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青年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qtq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等内容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理论整体。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习近平青年观为各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一、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内容
  (一)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青年观的首要内容即为“坚定理想信念”。青少年时期处于思想道德水平成熟前期,其正处于心理及生理的敏感时期,面临的外部诱惑众多,因此最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于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针对当代高校青年思想行为特点,全方位介绍和阐释了当代青年应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进一步指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及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从此可以看出,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影响着所在政党、所在国家的存亡兴衰。因此,在高校中的青年教育过程中,只有不断督促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在其人生道路上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
  (二)提升道德修养
  我国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德”是摆在第一位的,这就表明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即为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育不仅仅要传播学术知识,其更重要的是要促使青年人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教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育对象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错误的人生方向,从而影响了青年自身的发展,甚至最终造成危害社会的恶果,导致适得其反。当今社会,民众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已然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社会中仍然会存在个别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甚至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违法乱纪现象,其归根到底是由于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发展所需要达到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匹配造成的,这就警醒我们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广大青年开展的德育工作仍然不能放松警惕,不能仅流于表面,仍然需要腳踏实地,不断结合现实情况,开展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增强本领能力
  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当代青年需切实提高自身本领,增强自身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青年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能够做到审时度势,不断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中汲取知识,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我头脑,迎接未知的机遇与挑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行动口号,其意义就是在告知当代广大青年学生不能一味的将坚定的信念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于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二、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启示
  (一)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当代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其具备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优质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体系、优美的教学环境、庞大的教学对象等,其运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广大青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立德树人。大学的立身之本就在于立德树人,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部分地区高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它们仍然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学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就业率情况等等一系列表面状况,而对于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则是一再地压缩课程学时、轻视课程作业完成状况等,这就最终导致部分高校教育忽视了青年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状况,忽视了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在我国高校中屡见不鲜。为了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然务必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长期工作的中心环节,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重视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一系列后续工作。
  (二)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教育者,其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甚至是身体素质等都会在对青年学生施加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队伍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所处高校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所教授的青年学生的文化水平,因此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引导,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刻不容缓。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于广大教师应该怎么做、标准和要求是什么等问题给出了明确回答,他明确提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当“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紧密联系又缺一不可,从六个方面对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全方位要求。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按照“六个要”来提升自我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培养新时代新青年而不断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教书育人本领。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进师生双向互动
  各地高校思政课建设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加强,但是以往的一味单方面灌输式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部分教师自身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于个别理论知识点所具有的不同看法等并不过多过问,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价值观方面的专业知识时,对所学知识兴趣不足,即便有所疑问和不解,也只是暂时留在眼前,而并不会去想法设法刨根问底。因此,各地高校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增强其理想信念,提高其专业水平,端正其工作态度;其次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须不断重视学生的自我主体性,不断发挥其主动能动性,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疑问,教师须认真思考并准确答复,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针对上课所讲内容进行补充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对价值观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之后,教师需对学生所存在问题以及提问问题进行汇总,并统一整理答案,通过微信、微博等线上平台将答案反馈给学生,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师生双向交流与共享。   三、习近平青年观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现如今各地高校拥有专业的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充沛的教学资金、集中的教学场地以及統一的教学对象,因此在学习习近平青年观思想、不断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中的过程中,务必充分利用校园内部各方面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而言,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展一系列诸如教育教学讲座、学术沙龙、读书分享交流会、学术论坛会议等等,来增加当代大学生理论交流机会,加深大学生理论知识深度、夯实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各地高校可以在广场、操场等场所放置一些富有教育影响意义的人造景观、雕塑等,来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在营造教学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校园宣传标语等形式,在教学楼走廊、图书馆、教室、操场等公共场所张贴习近平青年观主要中心思想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在校学生不断了解习近平青年观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地受到习近平青年观思想的影响。
  (二)开拓网络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覆盖面越来越广,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且其影响越来越大,广大青年学生已成为庞大的网络受众,因此各地高校都开始通过互联网的线上途径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线上思政教育方式,与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相比,在信息的存储量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方面等都具有许多鲜明的优势,互联网载体的这些鲜明特点使得当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借助互联网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须积极利用各种互联网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等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可通过慕课、微课等线上教育平台来完成线上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校思政课教育便可通过多途径来实现,从而将习近平青年观思想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三)充分发挥先进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挥高校校报的宣传作用
  大学生党员干部作为年轻一代的党组织力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在将习近平青年观思想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断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的同时,各高校要注重各年级党组织的锻炼和培养,通过开展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团建活动、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等方式来增强各党组织凝聚力,从而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等理论知识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各高校须充分发挥校报的积极作用。校报不仅是当地教育部门下达党和政府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计划与指示的连接纽带,同时校报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办报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现如今,许多高校所办校报的影响力急剧下滑,致使在校生对所在学校校报闻所未闻,这是当今校园文化的严重缺失,针对此现象,我们应不断创新,不断把握发展机遇,加强校报的文化影响力度,让校报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青年观的强有力阵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3] 张闪闪.习近平青年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学理论,2020(08).
  [4] 耿品.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逻辑主线、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3).
  作者简介:买重光(1997—),男,回族,山西晋城人,南京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数量的增长,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工伤事故也不断发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出现第三人侵权与工伤竞合时,劳动者能够获得双赔还是单赔亦或是工伤赔偿扣减侵权赔偿等赔偿模式,法律尚欠缺相关的规定,而实践先行于法律,各地的法院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判决。针对该问题,通过分析两种请求权的认定程序以及有关第三人侵权与工伤请求权的典型赔偿模式,结合我国的法
期刊
摘要: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其作品作为战后描绘人类形体的力作,在英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培根;风格;绘画  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都缺乏安全感。大多数作品都躁动不安,充满恐惧和愤怒。非同常人的经历以及敏锐的观察视角,造就了弗朗西斯·培根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培根喜欢用画笔塑造扭曲的血肉,通过其独有的具象艺术风格与时髦的装潢艺术、抽象艺术等等产
期刊
摘要:《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中期,此时佛教的思想也早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尤其为文人所接受,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书中有不少诗偈性质的作品,如金陵十二钗判词和十四支红楼梦曲。这一部分诗偈不仅体现了因缘果报观,而且在其中还存在着佛教“苦谛”的思想。本文将对判词及红楼梦曲中体现的佛教八苦的观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判词;佛教;八苦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中期,此时佛教的思想也早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纪录片也从墨守成规逐渐的与新时代的新事物进行融合,如今的纪录片形式也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除了纪录片本身制作精良外,离不开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和推广的影响,本文结合新媒体和科技技术浅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科技;新媒体;创新  一、科技发展带来新形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拍摄所需要的设备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换代,运用到纪录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近些年来广播电视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对广播电视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使广播电视行业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将新媒体融合到广播电视行业中,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转型发展。因此,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传统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广播电视与新媒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销售语境下,主播通过使用不同话语策略建构的多种语用身份类型:包括销售者,组织者、朋友和采访者身份。在上述身份建构过程中,主播实现了介绍商品信息、维持直播秩序、缩小与消费者间心理距离等交际目的。  关键词:电商直播;语用身份;话语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电商直播飞速发展。电商直播成功与策略性的直播语言密不可分。语言学对身份的研究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向建构主义过渡的过程。语言能建构身
期刊
摘要:随着抖音平台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内容的日渐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抖音平台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以“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抖音平台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及挑战,并从所面临的困境出发,对相关的解决策略进行探讨,努力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抖音;短视频;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播  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机遇”——抖音平台传播传
期刊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题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我们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媒体正通过各种新形式逐渐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思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新媒体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它是继报纸、广播、电视、户外等传统媒体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的媒体模式,它利用先进的移动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播,利用“碎片化”的形式融入生活,制造出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和吸引力,进而渗透并影响
期刊
摘要:近年来,法律案件时常引发网络讨论热点,从网络公共领域角度观察公众对于热点案件的论辩对法治建设有着积极作用,但当下对话者缺失、错位,对话规则缺位等导致热点案件经常是火热讨论、惨淡收场,给公众留下的只有司法不公、法律滞后等负面形象。这既不利于法律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哈贝马斯商谈理论对此提供了解决之道:在公开、充分的公共领域下,区分不同听众,合理搭建司法机关与公众的对话渠道,方能发
期刊
摘要:迟子建以女性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熔铸于其作品中,《逝川》以其独特神秘的意象、沉静温情的语言,书写对自然生态与人文理想的和谐信仰。本文试从主人公吉喜口中多次出现的“上帝”一词的概念入手,探究作者赋予主人公吉喜悲剧命运的独特意义,并挖掘作品背后在对父权制度的反思中探寻女性自我本真的存在意义,从自然原始的生命体验中探寻女性精神空间的自由状态。对当今社会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本真和谐关系作出合理阐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