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对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与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上千年,给中国画家带来无限的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思想导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骨架,它对中国绘画的流传、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哲学理论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厚渊源,是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关键词:传统哲学;绘画境界;散点构图;色彩审美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对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与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上千年,给中国画家带来无限的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思想导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骨架,它对中国绘画的流传、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哲学理论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厚渊源,是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
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追求“气韵生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提出了世界宇宙一体化观点,中国传统哲学运用“气”的整体观念来解释这个浩瀚纷杂的世界,《春秋繁露》和《黄帝内经》等典籍中的有关材料可以充分说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观念。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谢赫《六法》中提到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极其重要的审美标准,而“气韵生动”美学理论的提出即是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观念。
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追求“立象以尽意”。就是说,中国绘画中的一切形象的确立都是为了表达意。唐代诗人刘禹锡云:“境生于象外”,境是无限之象,象是有限的境。“无”恒长、而“有”有限。中国绘画注重象外之象,即“境”。“境”始终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是中国绘画要求“以形写神”、“得意忘象”的哲学思想基础,中国绘画追求的“境象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具体体现。
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讲求“虚实相生”,这里的“虚”“实”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说”的阴与阳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绘画的技巧表现上即为“笔墨”的“虚实相生”情趣,寻求“妙在无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等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在重视“守墨”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布白”,“布白”讲求在画面处理中,把留空与用墨当作同等重要的手法去处理,这就是中国绘画中的“计白当黑”的道理,也是“虚实相生”的道理。也就是说,中国绘画把墨迹与留白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说”中的阴阳关系的法则去处理。
中国绘画的“笔墨”有着非常高的艺术境界,中国绘画讲究用“笔墨”这些抽象后并程序化的“笔墨”语言来描述客观实体的内在精神。中国画家通过“笔墨”绘制出人物画衣纹的“十八描”、各种皴法、点法等等,从而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这些用笔产生的符号不仅表达万事万物,而且蕴藏了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阴阳说”的哲学思想,这些笔墨符号的存在形式,均能运用中国传统哲学“阴阳说”的原理来诠释中国绘画艺术境界的本质。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散点构图
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消长,极而反复,五行推移,终而复始”理论,告知人们宇宙是盘桓往复和终始循环的,受这种整体观察和终始循环论的影响,中国画家形成了独特的散点透视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清·方以智语:“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中国绘画用散点构图说明了物质时间运动的形式,突破了绘画只能表达静止空间的局限。
王唯曾感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董其昌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这些绘画美学理论使得中国画家让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如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即是用散点透视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的典型例证。中国画家用散点透视,表现出一种“游”的心态,希望能在尺牍之间容纳天地百川,希望通过散点透视抛弃掉物质这道凝固呆板的屏篱,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中国画家利用散点透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
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说”以空间展开的形式表现时间在中国绘画领域中的散点构图中得到了恰当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色彩审美
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关系中,在中国绘画理论中,谢赫《六法》中提到:“随类,赋彩也”。在强调“随类赋彩”的中国绘画中,可以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色来指导我们的绘画实践,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色的生克关系,可以真正掌握中国绘画的色彩观。《礼·乐记》中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周礼·考土计》中记载:“画籄之事杂五色”、“青与白相次也,赤与墨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凡画籄之事,后素功”。《周礼·考工记》中将“五行说”和“五色说”对应,并一一列举了五行色及其相互关系,“五色说”成为中国绘画色彩观的基础。
后来,由于《老子》文化理论的广泛影响,关于中国绘画的色彩要素的论述,确立了中国绘画的“玄素色彩观”,在色彩观念上老子重“玄”,即是黑色,深奥,玄虚。“绘事后素”,是说在绘画素稿的基础上,主张去除五色,于素朴中“知白守黑”。于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理论中,形成了论述最多的是关于笔墨和境界等理论的现象,中国绘画色彩观念没有引起中国画家的足够重视,均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绘画观念的“笔墨精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的理论影响。
其实,中国绘画从很早开始便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佛学禅宗等理论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枉。”此理论引申到中国绘画的美学理论中,形成了“法取其质,独尚水墨”的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基本都是本着“著色之法贵乎淡”的准则,讲究以水墨为主,其用色注重浅淡古雅的风致,认为“浓则呆板,反损精神”。黄宾虹说:“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处处虚灵,休关涂泽。”因此,《山南论画》认为:“画中设色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而已。”至此,中国绘画里色彩的“淡”、“雅”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长久以来,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成为墨色的辅助品了。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主张“去五色,见素朴”的绘画观念已发展至极致,如今,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又开始回归到“五色说”的初始。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理念和思想已有千年,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绘画不论是在艺术境界还是构图色彩方面,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每个时期的各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与中国绘画的相互关系具有了新时代的解说和阐释,传统哲学给中国当代画家帶来了新的启迪和感悟,同时给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冯晓林.论画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4]黄海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艺(1969.1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熊丹凤(1968.8),女,湖北武汉人,本科,讲师,武汉世纪平安保险销售服务公司,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尚端武(1982.7),男,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关键词:传统哲学;绘画境界;散点构图;色彩审美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对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与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上千年,给中国画家带来无限的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思想导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骨架,它对中国绘画的流传、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哲学理论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厚渊源,是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
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追求“气韵生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提出了世界宇宙一体化观点,中国传统哲学运用“气”的整体观念来解释这个浩瀚纷杂的世界,《春秋繁露》和《黄帝内经》等典籍中的有关材料可以充分说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观念。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谢赫《六法》中提到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极其重要的审美标准,而“气韵生动”美学理论的提出即是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观念。
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追求“立象以尽意”。就是说,中国绘画中的一切形象的确立都是为了表达意。唐代诗人刘禹锡云:“境生于象外”,境是无限之象,象是有限的境。“无”恒长、而“有”有限。中国绘画注重象外之象,即“境”。“境”始终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是中国绘画要求“以形写神”、“得意忘象”的哲学思想基础,中国绘画追求的“境象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具体体现。
中国绘画的艺术境界讲求“虚实相生”,这里的“虚”“实”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说”的阴与阳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绘画的技巧表现上即为“笔墨”的“虚实相生”情趣,寻求“妙在无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等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在重视“守墨”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布白”,“布白”讲求在画面处理中,把留空与用墨当作同等重要的手法去处理,这就是中国绘画中的“计白当黑”的道理,也是“虚实相生”的道理。也就是说,中国绘画把墨迹与留白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说”中的阴阳关系的法则去处理。
中国绘画的“笔墨”有着非常高的艺术境界,中国绘画讲究用“笔墨”这些抽象后并程序化的“笔墨”语言来描述客观实体的内在精神。中国画家通过“笔墨”绘制出人物画衣纹的“十八描”、各种皴法、点法等等,从而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这些用笔产生的符号不仅表达万事万物,而且蕴藏了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阴阳说”的哲学思想,这些笔墨符号的存在形式,均能运用中国传统哲学“阴阳说”的原理来诠释中国绘画艺术境界的本质。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散点构图
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消长,极而反复,五行推移,终而复始”理论,告知人们宇宙是盘桓往复和终始循环的,受这种整体观察和终始循环论的影响,中国画家形成了独特的散点透视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清·方以智语:“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中国绘画用散点构图说明了物质时间运动的形式,突破了绘画只能表达静止空间的局限。
王唯曾感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董其昌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这些绘画美学理论使得中国画家让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如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即是用散点透视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的典型例证。中国画家用散点透视,表现出一种“游”的心态,希望能在尺牍之间容纳天地百川,希望通过散点透视抛弃掉物质这道凝固呆板的屏篱,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中国画家利用散点透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
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说”以空间展开的形式表现时间在中国绘画领域中的散点构图中得到了恰当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色彩审美
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关系中,在中国绘画理论中,谢赫《六法》中提到:“随类,赋彩也”。在强调“随类赋彩”的中国绘画中,可以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色来指导我们的绘画实践,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色的生克关系,可以真正掌握中国绘画的色彩观。《礼·乐记》中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周礼·考土计》中记载:“画籄之事杂五色”、“青与白相次也,赤与墨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凡画籄之事,后素功”。《周礼·考工记》中将“五行说”和“五色说”对应,并一一列举了五行色及其相互关系,“五色说”成为中国绘画色彩观的基础。
后来,由于《老子》文化理论的广泛影响,关于中国绘画的色彩要素的论述,确立了中国绘画的“玄素色彩观”,在色彩观念上老子重“玄”,即是黑色,深奥,玄虚。“绘事后素”,是说在绘画素稿的基础上,主张去除五色,于素朴中“知白守黑”。于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理论中,形成了论述最多的是关于笔墨和境界等理论的现象,中国绘画色彩观念没有引起中国画家的足够重视,均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绘画观念的“笔墨精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的理论影响。
其实,中国绘画从很早开始便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佛学禅宗等理论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枉。”此理论引申到中国绘画的美学理论中,形成了“法取其质,独尚水墨”的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基本都是本着“著色之法贵乎淡”的准则,讲究以水墨为主,其用色注重浅淡古雅的风致,认为“浓则呆板,反损精神”。黄宾虹说:“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处处虚灵,休关涂泽。”因此,《山南论画》认为:“画中设色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而已。”至此,中国绘画里色彩的“淡”、“雅”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长久以来,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成为墨色的辅助品了。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主张“去五色,见素朴”的绘画观念已发展至极致,如今,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又开始回归到“五色说”的初始。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理念和思想已有千年,传统哲学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绘画不论是在艺术境界还是构图色彩方面,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每个时期的各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与中国绘画的相互关系具有了新时代的解说和阐释,传统哲学给中国当代画家帶来了新的启迪和感悟,同时给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冯晓林.论画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4]黄海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艺(1969.1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熊丹凤(1968.8),女,湖北武汉人,本科,讲师,武汉世纪平安保险销售服务公司,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尚端武(1982.7),男,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