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郭教授您好,您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我们知道您身为博士生导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您能否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谈您的想法?
  郭:我认为,党和国家发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近年来,广大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有效的途径、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我认为,有一点应当引起广大中小学的重视,即学校要重视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记:您认为群体对学生有哪些心理影响呢?
  郭:这涉及到群体的心理功能。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中的个体是处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群体的行为目标、行为规范以及群体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会发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群体有归属功能。群体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需要体验。儿童、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相应一级的学校学习、成为其中一员的需要。当他进入学校后就能体验到归属感,认为自己是属于某一个学校的,到学校就有一种如同到家的感受,特别是当学生进入一所好学校或学校获得了某种荣誉时,学生往往会以自己为该校的学生而自豪,并为维护学校荣誉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就是说个体归属需要愈强烈,他们的集体观念和整体观念也愈强烈,特别是当群体取得荣誉时,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就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当群体受到外界压力时,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也大大增强,而且也将团结得更紧密。
  其次,群体有认同功能。群体能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原则性的事情或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个体自愿接受群体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正是在这种个体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校风、学风形成得越好,对学生的认同功能的作用就越大。好的校风和学风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形成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再次,群体有支持和塑造功能。群体中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等,能得到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也就是说群体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业绩能起到激励或推动作用。学校群体按照社会要求塑造学生,使学生能健康成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记:您是否可以详细地说一说,群体是如何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
  郭:群体之所以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是因为:
  第一,群体有社会助长作用。个体因为有他人在场,行为水平往往会得到增强。学生在班级中学习、生活,带有竞赛的性质,一般而言,学生都有较强竞赛动机,所以学校群体较容易显示助长作用。除了一些复杂的活动,学校群体一般都会对学生产生助长作用。
  第二,群体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和服从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一般在学校里低年级学生从众现象比较明显。从众心理在学校教育中有积极作用。从众有助于群体形成一致意见和行为,有助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凝聚力,并且可以通过群体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在学生群体中,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采取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就可以带动整个群体。所以在学校群体中,教师如果能引导一部分学生积极向上、遵守纪律、好好学习、主动为同学服务、帮助他人等,这样一些行为就会在群体中形成风气。这种风气对个体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起到有效的教育转化作用。服从是个体按社会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它是在外界压力或影响下被迫发生的行为。服从与从众虽然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的,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但从众是自愿选择的,而服从是无可选择地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服从在学校群体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服从来维持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它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对服从社会和学校规范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学生形成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
  第三,群体有去个性化作用。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也就是个体在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在群体的影响下却出现了。这是因为在群体中做事,有时不知道是谁做的,有责任分散的现象。所以,群体对学生也有一些消极影响。
  记:应当如何克服群体的消极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呢?
  郭:我认为,主要是应当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学校群体里,学生处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在学校里学生之间的竞争相当频繁,如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评选优秀生等各种竞赛性的活动。尽管竞争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使人际关系紧张,使有些人失去前进的信心等,但是竞争在群体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竞争对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具有更多的积极作用,在竞争的条件下可以更进一步发挥个人或群体的潜能,更能促进个人和群体积极向上。
  合作是群体或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的行为。在合作中大家有一致的目标,活动的结果有利于所有的成员,他人的成功是自己成功的条件。合作也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之一。在学校群体中不仅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现代社会从经济发展到科技创造,甚至日常生活,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奋斗,是不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因此,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相互协作精神是极为重要的。
  记:在群体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是否合作比竞争更好一些呢?
  郭:不一定。竞争与合作是两种不同的人际相互作用情境。竞争与合作的个体都可能有很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表现。学生在竞争的情境中,能激起自尊心,使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但是,由竞争情境所激起的动机一般更倾向于外部动机,在中小学生中尤其明显。同时,由于竞争只有少数人取胜,而大多数人将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自认为没有竞争力的学生会倾向退出竞争,或者面对失败情境时,有的学生会产生自我贬低,引起无能和自我拒绝的情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学生在合作情境中,一般激起的是内部动机,表现得比较有信心,有一种安全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会积极投入工作和学习,很少担忧和害怕失败。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合作容易产生责任分散,有时也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
  在竞争情境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生为了保持优胜的地位,能主动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其更加完善。但是,学生为了保持“第一”或得“满分”,常常追求符合标准答案,而不敢独出心裁,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创 造思维的发展。在合作情境中,学生为了群体而共同解决问题,同心协力,一旦有人提出好办法会得到大家的鼓励,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但是,在合作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阻碍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竞争情境中,学生取胜后往往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同时,常常感到被他人所嫉妒或感到不安,怕别人超过自己等;而失败后则常常产生一种自卑、无能、自我拒绝的情感体验,有时还会感到受人轻视、排斥或打击等。在合作情境中,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喜爱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成功的喜悦心情。
  所以说,竞争与合作各有利弊,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我认为,如果过分强调竞争是靠打败对手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使优胜者产生骄傲情绪,甚至有时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地削弱对方,这就会损害学生间正常的关系,或使个别学生形成不良的品质。因此,在学校里应更多强调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即使失败了,个体也不会受到过多的伤害。在学校群体中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是既讲竞争,又讲合作,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发挥竞争与合作相互补充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行为效率,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记:看来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呢?
  郭:我想应当通过群体活动来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因为群体心理是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活动是群体心理的根源,没有群体活动,便没有群体心理,没有群体活动,就很难发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在群体中,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成立兴趣小组,搞演讲比赛,进行角色扮演等等。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通过群体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功和失败两种经验。群体活动淡化了教育的痕迹,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便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通过群体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记:除了群体活动之外,群体是否在其他方面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郭:当然。我们知道,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为什么?学生都希望自己遇到一名好教师、好班主任,为什么?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谓的“好学校”、 “好教师”、 “好班主任”,他们好在哪里?单单是升学率问题吗?绝对不是。 “好学校”不仅升学率高,设备先进,而且它的校风、学风都好,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不仅会努力学习,心理素质、心理品质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好教师”、 “好班主任”一般都不是只抓学习,而是更重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前几年,媒体连续报道了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的事迹。第一次报道,重点突出孙老师所带的班,40名学生中有22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占全班总人数的55%。不久,孙老师的学生孙之星写文章,告诉大家孙维刚老师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生如何做人。再后来,北京22中的老校长姜宪明,对孙维刚老师进行了全面介绍,告诉大家孙维刚老师辩证地解决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孙老师毕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孙维刚老师的建班原则是:诚实、正派、正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为人民多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孙维刚老师就是“好教师”、 “好班主任”的典型代表。“好教师”、 “好班主任”不仅能够以身作则,而且,善于通过班集体建设,通过养成教育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的学业、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也谢谢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意见、建议。
  栏目编辑/王 莉
其他文献
山东枣庄市市中区教育局 孙守军  确立目标 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不要过分苛求自己。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学生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优势与劣势,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以避免目标太高或目标不符合自己的能力优势,而遭受不必要的挫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遭受适当程度的挫折有利于激发斗志
期刊
[编者按] 冯忠良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创建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等职,现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获国务院特殊贡献奖和高等师范学院教师奖。发表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智育心理、德育心理等方面的专著、论文40余种,并十余次获奖。  冯忠良教授虽已经年逾古稀,但他一直关心并积极参与中小
期刊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教育部最近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为我国更多的地区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教授结合他自己学习理解《纲要》的一些体会,就如何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谈些个人的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今后发展的道路,普及化与专业化是一对重要命题,也是目前尚有争
期刊
广州番禺南阳里小学的“尊重信任型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正进人中期的探索阶段,许多新老师加入了这一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研究行列。如何使新老师尽快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课题组的成员如何顺利走向成熟?这是指导者和组员们关注的问题和努力探索的方向。本文结合一位新老师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课后组员们评课过程中的真诚对话的情景,分析和讨论了真诚对话的形式是教师们共同成长的良好条件。    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简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长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惟有主动预防,才能避免被动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进行主动预防呢?下面给班主任提供几条策略。    一、见怪不怪,替学生保密    少男少女们喜欢在一起嬉闹、聊天,喜欢在异性面前有意表现自己,有的甚至写情书、与对方约会,对此,有的班主任一律采用“堵、
期刊
我校为更好地教育学生,从1996年开始探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突显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我们冠之为“育心工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阶段,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不断总结、提炼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由分散型走向系统型,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真正构建起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系统工程——育心工程。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综合渗透模式创建良好的
期刊
中小学生学习问题是多方面的,它与影响学习的各类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有智力障碍造成学习困难的,也有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学习品质的不良,还有学习方法欠缺、学习策略不良形成的,更有学习的管理,时间的运筹、环境、生理等因素带来的,所以学习问题的普遍性必须引起重视。    一、厌学与逃学    厌学是中小学生学习问题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    1 厌学情绪及表现    厌学情绪是中小学生厌倦,甚至厌恶学习
期刊
“小学生心理信息卡”分为一般心理信息卡和专项心理信息卡。  “小学生一般心理信息卡”由两部分组成。A面为封闭式选择问卷,B面为半开放式问卷。封闭式选择问卷根据小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一般原因和表现列为四个维度: 自我意识、家庭情况、学校生活、情绪状态。每个维度由3—4道题组成,共13道题,主要询问小学生某些方面的感受。半开放式问卷主要询问小学生近期有无开心的事、烦恼的事、想做的事、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帮
期刊
问:为什么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答: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期刊
本着让踏人青春期的学生们能在十年二十年以后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中,既能以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又能因理性智慧而过上幸福美满的个人生活,我校开始探索怎样用“爱情系列教育”来帮助初中生安全度过青春期。    应对措施的出台:解续  上海当今的初中学生    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圆点上,四面八方都是路,周围都是强刺激,环境迫使我们早熟,然而,却又没有人来给茫然四顾的我们指路……  现在的学生,生存环境迥异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