女生冯杰,在写“一个可敬的人”的主题作文时,把我这个大腹便便、戴着黑框眼镜的班主任当作写作对象,在作文里称我是“七班的熊猫老师,是同学们喜爱的国宝级老师”。当我怀着一份欣喜的心情,把这篇文章读给全班听时,大家
期刊
在一次活动中,两个孩子为争当领唱吵了起来,所有孩子跟着起哄,活动室里乱成一团。我连劝带哄,好不容易把事情平息下来。  活动结束后,我正坐着休息,校长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刚刚吵得最凶的林林。我赶紧站起来和校长打招呼。  校长和蔼地朝我微笑,说:“小刘,我有点事情想问你。林林说,刚才音乐活动时你骂他了,是吗?”我的脑子“嗡”的一声,校长的声音是温和的,在我听来却像炸弹一般。一个教师最忌讳的就是打骂孩子,
期刊
美术课后,同学们的脸上个个写满了失意。我忙向美术老师打听。老师生气地说:“上节课布置的任务,这节课要做木偶人,需要带齐材料,可班上一半的同学都没带,我一生气,一节课呆着吧。”唉!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里埋怨:这群没记性的“调皮鬼”!  下班回家,发现楼前的门上贴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物业的防盗告示。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灵感也随之而来。如此温馨的提示,为什么就不能出现在我们的班级呢。  我利用
期刊
六年前,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开学第一天,我刚跨进校门,就看见前面围满了学生,还没到近前,就听到人群中传出一阵孩子的哭声:“我要回家——我不要上学——”那个被孩子拽着的家长已是汗流浃背。拨开人群,只见地上坐着的孩子,书包歪背在肩上,两手拼命地拉着他爸爸的裤管,满脸泪水,声嘶力竭。“怎么啦?”家长抬头,见到我,像见了救星:“老师,你来了,文文不肯上学,硬要跟我回家。”哦,这孩子原来是我班上的文文。都说
期刊
今年接手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刚刚6岁,有的上过幼儿园;有的在家疯跑了6年;有的能听明白老师的话意;有的什么也听不懂。再加上班里人多,什么事都不顺利。  就说路队吧。第一天中午放学时,我按照高低顺序一个一个给他们排整齐,并让他们记住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然后站在队伍最前面高声问:“小朋友们,记住你在哪里站了吗?”七十个孩子仰着小脸,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大声喊道:“记住了!”我满心欢喜地领着他们
期刊
这是一个晴朗的午后,天高云淡。  我和小周老师的办公桌连在一起,靠在窗前,他的桌上放了不少的教育报刊。小周是位新老师,工作热情高,尤其爱学习,课余常见他把报刊上的一些文章抄在笔记本上。  此时,他正在训斥一名学生,脸气得通红。这是一名后进生,经常被小周带进办公室,不是给他辅导功课,就是给他讲做人做事的道理。今天不知怎么啦,一向温和而有耐心的小周有些失态了。  待学生哭着走后,我问小周为何发那么大的
期刊
活动目的:  让学生耳闻目睹春天的新生事物,感受春天的美丽,赞美春天,赞美祖国。激发学生满怀希望、励志勤学、报效祖国的热情。    活动过程:  一、走进春天赞美春天  (显示春景画面)  主持人甲: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  乙:春天,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甲:春天,万象更新,朝气蓬勃。  乙:春天,耕耘播种,充满希望。  甲:同学们,大家喜欢春天吗?  乙: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播放
期刊
解开疙瘩    有一对邻居,由于上辈人结怨,成了仇家。两家人都觉得很难受,但由于仇怨太深,没有人能帮助他们从苦恼中摆脱出来。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和尚,听说了这两家人的事情之后,出了一个主意。  他用绳子绾了一个疙瘩,把绳子的一头藏起来,另一头露出来。并且做出约定,两家人谁先把疙瘩解开,另一方就当着全村人的面向这家人赔礼道歉。为了占得先机,两家人日思夜想,都争着想把这个疙瘩解开。一直过了半个多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