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心灵读本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女作家,擅长小说创作。15岁开始发表诗作,后以教书为生。1904年春天,蒙哥马利突发灵感,花费两年的时间创作了《绿山墙的安妮》。小说完稿后,一开始并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直到十几年后的1917年,才有出版商愿意接受。小说出版后即畅销至今,蒙哥马利因此受到了世人的瞩目。1942年,蒙哥马利因病逝世,葬于爱德华王子岛。
  【故事梗概】
  《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是一本感动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心灵读本。马修和玛瑞拉兄妹俩在绿山墙农舍过着平静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整天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雪莉。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的覆盖下欢笑;玫瑰会说话,会给她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是自己的两个知心朋友,可以向他们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加上怀有“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招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地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下,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在绿山墙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幽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玛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内心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
  【人物介绍】
  安妮·雪莉:一個红头发的女孩,还长着一脸的雀斑。她年幼丧母,不久,父亲也离开了人世。经历了几次波折,她鬼使神差地被爱德华岛上的一对老兄妹收养,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喜欢幻想,热爱大自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嘴里经常闲不住,也常因此而做错事。爱美的天性使她经常闹出笑话。她为人直率,善良,勤劳,十分珍惜友谊。
  黛安娜·巴里:安妮的好朋友,有着一头漂亮的黑发,善良、开朗但体弱多病。和安妮一样,十分珍惜她们之间的友谊,是安妮最好的朋友,和安妮几乎形影不离。
  马修·卡思伯特:绿山墙农舍的主人,性格内向,不敢与马瑞拉和林德太太以外的女人说话,但却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第一个发现了“女孩调包事件”,却不忍心把实话告诉眼前这个对“新家”充满了希望和幻想的红头发小姑娘。后来,也是在他的坚持下,安妮最终被留在了绿山墙农舍。他很宠爱安妮,在他的眼中,安妮是个非常好的小姑娘。他是安妮在这个世界上最像亲人的人,安妮自己也曾对玛丽拉说过“如果是马修的话,他一定能明白”这样的话。
  马瑞拉·卡思伯特:马修·卡思伯特的妹妹,绿山墙农舍的主人,脾气与马修截然不同,是个古板、严肃的人。她对安妮的教育十分严格,有时甚至有点苛刻,但心里却很喜欢这个喋喋不休、喜欢幻想的小家伙。安妮去女王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马瑞拉就因为想念安妮而痛哭流涕。因为爱她,所以害怕自己会过于放纵她,就不自主地变得十分严厉。
  【精彩选段】
  桦树、野花、绿草,小河横穿的一片小洼地。雷切尔·林德多半是喜欢这样的环境,于是她在亚邦里村沿街的这片小洼地里安了家,往里面走是卡斯伯特家古老的农场。
  雷切尔·林德家门前的这条小河,原本可不是这么安静、乖顺的。小河的上游水流湍急,在树林中蜿蜒而下,历尽曲折,也形成了许许多多别人不知道的深渊和瀑布。但在经过林德夫人家之前,小河也入乡随俗,变得规规矩矩了。而雷切尔·林德常常端坐在窗前,用她独特的眼光来欣赏这一切:小河、花草、孩子、街道……所有的一切,她都不曾漏掉。或许大家还不知道,林德夫人有一个怪脾气,就是她看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而没弄个水落石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她会像个小孩子一样,一直坐在窗前,守在那里。
  不要因为这点就忽略了林德夫人的本事——她像亚邦里大多数的人那样乐于助人,而且把自己的家收拾得一尘不染。更厉害的是,她指挥着裁缝小组,同时还是教会妇女团体和外国传道互助会最得力的干将。最令人钦佩的,是林德夫人创造的一个纪录:她坐在窗前一边监视着对面那条通向陡峭的红色丘岗上的街道,一边飞针走线地一口气做出了16床木棉被。
  6月初的一个下午,温暖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照在又像往常一样坐在窗前的林德夫人身上。在林德家下面斜坡上的果树园里,一群蜜蜂成群结队地在浅粉色的花丛中辛勤地忙碌着。托马斯·林德——被人们称为“雷切尔·林德的尊掌柜”——一个身材矮小、老实厚道的男人,正在小仓房对面的丘岗上种着晚播的芜菁。
  “马修·卡斯伯特也一定在那片靠河沿的宽阔的红土地里,干着同样的活儿吧。”雷切尔·林德猜想。马修·卡斯伯特是个绝不同比自己强的人主动搭话的人,而林德这样猜想,是因为前一天傍晚,在卡摩迪的威利阿姆·布莱亚的店里,她曾听见马修·卡斯伯特回答皮特·莫里森的话,他说要在第二天午后种芜菁。
  可是这时林德疑惑了,她看到马修·卡斯伯特身上穿着最上等的带有白领的礼服,还赶着马车,肯定是有事要离开亚邦里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按理说下午三点半左右正是人们忙忙碌碌的时候,究竟马修·卡斯伯特要到哪里去呢?去干什么呢?
  马修这个人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主动交谈,于是林德夫人猜想:“他准是与陌生人见面或者到某个不得不说话的地方去。”喝茶的时候,林德夫人猜想:“这个时候没人进城,马修不可能去别人那里;如果是芜菁种子不够,没必要穿得这么隆重;不慌不忙的样子不像是请大夫……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我一定要弄清楚,要不然我怎么能安稳下来。看来我要到格林·盖布鲁兹走一趟了,要问问玛瑞拉才行。”
  还没等这茶喝完,林德夫人便坐不住了,她立即出了门。这里离卡斯伯特所住的格林·盖布鲁兹并不太远,那幢掩映在果树园中的特别宽敞的房子离林德家的洼地仅有1/4英里。因为房子离街道太远,所以房子的主人不得不另开辟了一条很长的直通屋门的小路。   马修·卡斯伯特的父亲相对于马修来说,还要腼腆、内向一些。当年开垦农场时,他尽可能地选择了在离别人距离最远的地方安家。林德夫人沿着两边长满了野蔷薇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嘟囔:“这个地方真的能住人吗?这样下去,马修和玛瑞拉都要变成怪人了。不与人交往,难不成只和树聊天?人哪,真了不起,什么都能适应!”
  刚自言自语地说到这里,林德夫人就已经从小路走进了格林·盖布鲁兹的后院。林德夫人用敏锐的双眼扫视着:院子里一侧栽着柳树,另一侧是白杨,一片葱绿,没有任何的杂物。林德夫人猜想:“玛瑞拉准是每天进出、打扫很多次……”
  “咚,咚。”林德夫人敲门。
  “请进。”玛瑞拉客气地答道。
  林德夫人进了门,惊奇地发现格林·盖布鲁兹的厨房简直像画里的一样,什么都显得崭新、干净。房间东、西两侧都有窗户,阳光穿过西窗,洒进屋内。东窗上爬满绿意盎然的常春藤,左侧的果树园里,盛开着白色的樱花。
  玛瑞拉生性勤快,经常在打扫完之后,在桌子上摆放好点心,坐在东窗边晒太阳。而今天的玛瑞拉则是一边晒太阳一边织着东西。
  林德夫人刚进屋子,就又快速、敏锐地将全屋的东西扫视了一遍——“桌子上有3个盘子,玛瑞拉应该是在等马修带回来一个人。但盘子里的东西是最普通的酸苹果酱和蛋糕,那么带回来的人应该不是什么重要或者特别陌生的人。但是马修那一身隆重的装扮又是怎么回事呢?”林德夫人感觉绿山墙农舍发生的事情要把自己弄糊涂了。
  “下午好,雷切尔。今天天气不错,家里人都好吗?”玛瑞拉向林德夫人打招呼。玛瑞拉又瘦又高,没有女性优美的曲线。她头发有些花白,用两只发卡别在脑后盘成一个发髻。或许正是因为玛瑞拉和林德夫人的性格相反,才比较容易相处,两人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林德夫人说:“我们都很好。不过,我看到马修出门,还赶着马车,以为你身体不好去给你请医生了,所以特地来看看。”
  玛瑞拉的嘴角还是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虽然她早就猜到了林德夫人此次前来的目的。是啊,要是林德夫人不弄清楚马修出门的原因和目的,又怎么能善罢甘休呢?玛瑞拉没想要瞒着林德夫人什么,于是说道:“啊,不,我的身体很好。马修去布莱特河了,我们决定从新斯科舍的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子,大概今晚就到吧。”
  林德夫人感觉自己的脑袋“嗡”地响了起来,要是马修去接一只澳大利亚的袋鼠,恐怕她都没有这么吃惊。林德夫人愣了足足5秒钟,转念一想,认为玛瑞拉是在和她开玩笑。“别开玩笑了,玛瑞拉。”林德夫人缓过神来。
  【点评】
  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场生活场景图。作者善于对环境进行描写,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勤劳、善良、重友谊。尤其是雷切尔·林德,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富有超强指挥能力的人,对任何奇特的事情都要寻根求源。阅读时可注意作者对其所作的淋漓尽致的描写。
  【思考】
  1. 雷切尔·林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读书,是借助他人的思想,来开发自己的思想。”阅读选文,请你思考马修·卡斯伯特身着盛装,赶着马车,是去做什么。
  【作品評价】
  “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美]马克·吐温
  “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生命中不可或缺的100本书之一。”
  ——英国《卫报》
其他文献
The Plural Form of “Child”  Teacher: What is the plural of man, Tom?  Tom: Men.  Teacher: Good. And the plural of child?  Tom: Twins.  “孩子”的复数形式  老师:汤姆,“男人”这个词的复数形式是什么?  汤姆:男人们。  老师:答得好。那“孩子”的复数形式呢?  
期刊
The hardest arithmetic to master is that which enables us to count our blessings.  According to legend, a young man while roaming the desert came across a spring of delicious crystal-clear water. The
期刊
又一次拜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我仍旧沉醉其中。让我陶醉的,不仅是作者的生花妙笔,还有丑石所具有的那种不甘寂寞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道理,懂得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的伟大”。  [原文]  丑 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
期刊
1.Once, a village in Russia has a drought.  从前,在俄罗斯有一个村子大旱,一点儿水也找不到了。  2.A mother and her daughter live in the vil-lage. The mother’s illness becomes worse without water.  村子里有母女俩,母亲生病了,没有水喝,病更重了。  3.
期刊
神奇的大地上,万物各具风貌。树木既不像高山那样巍然屹立,也不似江水那样奔腾千里。他是沉静的男性、恬淡的君子、伟岸的丈夫,他不嚣张、不夸耀,在大自然的万物中甘当配角,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绿色的点缀。树,是大地的灵魂。  抱愧了,谷树  褚半农  ①在众多的乡土树种中,谷树绝对是布衣平民。它不像皂荚树那样高贵而神秘,也不像榉榆树那样伟岸而潇洒,更没有合欢树那样妩媚而动人。没有人垂青,没有人关注,也
期刊
英劇中,19世纪的淑女名媛们喜爱享用下午茶,那个场景,看起来惬意无边。直至今日,下午茶仍是英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式下午茶的由来吗?  The warm weather outside may look perfect for outdoor exercise. But for those who are not that sporty, what could be nicer
期刊
你相信有鬼嗎?当然不会相信。我们喜欢谈论鬼,喜欢讲述关于鬼的故事,但我们并非真的相信有鬼……是不是?  1880年,在巴黎歌剧院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舞蹈演员在黑暗的走廊里遇见了鬼。它穿越墙壁来到她的面前,它的脸上没有眼睛;一个舞台工人看见一个穿黑色晚礼服的男人,但他却有一个死人般的头颅,黄色的面孔,并且没有鼻子;人们听到另一个房间里有声音,而那个房间却是空的。  这就是歌剧院的幽灵…… 
期刊
【原文】  故乡的味道  王 妍  渐渐发现,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会处在一个无味的世界里,使劲呼吸,周围还是陌生的空气。除了下雨时飘散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能触动我的嗅觉神经,时间便在这无味的空气中缓缓消逝。  前几日,当老家的亲戚提着大包小包自产的蔬菜和水果,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家里时,我的嗅觉神经瞬间活跃起来。褐皮梨散发出的甜腻香味,溢满纸箱的西红柿酸甜味,直蹿鼻孔的豆角清香,还有土豆裹着红泥土的香气,
期刊
当别人在你旁边啰嗦个没完,你烦透了时,你可以说“You are so boring(你真烦!)” “Shut up!(闭嘴!)”这自然没错,可人家受得了吗?不如来一句“Oh, come on, give me a break!(帮帮忙,让我歇歇吧!)”,这多地道、多幽默。  要想说人“气色好”,你可以说“You look fine!”,可如果你说“You’re in the pink!”就地道得多
期刊
欣赏古诗词有很多方法,比如:诵读法、意境法、意象法、落差法、谜语法、比较法、托物言志法……不一而足。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好的欣赏古诗词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  何谓“知人论世”呢?简单地说,就是要读懂一首诗或词,要透彻地理解其主旨内蕴,就要首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变化等。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鲁迅先生也说过:“分类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