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什么感动学生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i_w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比较浮躁的时代,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苦练自身的朗读功,并不断研究调整,这样才能脱去凡骨、洗掉俗情,讓语文教学充满魅力,让我们的教学感动学生。
  【关键词】朗读艺术;孙春成老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最近拜读孙春城老师的《语文教学十大创新课型》,感触颇多。孙老师的课堂充满了读书声,他的朗读艺术深深感动着学生,也感染了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我。于永正老师曾说,“在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听到师生像样的朗读,许多老师也不会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走进作者和课文情感的深处”。确实,我们拿什么感动学生呢?孙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用激情引导调动学生
  孙老师善于指导学生朗读,不断点拨、提示、引导,把朗读的技巧巧妙地传达给学生,调动学生在读中感悟作品与人物的感情,在读中理解人物的思想,在读中体验人物的遭遇,在读中收获做人的真谛。如在引导学生朗读李清照的《武陵春》词时:
  师:这首词堪称绝唱,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感悟出词中包含的深刻思想和沉恸感情。
  (生1读)师引导:读得正确、流畅,但感情不够充沛。
  (生2读)师引导:词的上阕写的是“愁容愁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哀,读的时候,语速是快还是慢?
  生齐:慢。师引导:语调该高还是该低?
  生齊:低。师引导:对,只有读得缓慢一些、低沉一点,才能表达李清照内心的悲哀。
  (生3读)师评价:读得很有味道,很有感情,很不错!
  孙老师的指导可谓具体入微,在引导中,学生走进了文本,慢慢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愁绪,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还有如在指导一位学生朗读《孤独之旅》中的几句:“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好,你来。
  (生读)师引导:“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句话杜小康是怎么说出来的?
  生:大叫出来的。师:那你刚才读的时候叫了吗?
  生:没有。师:那就大叫吧。
  (生读)师:叫得不够大,再来一次。
  (生读)师:这次好多了。杜小康大叫这句话时,语速是快还是慢?
  生:快!师:快到什么程度?
  生:非常快!师:是不是越快越好呀?
  生:是。师:为什么?生:因为可以表达杜小康的兴奋之情啊!
  (生读)师:真聪明!那请你再试试。语速很快地大叫出这句话来!
  师评价:好多了,你的反应好快啊!请坐。
  孙老师对这位同学的指导真是不厌其烦,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到杜小康当时的惊喜之情,蕴酿情感,为后面的同学们表演“喜极而泣”做铺垫,从而将教学推向高潮。
  好的老师有足够的教学智慧,能迅速捕捉到教学语言的“生长点”,顺势点拨,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不断调动自己,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读’是语文教学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读之功能,可谓大矣”。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析、以读代赏、以读代悟”,学生真正调动起来,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课堂就成功了。
  二、用激情示范打动学生
  孙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尤其在文本演绎的高潮起,老师模拟甚至夸张地表现相关人物的神态动作,学生在老师的这种边演边读中深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如在执教《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时,朗读祥子的新车被宪兵抢走后喊出的一句:“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
  孙老师先是调动情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祥子辛苦三年,攒钱买车,不料竟被宪兵抢走,理想横遭破灭。真是乐极生悲,万念俱灰!可以说他的事业、他的人生由高峰一下子又跌到了谷底,祥子此时此刻的心情非常复杂,有愤怒、痛苦、绝望、无奈,最后发展为仇恨,在阅读时要能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
  孙老师的示范朗读极富有情感:他带着沙哑的哭腔,低低的、慢慢的,仿佛在叙述着祥子生平,语速渐渐加快,是一种对不公平世道的强烈控诉,到最后“凭什么?凭什么?”时,竟是捶胸顿足,绝望地瘫坐在地上,那沙哑的、痛苦的、绝望的声音在教室中久久回响,有的学生竟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三、用激情演唱震撼学生
  孙老师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对生活始终保留热烈的赤子情怀,他以自己的独特演唱方式演绎语文课,让语文课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从而斧凿无痕地渗入学生的生命感觉。
  在上《秋天的怀念》高潮时期,孙老师替作者写了一首悼词 《祭母》,用他家乡的蒲剧给大家唱了出来。(歌毕,掌声四起,教学已至高潮)创作的戏词《祭母》把握了作者失去母亲时悲痛欲绝的感情,用唱腔则荡气回肠,很自然地将教学与情感推向了最高潮,让学生在艺术的感染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人文教育。无独有偶,韩军老师在《老王》课高潮时,也唱了一段悼词,老师唱学生读。这样吟唱,声音凄婉,抑扬顿挫,让听者倍感凄凉,感叹不已。学生沉醉到里面,眼里噙满泪水。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确实,教师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陈少堂老师指出,所谓“语文味”,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无疑,情感激发是很重要的手段。
  在当今比较浮躁的时代,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苦练自身的朗读功,并不断研究调整,这样才能脱去凡骨,洗掉俗情,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让我们的教学感动学生。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赛制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张子渊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新赛季的中超在4月20日晚上开赛,揭幕战现场进入了3万名观众。这是疫情以来中超观众最多的一场比赛,但也引发出了今年中超赛程赛制安排的最大问题,即个别球队存在着实际意义上的主场优势。  去年中超联赛赛会制的赛程把联赛变成了杯赛,第一阶段相当于小组赛,第二阶段相当于淘汰赛。这样的赛制后来被诟病,尤其是保级区石家庄永昌的降级和争冠区江苏苏宁的夺
【摘要】近年来语文基础教育地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它承担着传递科学知识文化、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的任务,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对儿童学习文化知识、做人道理、与人相处方式及心理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尽力去指导,学生也试着用各种方式努力去学习,但是收获不大。本文笔者从模仿教学的角度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期望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9)  【摘要】生命是造物的奇妙。高柳鸣蝉,深溪游鱼,平沙落雁,抑或霜雪孤梅,云顶劲松,空谷幽兰,无不因生命而多了韵致,悠了情思。生命之美在于灵动,时时勃动着生机,需要细腻的心灵去感触;生命之美在于獨特,处处彰显着魅力,需要敏锐的眼睛去发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
【摘要】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科技工具已经沿用到各个领域。我国教育部在顺应时代发展大的潮流下也越来越注重教育与高科技的融合,出现了以电教手段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呈现方式。相比较来说,电教手段以其科技性、动态性、灵活性、丰富性等更受小学生的喜爱,可以说,电教手段的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一方面它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本文着重从三个方
【摘要】阅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不大,这将极大地阻碍农村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如何匠心搭建平台,助力培养農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从匠心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匠心引领诵读趣味故事、匠心创建趣味阅读小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阅读平台;营造氛围;诵读故事;趣味小组;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福建省廈门市故宫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是立体化的,而且是多元的立体化。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本文对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更丰富、更多元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立体化;丰富;多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是立体的,生活是多维度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应是立体化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老师、学生、学习内容。这三个要素就是三个不同的方面,
【摘要】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材的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功能,忽视了教材本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文学特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缺失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关注传统的知识传授及学生的德育培养外,更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把握文学作品的儿童情趣,结合作者的写作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兼顾教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
【摘要】文言文教学对于刚脱离小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除了接触过古诗以外,文言文是很少接触的。特别是我校外来人口学生,他们由于基础的问题,对于词义隐晦、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更谈不上什么趣味。因此,我将从“巧设情境、以演促读、引读背景、巧用朗读、妙解字词”等角度来谈论如何使文言文教学更具趣味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七年级学生;方略;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
【摘要】《窃读记》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沪教版等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中看,他们或是分析“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或是分析“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或是抓住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百般感受,这些是从品味语言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这对于引导学生更细致、形象地理解“我”的“窃读”无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