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汁原味的生活
纪录片《豆腐味道》自始自终没有采用一句解说词,而是保留了现场的采访声,并以此为线索,将原生态的生活片段组接在一起,围绕着“原汁原味”的“豆腐味道”展开。
《豆腐味道》中的采访并没有脱离于生活场景,而是在主人公劳作的同时进行采访,并没有因为采访而割裂原有的生活流程。采访者始终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其人在画面之外,其声与画面同步,他既是原生态的生活流程的记录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又是观众的代言人,替观众来提问,带观众去探寻,从而增强了观众的在场感,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而且采访者用一种与被采访对象聊天的形式进行,这既会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感,又会使片子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例如,第二集《古道霉豆腐》当正在拍摄李加有在翻豆腐时,他的手机突然响起,采访者说:“你的铃声太好玩了,草蜢队。”再如,第三集《土家奶奶的豆腐人生》当镜头对准爬在树梢上的奶奶时,记者说:“爬那么高怕不怕?”“干起活来像个猴子”。这样的话语在七集的片子中比比皆是,一种充满生活味道的平等交流将采访者、被采访者和荧屏前的观众沟通在一起。
《豆腐味道》将镜头对准以豆腐为生的劳动者,他们勤劳而质朴,他们可爱而善良,没有任何伪装却又充满着智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一粒粒黄豆幻化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且通过做豆腐,实践着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
第三集《土家奶奶的豆腐人生》讲述了土家族老奶奶王润连从12岁就开始做豆腐的故事。如今的王奶奶已经66岁了,但她仍然每天都要走很远的山路,背水背柴,挑水种地,磨面做饭,甚至会很轻松地爬到高高的栗子树采摘栗子。而当记者问她辛苦不辛苦、累不累时,她惯常性地乐呵呵地用“不累”、“有点热”、“不辛苦”、“习惯了”等话语来回答。片尾,劳作一天之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着自己制作的满桌的豆腐农家饭,吃得那么香甜,那么满足,那么其乐融融。此时,王奶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简单的生活,向我们诠释着“简单即幸福”的人生真谛。第五集《倘塘豆腐拴着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镜头前景中的吴兴丽在不停地往绳子上拴着黄豆腐,而镜头后景中吴兴丽的丈夫无所事事地躺在沙发上。当记者问到吴兴丽丈夫不来帮忙也不生气吗?她笑嘻嘻的回答到:“坐得好嘛”。当问到结婚8年中丈夫最让她高兴和生气的事情时,她都说不晓得,随后夫妻二人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平淡、真实又幸福的生活就这样在主人公质朴的回答中流淌出来。“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哲理在豆腐作坊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集里,记者都会问到诸如“做豆腐辛不辛苦”、“下辈子还要不要再做”等一些相同或者近似的问题,但在不同的被采访对象那里却得到不尽相同的回答,有的说“不辛苦,习惯了”,有的说“辛苦”,有的说“下辈子不再做了”,有的说“做,因为是祖传的”,等等,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真实,这些都在作品里得到了如实的记录。
精致细腻的故事
观众对故事的需要从摇篮里就开始了,在入学前的七年里就已培养起了对故事的爱好。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来传承的。当观众在观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他便会不由自主地在成百上千的镜头里,寻找着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同理,当观众在观看一部纪录片的时候,他仍然希望从生活场景的如实记录中,聆听着一个个精致细腻的故事。换句话说,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脱离了故事的纪录片很难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豆腐味道》不仅讲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而且采取了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讲好这些好故事。
《豆腐味道》用七集分别讲述了发生在贵州青岩古镇、云南弥渡密祉、湖南保靖碗米坡卜寨、贵州赤水丙安古镇、云南宣武市倘塘镇、四川罗泉、云南建水和石屏等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围绕着做豆腐和吃豆腐展开,又最终落脚在人们对质朴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善于留白,供观众遐想。
第二集《古道霉豆腐》从白玉春在敬酒时随性唱上的一段《小河流水》开篇,引出了白玉春的豆腐宴,而他经常从村民李加有的豆腐作坊里买霉豆腐,从而引出了霉豆腐的制作和李加有一家与豆腐割舍不开的生活,最后又以白玉春的敬酒歌结尾。这种首尾呼应的巧妙结构在第五集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第五集《倘塘豆腐拴着卖》开篇民间摄影家赵在吴兴丽的豆腐作坊里,用照相机对准吃着黄豆腐的小女孩进行拍照,此景让他想到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时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看着悬挂的黄豆腐,而这张照片也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了拴着卖的倘塘黄豆腐,从而引出了云南宣武倘塘黄豆腐的制作和吴兴丽一家以黄豆腐为生的故事。无巧不成书,片子拍摄过程中,赵意外地寻找到20余年前自己照片中的那个小男孩。编导巧妙地将这个“意外”安置在片尾,顿时让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新鲜感,同时又使得故事有了张力,得到了圆满展现。
唯美考究的音画
画面和声音是电视纪录片不可缺少的表现元素,而对于以饮食为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唯美的画面和考究的声音会显得格外重要。一块块豆腐,一道道工序,一盘盘菜肴,在精美的构图和精准的视听呈现中凸显了“吃肉不如吃豆腐”的民间共识。在《豆腐味道》里,大量的特写镜头把各式各样的豆腐菜肴,用精美的构图、恰当的影调和精巧的光线表现出来,配上宛转悠扬的音乐,让观众顿时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名利的争夺,心灵得以净化。创作者通过升格摄影、延时摄影和快慢结合的编辑节奏,表现以豆腐为生的人们的那种自然而又朴素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的奢华和浮躁产生鲜明对比。
生动精彩的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饮食早已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低脂少油、美味可口、健康绿色和富含营养是当今人们对于饮食的新要求。在21世纪的饮食潮流中,创意独特的素食成为被人们钟爱的新潮流。脱胎于宗教的素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文化形态之一。其实早在古代,中国人就有着重视素食和养生的文化传统。《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明代儿科学家万全,在其所著《养生四要》里也再三倡导学习古人“尚淡泊”的生活方式,把素食作为使人的体魄和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的首选饮食。作为素食之一的豆腐,数千年以来,就始终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并被演绎成各式各样的品种。《豆腐味道》将这些绝顶的豆腐佳品和古老的豆腐工艺,连同独具特色的中国豆腐文化,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影像展示出来,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素食文化的洗礼。
除了一道道不可思议的豆腐佳肴和一个个古老相传的豆腐制作工艺,茶马古道、灶神甲马、盐神庙宇、南方丝绸之路、马帮、宣威火腿、烟斗等文化元素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民风都在《豆腐味道》中得到了生动精彩地展现,从而增加了这部纪录片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扩大了片子的信息量和文化含量。
总之,《豆腐味道》用唯美的镜头将人间佳肴呈现给荧屏前的观众,进而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但它又不同于以往以饮食为题材的纪录片,它更加重视美食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制作出美食的人的真实故事和人生百态。换句话说,厚重的人文精神、细腻的人生故事、真挚的人间情感,在美食与人生的话题中彰显着中国的力量,这可谓是美食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进步和有益尝试。
纪录片《豆腐味道》自始自终没有采用一句解说词,而是保留了现场的采访声,并以此为线索,将原生态的生活片段组接在一起,围绕着“原汁原味”的“豆腐味道”展开。
《豆腐味道》中的采访并没有脱离于生活场景,而是在主人公劳作的同时进行采访,并没有因为采访而割裂原有的生活流程。采访者始终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其人在画面之外,其声与画面同步,他既是原生态的生活流程的记录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又是观众的代言人,替观众来提问,带观众去探寻,从而增强了观众的在场感,拉近了观众与作品的距离。而且采访者用一种与被采访对象聊天的形式进行,这既会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感,又会使片子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例如,第二集《古道霉豆腐》当正在拍摄李加有在翻豆腐时,他的手机突然响起,采访者说:“你的铃声太好玩了,草蜢队。”再如,第三集《土家奶奶的豆腐人生》当镜头对准爬在树梢上的奶奶时,记者说:“爬那么高怕不怕?”“干起活来像个猴子”。这样的话语在七集的片子中比比皆是,一种充满生活味道的平等交流将采访者、被采访者和荧屏前的观众沟通在一起。
《豆腐味道》将镜头对准以豆腐为生的劳动者,他们勤劳而质朴,他们可爱而善良,没有任何伪装却又充满着智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一粒粒黄豆幻化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且通过做豆腐,实践着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
第三集《土家奶奶的豆腐人生》讲述了土家族老奶奶王润连从12岁就开始做豆腐的故事。如今的王奶奶已经66岁了,但她仍然每天都要走很远的山路,背水背柴,挑水种地,磨面做饭,甚至会很轻松地爬到高高的栗子树采摘栗子。而当记者问她辛苦不辛苦、累不累时,她惯常性地乐呵呵地用“不累”、“有点热”、“不辛苦”、“习惯了”等话语来回答。片尾,劳作一天之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着自己制作的满桌的豆腐农家饭,吃得那么香甜,那么满足,那么其乐融融。此时,王奶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简单的生活,向我们诠释着“简单即幸福”的人生真谛。第五集《倘塘豆腐拴着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镜头前景中的吴兴丽在不停地往绳子上拴着黄豆腐,而镜头后景中吴兴丽的丈夫无所事事地躺在沙发上。当记者问到吴兴丽丈夫不来帮忙也不生气吗?她笑嘻嘻的回答到:“坐得好嘛”。当问到结婚8年中丈夫最让她高兴和生气的事情时,她都说不晓得,随后夫妻二人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平淡、真实又幸福的生活就这样在主人公质朴的回答中流淌出来。“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哲理在豆腐作坊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集里,记者都会问到诸如“做豆腐辛不辛苦”、“下辈子还要不要再做”等一些相同或者近似的问题,但在不同的被采访对象那里却得到不尽相同的回答,有的说“不辛苦,习惯了”,有的说“辛苦”,有的说“下辈子不再做了”,有的说“做,因为是祖传的”,等等,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真实,这些都在作品里得到了如实的记录。
精致细腻的故事
观众对故事的需要从摇篮里就开始了,在入学前的七年里就已培养起了对故事的爱好。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来传承的。当观众在观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他便会不由自主地在成百上千的镜头里,寻找着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同理,当观众在观看一部纪录片的时候,他仍然希望从生活场景的如实记录中,聆听着一个个精致细腻的故事。换句话说,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脱离了故事的纪录片很难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豆腐味道》不仅讲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而且采取了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讲好这些好故事。
《豆腐味道》用七集分别讲述了发生在贵州青岩古镇、云南弥渡密祉、湖南保靖碗米坡卜寨、贵州赤水丙安古镇、云南宣武市倘塘镇、四川罗泉、云南建水和石屏等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围绕着做豆腐和吃豆腐展开,又最终落脚在人们对质朴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善于留白,供观众遐想。
第二集《古道霉豆腐》从白玉春在敬酒时随性唱上的一段《小河流水》开篇,引出了白玉春的豆腐宴,而他经常从村民李加有的豆腐作坊里买霉豆腐,从而引出了霉豆腐的制作和李加有一家与豆腐割舍不开的生活,最后又以白玉春的敬酒歌结尾。这种首尾呼应的巧妙结构在第五集得到了延续和发展。第五集《倘塘豆腐拴着卖》开篇民间摄影家赵在吴兴丽的豆腐作坊里,用照相机对准吃着黄豆腐的小女孩进行拍照,此景让他想到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时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看着悬挂的黄豆腐,而这张照片也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了拴着卖的倘塘黄豆腐,从而引出了云南宣武倘塘黄豆腐的制作和吴兴丽一家以黄豆腐为生的故事。无巧不成书,片子拍摄过程中,赵意外地寻找到20余年前自己照片中的那个小男孩。编导巧妙地将这个“意外”安置在片尾,顿时让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新鲜感,同时又使得故事有了张力,得到了圆满展现。
唯美考究的音画
画面和声音是电视纪录片不可缺少的表现元素,而对于以饮食为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唯美的画面和考究的声音会显得格外重要。一块块豆腐,一道道工序,一盘盘菜肴,在精美的构图和精准的视听呈现中凸显了“吃肉不如吃豆腐”的民间共识。在《豆腐味道》里,大量的特写镜头把各式各样的豆腐菜肴,用精美的构图、恰当的影调和精巧的光线表现出来,配上宛转悠扬的音乐,让观众顿时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名利的争夺,心灵得以净化。创作者通过升格摄影、延时摄影和快慢结合的编辑节奏,表现以豆腐为生的人们的那种自然而又朴素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的奢华和浮躁产生鲜明对比。
生动精彩的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饮食早已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低脂少油、美味可口、健康绿色和富含营养是当今人们对于饮食的新要求。在21世纪的饮食潮流中,创意独特的素食成为被人们钟爱的新潮流。脱胎于宗教的素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文化形态之一。其实早在古代,中国人就有着重视素食和养生的文化传统。《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明代儿科学家万全,在其所著《养生四要》里也再三倡导学习古人“尚淡泊”的生活方式,把素食作为使人的体魄和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的首选饮食。作为素食之一的豆腐,数千年以来,就始终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并被演绎成各式各样的品种。《豆腐味道》将这些绝顶的豆腐佳品和古老的豆腐工艺,连同独具特色的中国豆腐文化,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影像展示出来,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素食文化的洗礼。
除了一道道不可思议的豆腐佳肴和一个个古老相传的豆腐制作工艺,茶马古道、灶神甲马、盐神庙宇、南方丝绸之路、马帮、宣威火腿、烟斗等文化元素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民风都在《豆腐味道》中得到了生动精彩地展现,从而增加了这部纪录片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扩大了片子的信息量和文化含量。
总之,《豆腐味道》用唯美的镜头将人间佳肴呈现给荧屏前的观众,进而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但它又不同于以往以饮食为题材的纪录片,它更加重视美食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制作出美食的人的真实故事和人生百态。换句话说,厚重的人文精神、细腻的人生故事、真挚的人间情感,在美食与人生的话题中彰显着中国的力量,这可谓是美食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进步和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