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阿婆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的周庄,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这个有着900年历史的古镇,不仅有着满眼钟灵水秀的美景,还绕着浓郁的茶香。在周庄里,“人人爱喝茶”,周庄的“阿婆茶”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乡邻街坊,男女老少。围坐“吃”着“阿婆茶”,显现出周庄人恬静安逸的生活。
  周庄的“阿婆茶”年代久远,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到现在已形成了一种民俗文化。据说,在周庄的商榻,有一个善良的老婆婆,名叫阿蒲。她爱茶种茶,把采来的一些茶叶送给贫穷的乡民们,接济他们。此后,人们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所以为了纪念她,就养成了一种吃茶的风俗。称为“阿婆茶”。
  “阿婆茶”之所以为“吃”,是指人们在喝茶时,往往要加以搭配各色可口小点,如瓜子、酥豆、各式蜜饯等。在“吃”茶间,谈天话家常,即增进了乡人的情谊,也丰富了乡人们的生活。阿婆茶所用的茶种很多,有红茶,绿茶,大麦茶,袋袋茶,籽茶等。吃“阿婆茶”不仅讲究吃茶的点心要精致,吃茶的茶具要古,吃茶的水更纯净,泡出的茶更要香。
  吃“阿婆茶”,已经成了当地的约定俗成。吃“阿婆茶”多是由邻里轮流作东,待定好时间后再由主人家准备好茶具,茶点,然后再邀请客人来吃茶,当告别时就商量好了下次吃茶的约定。吃“阿婆茶”的大多为中老年妇女们。现在,年轻人和男人们也跟着围坐着吃茶了。
  在周庄里,流传着一句俗语,“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周庄”。“阿婆茶”在江南很有名气,因此吃茶中也衍生出好几种不同的方式。有“炖茶”,“喜茶”,“吃讲茶”,“春茶”,“满月茶”等,现在已成为特有习俗。炖茶,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方式,家里的年长者把天然落水储在大水缸内,吃茶时,在陶瓦罐中放入天然水,置于风炉上,以枯树枝等炖,然后选用盖碗或紫砂壶来冲泡,泡出的茶味香浓郁。清甘爽口;喜茶,是在婚庆时吃的茶,吃茶时间是在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早上,在等待宾客们给新人们祝福后,主人给每一位客人准备好茶点,然后再由新娘为客人——斟水:吃讲茶,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当有乡民们发生纠纷后,约个时间去茶馆泡茶劝解,常由老茶客来调解,然后“一笑泯恩仇”;春茶,是在每年春节大年初一开始,每天一户人家轮流,清晨时主人家就“喊吃茶”,很是热闹。
  如今,当地乡人们已经离不开了吃茶,做寿吃茶,做生日吃茶,考上大学的吃状元茶。年夜饭吃元宝茶。周庄的“阿婆茶”,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不仅丰富了人文文化,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阿婆茶”在迅速向外推广的同时,也让爱茶的人了解了“阿婆茶”的趣味。
其他文献
都说世间最难留住的就是时间,如果要记录时光流转的痕迹。你会选择什么呢?文字,图片,还是一些提点记忆的小物品?然而一位“好玩”的茶友则告诉我他选择用普洱茶来镌刻时光,闲暇时,慢慢追寻时间在其上面留下的痕迹。  拳期的“鉴茶圆桌”我们选取了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1998年、2003年和2007年出产的3款不同年份的传统手工春尖青饼。  3款茶品的生产者都各不相同,但都是沿袭传统手工制茶的茶坊出品,
期刊
此“吃茶去”,非赵州禅师的“吃茶去”。  赵州禅师常说“吃茶去”,意在消除人们的妄想分别,随缘任运,平常自然。本刊此番所说的“吃茶去”,是因为时下茶叶不仅仅可以用来品,而且可以用来吃。  因为,茶食品来了。    茶叶饕餮的季节    这是一个绝对让人胃口大开的季节。绿茶瓜子、绿茶茶糖、绿茶巧果、茉莉茶糖、茶心、茶糖果、茶挂面、茶饼干、茶糕点、茶心巧克力、茶果脯、茶果奶等各种茶食品,五彩缤纷、琳琅
期刊
近日,“裕元杯”第六届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在武夷风情商苑落下帷幕,大红袍、肉桂、水仙三个“状元”已经赛出,其中肉桂、水仙两“状元”双双落入岩上茶叶研究所刘国明之手,大红袍“状元”被清风涧茶厂黄勇抱走。    民间斗茶赛:大家说了算    众所周知,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举办茶王赛,谁拿状元是专家说了算;但是武夷山的民间斗茶赛却是大家说了算。  据主办单位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工会会长刘国英介绍说,武夷山市民间斗
期刊
每一泡茶都有自己的韵味,但又有谁能够准确地评出个中滋味?7月8日,一场由本刊主办,由清品茶业、福州茶色添香茶楼协办的品茗会如期举行。十多位茶叶爱好者齐聚一堂,试当了一回评茗师。    试当评茶师    此次品茗会,首先举行的是评茶活动,先由专业评茶高手讲解不同价格茶叶的区别:干茶以青绿鲜活为美,色泽晦暗或较乌黑则为次;颗粒紧结沉重如铁为上,颗粒松散为次:品饮感受上以具备盖兰香、汤兰香、味觉丰富、茶
期刊
和黄传芳先生认识很偶然,在云南的茶城里闲逛的时候,透过一家茶庄的玻璃,被茶庄主人精心布置的茶席吸引住了,这个茶席的主人就是黄传芳先生。  花点笔墨描绘一下黄先生的茶席。茶席的底布是红蓝白条相间的麻质布料,简洁大方,席面是一方竹编的席子。方便擦拭,亦可防止茶汁渗漏至底布,正中央的泡茶台用一块扁平的石台垫高,陈放泡茶器皿,突出茶席的中心位置,闻香杯和紫砂壶的摆放整齐划一,整个茶席给人和谐大气之感。  
期刊
买壶谨防“豆腐渣工程”    紫砂壶的基本素质就是泥的好坏,没有好的泥,一把壶做得再好,名家章盖得再清晰,就等于是“豆腐渣工程”建的河堤与大厦,外表漂亮,质差内败。  因此,首先应该认识泥。现在的紫砂矿泥在古代的记载上有称“泥”或“砂”的。泥和砂本身是两码事,那么究竟是泥还是砂呢?  在地层深处开采出一块块坚硬的石头,在接触空气、水分之后,它们会自行分解成一堆泥,说明它们的本质是泥不是岩石;说它是
期刊
江西是个古老的茶区,在唐代就是全国八大产区之一。江西老表吃茶的风俗可谓千差万别,丰富多姿,别有一番神韵。今列举四种,以飨读者。  修水菊花豆子茶:修水人吃茶很怪,把茶渣也吃下暖腹。修水县在江西北部,四面环山,树木葱郁,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宋代出产著名的“双井茶”。这种茶,嫩芽有白毛,壮如银丝,色碧味甘,列为贡品,名噪京华。当时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下了赞颂名句:“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这个
期刊
学一技之长,往往是为了糊口营生,而他则以将比技艺发扬光大为己任,一生精进技艺,授艺天下,以至于好壶者,以得藏其一壹而足;制壶者,以得其一技真传而慰,他就是“壶圣”朱可心。    勤学创新,虚心可师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凯长,1918年14岁的朱可心师从紫砂艺人汪生义,从此与紫砂技艺结下良缘,短短5年他就学成满师。当时他做了一只仿宫廷“鱼化龙”壶,云纹活脱,水波荡漾,经同业工会评
期刊
数年前,刘牧如很多年轻人一样,热爱咖啡与酒。咖啡的色香味,曾经很诱惑他。酒吧很闹,那时候,他以为那吵闹就是青春的本色。大家都沉醉在灯红酒绿里,以为,那就是表演之外的真实生活。后来,偶尔的机会遇见了茶,刘牧的心在茶的安抚下渐渐安宁。渐渐,他远离了酒与咖啡。  刘牧与茶的认识颇有戏剧性。三年前,在深圳,好友拿出珍藏的乌龙茶来款待他,醇厚的乌龙茶,咽下去时余香满口,丝丝回甘缠绕舌间。他忍不住一连喝了七八
期刊
在星罗棋布的浙江舟山群岛中,有一座形似卧海苍龙的小岛,仿佛镶嵌于莲花洋中的一颗瑰丽明珠,祥光闪耀,熠熠生辉。这就是为“中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  普陀山以唐阎立本所绘杨枝观音圣像、九龙藻井、多宝塔为“镇山三宝”,有古刹、金沙、奇石、潮音、幻景之“五绝”,亦有莲午渡、短姑对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等“十二景”,更有“香清可散净心中妄念,至味能悟得佛法妙谛”的普陀佛茶。  普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