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螺旋上升,目标达成”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200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新教材一直提倡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某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如不能一步到位,可以追求“螺旋上升”,即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慢慢地、逐步地认识到位.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本人曾有过些思考,也曾简单地认为设计几个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解决就是“螺旋上升”.然而,本人最近有幸在江苏省海安中学高一的某强化班旁听了特级教师董裕华老师的一节《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这节课董老师始终激情四射,语言铿锵有力,教学设计精当,关爱学生有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董老师对本节课的安排处理,让我强烈感受到“引导学生螺旋上升,目标达成”可以是多渠道、多角度的.
  一、创造二次板演机会,让学生在纠错中提升
  本节课一开始,董老师投影了一张含有四道题的投影片,并说:“上节课板演这四道题的同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解?”随即见四名同学非常开心地箭一般地冲向黑板,拿起粉笔开始作答.我一边看学生的板演,一边想:这四题一定是学生因部分知识第一次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在上一节课板演时出现了严重错误或是没有找到解题思路,而董老师在上节数学课下课前作了指导,课后学生再自我消化,现通过学生自我纠错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再次板演,学生思路果然清晰,实现了从不太会到很了解的一次提升.更为宝贵的是,这一安排,让这几名同学通过自我纠错找回了自信(感觉上是自己把错误订正了的,也深深体会到学有所得),让他们明白在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的道理.
  董老师的这一安排对我触动很深(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排),这不正是把对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落实到正常的教学环节上了吗?而且润物细无声.不像我们有些老师,面对学生解题出错,要么严加批评以示强调,要么另请他人,帮助纠正,更有甚者,还会因学生的解题出错讽刺挖苦一番,以为如此会让学生留有印象,促其掌握,而事实上这些做法不断地在挫伤某些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不断削弱,久而久之,也就出现了课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低,面对黑板上的陌生题板演很是紧张这些现象(因为怕答错、做错了遭到批评),最终导致的不是学生能力螺旋上升,而是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下降.
  二、创造互动点评情景,让目标在总结中达成
  刚才提到四名同学在黑板上进行了二次板演,可以说思路清晰,字迹工整,说明课后学生已下工夫(这肯定与董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分不开的).但董老师仍拿起红笔逐一点评,笑眯眯地说:“看看他们书写得够不够严谨,让我们来帮他完善完善.”接下来,所有同学(包括板演的同学)都很积极地行动起来,对板演的过程帮助诊断,进行优化,那场面给我的感觉真的很严肃、认真,活泼可爱.在点评第1题“求函数y=1x-3+x的最小值(x>3)”时,董老师还亲自帮学生完整补上“当且仅当x-3=1x-3,即x-3=1,即x=4时取‘=’”,并且反复强调.再如点评第4题“求y=sinx2+2sinx(0  董老师的如此点评,如此纠错,让绝大多数同学对此类问题得到了由会做到做得好、做得没有缺陷的改变,实现了二次螺旋上升,从而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目标达成,同时这种做法还能确保学生在解题时做到“会必对,对必全”,赢得考试高分.而我们不少老师面对学生的常见错,纠错时做得就不够到位:口头强调多,动笔校正少.这就难怪有的学生在常见错处常犯错(实际正说明一些知识未能真正掌握,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升).
  三、创造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螺旋上升”悄悄完成
  本节课董老师的新授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教材是如此编写的:用两个简单应用题作为例1,例2进行最值求解,以“提醒注意”形式,给出结论:
  (1)和a+b一定时,积ab有最大值(如例1);积ab一定时,和a+b有最小值(如例2).
  (2)取等号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ab=a+b2.
  然而董老师对教材的安排略加处理,使得极值定理的学习仿佛在悄悄进行.他作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投影一道两问文字题并让学生板演.求证:
  (1)在所有周长相同的矩形中,正方形面积最大;
  (2)在所有面积相同的矩形中,正方形周长最短.
  董老师针对学生的板演给出精彩点评:指出这是一道文字证明题,先要设出相关量,再往下进行计算证明.待结论成立后,总结并投影出结论:若ab为正数,当a+b为定值时,ab有最大值;ab为定值时,a+b有最小值,并称之为极值定理,然后帮助学生剖析定理内容.因为选材源于学生熟悉的数学背景,而且结论还带有点辩证的味道,如此的设计让极值定理来得那样的自然、亲切,有吸引力.
  接着要求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出极值定理使用时的注意点.任务一布置学生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归纳出了极值定理的使用条件,然后,董老师再将其浓缩成“一正二定三相等”,学生欣然接受.紧接着董老师又在黑板上手写了一题:当0  董老师感觉学生有了极值定理应用意识后,随即投影了4个小题让学生处理,有了前面不等式知识的两次提升,学生求解非常熟练.但令我想不到的是董老师投影第4个小题提炼出“四同时”,即同一题在两处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如果等号可同时取到也可以使用,这一题的处理把学生的能力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我感觉却又是那样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螺旋上升的悄悄完成.
  “螺旋上升”这一观念,我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但在教学中到底如何进行设计,并不简单,有的还不仅局限于一节课,有时可能还要考虑一个模块,甚至一个学龄段,但好的设计必取决于教者对教材的熟悉和对学情的了解,本文主要是感悟了董老师的一节课如何落实让学生“螺旋上升,目标达成”,形成拙笔,以期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例 (2009年山东卷理12)设x,y满足约束条件3x-y-6≤0,x-y+2≥0,x≥0,y≥0.若目标函数z=ax+by(a>0,b>0)的最大值为12,则2a+3b的最小值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非智力型”后进生的症状的分析,确定转化的目标,采取提供机会,认真指导;降低起点,加强直观;渗透情感,培养兴趣,引导点拨,激发自学;作业精改,建立档案;评价合理,重在进步等措施,达到转化的目标.   【关键词】 非智力型;情感教育;想学;乐学;会学;学会;评价合理    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不断加大,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畏惧心理,产生厌倦情
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由于受到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
【摘要】数列中描述前n项和Sn与通项an关系的公式an=Sn-Sn-1在解题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应注意“n≥2”的限定条件,否则会导致解题错误.  【关键词】an=Sn-Sn-1;n≥2    我们知道,已知通项an,可以求出前n项和Sn,反之,给出Sn,也可以求出an.而且很多时候,题目中出现的是同时涉及an与Sn的关系式,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利用转
【摘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很好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反应敏捷能力以及聪明与否最好的学科就是数学.为了让高中学生能够正确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更好的学习好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数学的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地和学生做好互动,作为老师不仅要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习惯,然而作为学生一定要学会如何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终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两主教学;创造学习;数学修养;数学
脑梗死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但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最近的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自愿参与容易引发农民的逆向选择,与低覆盖率有关,不利于稳定筹资机制。自愿参加原则和强制参加原则都不是政府在目前国情下的最优选择,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过程中应放弃自
2010年11月下旬,笔者参加了区各中学开展的新课标课程开放周活动. 从听课的效果看,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授课者对所授课的数学本质没有挖掘到. 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作为新课改实施者所必须弄明白的紧要的问题. 下面就我在这次活动中所听的三节课谈一下自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听课一:苏科版八上教材“§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第一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
【摘要】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主阵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过去,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我们的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