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治疫方子挂在街上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eng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元时期的1180年,河北的真定(今正定县附近)一带,当地望族、首富李家得了一个儿子,名叫李杲(音gǎo)。他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尤爱读书。长大后,他拜师学医,成了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脾胃学说”。李杲十分强调脾胃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年轻时的李杲就非常自律,生活严谨,从不踏入声色犬马之地。他的朋友们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想了一个法子来戏弄和考验他。他们准备了一桌酒菜佳肴来宴请李杲。待酒过三巡,李杲兴致正高之际,席间便突然来了一位青楼女子,并故意坐在李杲身边,只见这位女子不仅对着李杲眉目传情,甚至还趁着李杲不注意去拉扯他的衣服。李杲十分气愤,不仅扯回自己的衣服,还把衣服脱掉烧了。
  除了生活作风严谨刚烈,李杲为人宽厚、乐于助人。比如他在住宅空地上,特意修建了一座书院以接待读书人;如果遇到生活困难用度不足的人,他也总是尽力周济他们;在遇到灾荒年岁,李杲极力救济灾民,很多人因他的乐善好施得以保全性命。
  李杲20歲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失去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跋山涉水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后来,李杲凭着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尽得其学,益加阐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李杲30多岁时在济原(今河南境内)做税务官时,当地流行一种俗称“大头天行”的疾病,即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都没什么效果,而一泻再泻,反而使病人接连死去。尽管如此,医生并不认为这是误治,病人家属对此也无异议。唯有李杲觉得病人死得冤枉,于是废寝忘食地研究此病,从症状到病因反复探索,最后终于制定出对证方剂,临床效果也表明了方剂的可行性。为了惠及更多病人,李杲把这方剂刻在木板上,悬挂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采用了这种方药的人,没有不见效的。当时百姓以为此方为仙人所传,于是便把它刻于石碑之上,一时传为美谈。
  此后不久,李杲为躲避元军侵扰弃官迁居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因此名声大振。从中原返回北方后,他便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治病之余,将多年的经验体会著述立说,最终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李杲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在他看来,人体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人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事实上,这与《黄帝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个脏器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补中益气汤是他创立的名方之一,也是其遣药制方的代表。全方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组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则是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明代以后,医学大家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都曾对李杲的学说进行过钻研和吸收,并有所发展。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也受到李杲学说很大影响。李杲为人处世和治病救人的故事代代相传,其见识独特的“内伤脾胃”学说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华医学宝库。
  (杨必安/文,摘自《健康报》)
其他文献
一九七九年六月和八月,我们这支由广西、广东、湖北三省80多名医务、卫生人员组成的老年医学综合考察队,来到了二十多年前人口普查中就已闻名全国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进行调查,探索这里长寿老人的长寿奥秘。  巴马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境内山峦纵横,虽不甚高,但是郁郁葱葱,花草遍地,树木丛生。林中溪泉清澈见底,气候湿润温和,日光透过参差枝条,影布地上,即使盛暑季节也不很热,因而年平均温度只有20.
期刊
青春期的变化是必然的,但是青春期的反叛却不是必然的。如果做父母的关系和睦、成熟负责,对孩子渴望成长的动机与行为给以肃然起敬的尊重,对孩子给予足够的信任,全力配合并积极参与孩子的精神成长——最低限度,我们不给孩子反叛的机会(我们的指责、猜疑和惩罚都是在为反叛提供机会),那么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就会向成熟、成长和自立发展。  孩子在青春期的种种“反常”行为其实是成长欲望的表现,他们需要在试错排错中成长,
期刊
我们是南方乡下人。在我们父辈,粗茶淡饭是过日子、度生活的固有模式。早上稀饭+馒头或馒头干+煮鸡蛋+咸菜萝卜干,中午米饭+炒地里当季的鲜菜+偶尔有的红烧肉+蛋汤,晚上稀饭+咸菜,这些是大多数人家的标配,几十年如一日,基本上不会变出什么新的花样来。  印象最深的是夏天,从地里收工回家,又渴又累,开水泡饭是最省事的,有时就着老娘腌制的咸鸭蛋,咸鲜咸鲜的,再拍盘黄瓜菜,这是一天最享受的时候。  喝的更简单
期刊
“性”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个讳莫如深的词。但同时,国人又特别在意那些有关性的疾病,如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等。国人这种对性既关注,又羞于启齿的独特态度,让性成为了一种私密、不容易分享的东西,哪怕是夫妻之间。真正愿意认真、正面地谈论性生活,表达对性生活憧憬的人少之又少。  全国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邸晓兰认为,婚姻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保护了合法的性生活。离开了和谐的性生活,婚姻也就没了附着点。因此,夫
期刊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唐朝高僧鉴真(688~763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历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亮”,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日本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高峰)。鉴真东渡,不仅是一场简简单单的弘法活动,更是一场全方面的盛唐文化传播活动,影响到了日本的方方面面,如佛学、医学、建筑、饮食等,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14岁于扬州大明寺
期刊
影响人性欲的因素很多,除了健康状况、情绪和夫妻感情外,还有一个因素看似和性爱无关,却能悄无声息地影响性爱频次,那就是家居环境的清洁与否。试想一下,如果屋子里滿是杂物、灰尘,又充斥着各种电器噪音,你还有心情做爱吗?最近,美国一个家居网站发表调查研究显示,喜欢清洁房子的夫妻性爱更多。  该网站邀请超过1000名美国人参与调查,以研究家居环境与夫妻性生活的关系。结果显示,家居环境较为洁净的夫妻,一定时间
期刊
人与人的关系里,有一种东西非常常见,就是所谓的坏情绪。我们自己接不住的时候,就会扔给对方,然后对方接不住的时候又会扔回來。这种扔来扔去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就是到有一个人可以接住它消化它。  比如,孩子摔了一跤觉得很疼,妈妈走过来帮孩子拍拍身上的土,然后说你摔了一跤很痛,你现在很难过,也有点害怕,妈妈抱一下,但是没关系,下一次你走路小心一点,可能就不会摔跤了。  这其实就是妈妈在接住孩子接不住的坏情绪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语“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父母因为爱你,盼望你成人,就会关注你的一言一行,看到缺点,马上会给你指出来;老师因为关注你,希望你成才,就会注意你的一举一动,发现错误,就想让你赶紧改正。  当然,个别父母、老师可能批评的方式你一时不能接受——老师们也一定要与时俱进,要在赏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批评能力”——但请你一定记住,我们的批评绝大多数都是善意的。  你可以做一個实验:现在你光着膀子躺在马
期刊
武汉火神山医院用10天左右的时间建成,并正式交付使用,雷神山医院也紧随其后交付。在我国古代对突发性疫疾也采取隔离治疗,秦、汉、唐三朝均在西安城建有类似现在“火神山”“雷神山”式的医院。  秦朝时设有疠迁所,是当时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治疗医院,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载:“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
期刊
●亲人不睦家必败。  ●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  ●一個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静谧和安慰,能洗心涤虑,怡情悦性。  ●幸福家庭是培养孩子成人的温床,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