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初夏,长跑冠军王军霞的儿子战意博出生了。初为人母的王军霞与所有母亲一样,也希望儿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有所不同的是,她没有依着育儿书籍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地实施教育,而是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育儿方略。
方略一:从小培养儿子的坚强
小意博一出生,就得到了全家人的关爱和娇宠,尤其是奶奶。当妈妈带着意博从产房回到家里,小家伙就跌进了奶奶宠爱的“漩涡”——奶奶对小意博的宠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诸如月子里的婴儿不能出门见风,不能洗澡,不能让孩子哭等等。
军霞觉得,如此娇宠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毫不含糊地表示反对。老人不让把未满月的小孙子抱出去见风,军霞则表示,那样不利于健康,婴儿需要适当见见太阳,便偷偷抱着意博到外面去享受阳光。老人强调“婴儿无伏天”,总要求给小孙子穿得厚些,唯恐小孙子受凉,而军霞则反对“捂”孩子,她认为只要孩子手脚暖和就可以了,所以她经常趁婆婆走开时,就把老人给小意博加上的衣服脱下来。
这样“对抗”了好长时间,最后婆婆发现,军霞的做法并没有给孩子带来什么不适,也不再坚持“老规矩”了。当运动员时,军霞接触到国外一些科学的生活方式。她对国外主张的婴幼儿“亲水”非常认可。当小意博5个月大时,她就拿儿子做“实验”。
一天,她抱着小意博来到住宅小区的室内游泳池。在众目睽睽之下,她竟把儿子放进水里。周围的人都惊叫起来,她迅速把儿子捞上来。小意博呛了水,一阵咳嗽之后,大声哭叫。人们纷纷责问:“军霞,你疯了吗?孩子那么小,哪能这样折腾!要是一口水呛到气管里,后果就不堪设想!”军霞笑道:“没关系,我这是训练儿子。人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适应的本能,我们不应当无视甚至压制孩子的这种本能。”等小意博不哭了,她又把儿子丢进水中,如此反复多次后,小意博终于初显“水性”——在落水的一刹那,知道闭上嘴巴,屏住呼吸,再后来,他居然学会了划水。
2岁多时,当妈妈在泳池中冲他招手,他就会高高兴兴地跳到池中,手脚并用,一口气划上十来米远,游到妈妈身边。看到这一幕,人们都称赞不已,就连当初强烈反对军霞“实验”的家人也感到欣慰。
在妈妈的“残酷”训练下,如今,6岁的小意博俨然是一个“铁孩儿”,与同龄人相比,他穿衣服总是最单薄的,春秋季节也常常光着小脚丫满地跑。
其实,小意博不仅身体素质明显出众,而且自主性、适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强。
方略二:逼儿子自己战胜困难
小意博七八个月大时,已经能满地乱爬了。有一次,他爬到了客厅铁艺茶几下面,由于空间很小,被卡在里面爬不出来。
小意博东撞一头,西撞一头,小脑袋碰出一个个大包,痛得连哭带叫。姥姥一见这情景,赶紧跑过去,要把他抱出来。军霞阻止道:
“妈,别管他,让他自己想办法出来!如果今天您抱他出来,那么下次他还是能爬进去却爬不出来。”
老人只好住手。然后,军霞又对儿子说:“没人管你,自己想办法!”小意博觉得没了指望,只好自己想办法。最终他找到了退路——顺着原来钻进去的“路线”退了出来。有了这次经历,小意博掌握了巧妙的办法,以后再进去玩,就不愁钻不出来了。
对此,军霞深有感触,她说:“一定要把男孩子培养成为有个性、有主见的男子汉,让他敢于面对困难,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方略三:让儿子在体验中成长
在军霞看来,很多事情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他才能从中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
也就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一些事物的认识需要他自己去体验。军霞有一个习惯,从不简单地对儿子说“危险!你不能这样”,而是告诉他“那样做危险,该这样做”。
记得曾有人逗小意博,要他用手把燃着的香火捏灭。小意博毫无戒备地伸出了手,结果手被烧伤了,痛得哇哇大哭。妈妈见了却说:“我跟你说过,不要碰火,你忘了?这是你自己愿意的,后果要自己承担,不要老是哭,忍着点。”小意博似懂非懂,似乎觉得哭也没用,就不再哭了。有一次,全家人出去吃火锅,小意博想摸摸火锅热不热,妈妈也没特别阻止。他一摸,觉得火锅特烫,以后再也不敢摸了。还有一次,小意博要吃红辣椒,妈妈告诉他:“那东西太辣,不能吃。”可他不相信,非要尝一口。于是军霞就让他自己尝尝辣的滋味,尝过之后他就明白辣椒不能随便吃了。
类似的事情,小意博经历过很多次,他就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危险”遭遇中,获得了经验教训。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不同的人生滋味,这是孩子自身的权利,也是所有家长不能替代和规避的。没有自身的感受,大人的经验永远不能转化成为孩子自己的东西。”军霞如是说。
小意博的菜碗里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鱼,而这些鱼都没有剔除鱼刺。军霞一开始只是教他怎么吃,等他学会了,就很随意地给他鱼吃,从没有发生过一次鱼刺卡喉的“事故”。军霞对此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小孩对危险的事情往往会加倍地注意,而且他们的感官比大人敏锐。因此,孩子吃鱼,我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过度紧张。”
有了这些体验,小意博总显得比同龄孩子要机敏得多,成熟得多。在幼儿园里,不论玩什么大型玩具,爬上爬下有什么危险,他都能灵巧地躲避,从没出现一次磕碰受伤的现象。
方略四:巧妙培养儿子的孝心
军霞一直重视儿子的品行教育,经常给儿子讲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故事。
意博3岁时,军霞就给他讲童话故事《杜鹃妈妈和儿子们》:杜鹃妈妈有三个儿子,一年冬天,杜鹃妈妈生病了,口渴得难受,想要几个儿子给它找点水喝。但老大推说没有棉祆,老二借口没有帽子,老三推辞飞不动,都不愿意去小河边给妈妈打水喝。杜鹃妈妈见儿子们不愿意照顾它,十分伤心,一气之下飞到了南方。这时,失去妈妈的小杜鹃兄弟才想起妈妈平时对它们是多么疼爱,给它们找食吃,帮它们扇扇子、盖被子……可是不管它们怎样思念,也没等回妈妈。
这个故事让小意博深受教育,从此,他对妈妈特别爱护、孝顺,也比以前变得更加听话、更加懂事了。
每当妈妈从外面回来,他就给妈妈打水洗脸;当妈妈生病或口渴时,他又会主动给妈妈端饭送水。有一天,军霞给儿子买了一个秋千,回到家,军霞就爬上梯子把秋千挂上树枝。她爬上梯子后,小意博三下两下也爬了上去,用手抱住她的双腿,说:“妈妈,我保护你!”这让军霞感动不已。
方略五:对儿子没有“特别规划”
军霞如此重视打造儿子的坚强个性,于是有人问她准备让儿子长大做什么?她的回答平静而朴实:“没有特别的规划,一切顺其自然。不一定让他搞体育,我觉得,人的一生实在是很难预测和设计的。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目前,我还没给儿子报过任何兴趣班。我的想法是,尽可能多给孩子留出他自己的空间,这样到了该学什么的时候他也回顺其自然地去学。”
方略一:从小培养儿子的坚强
小意博一出生,就得到了全家人的关爱和娇宠,尤其是奶奶。当妈妈带着意博从产房回到家里,小家伙就跌进了奶奶宠爱的“漩涡”——奶奶对小意博的宠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诸如月子里的婴儿不能出门见风,不能洗澡,不能让孩子哭等等。
军霞觉得,如此娇宠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毫不含糊地表示反对。老人不让把未满月的小孙子抱出去见风,军霞则表示,那样不利于健康,婴儿需要适当见见太阳,便偷偷抱着意博到外面去享受阳光。老人强调“婴儿无伏天”,总要求给小孙子穿得厚些,唯恐小孙子受凉,而军霞则反对“捂”孩子,她认为只要孩子手脚暖和就可以了,所以她经常趁婆婆走开时,就把老人给小意博加上的衣服脱下来。
这样“对抗”了好长时间,最后婆婆发现,军霞的做法并没有给孩子带来什么不适,也不再坚持“老规矩”了。当运动员时,军霞接触到国外一些科学的生活方式。她对国外主张的婴幼儿“亲水”非常认可。当小意博5个月大时,她就拿儿子做“实验”。
一天,她抱着小意博来到住宅小区的室内游泳池。在众目睽睽之下,她竟把儿子放进水里。周围的人都惊叫起来,她迅速把儿子捞上来。小意博呛了水,一阵咳嗽之后,大声哭叫。人们纷纷责问:“军霞,你疯了吗?孩子那么小,哪能这样折腾!要是一口水呛到气管里,后果就不堪设想!”军霞笑道:“没关系,我这是训练儿子。人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适应的本能,我们不应当无视甚至压制孩子的这种本能。”等小意博不哭了,她又把儿子丢进水中,如此反复多次后,小意博终于初显“水性”——在落水的一刹那,知道闭上嘴巴,屏住呼吸,再后来,他居然学会了划水。
2岁多时,当妈妈在泳池中冲他招手,他就会高高兴兴地跳到池中,手脚并用,一口气划上十来米远,游到妈妈身边。看到这一幕,人们都称赞不已,就连当初强烈反对军霞“实验”的家人也感到欣慰。
在妈妈的“残酷”训练下,如今,6岁的小意博俨然是一个“铁孩儿”,与同龄人相比,他穿衣服总是最单薄的,春秋季节也常常光着小脚丫满地跑。
其实,小意博不仅身体素质明显出众,而且自主性、适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强。
方略二:逼儿子自己战胜困难
小意博七八个月大时,已经能满地乱爬了。有一次,他爬到了客厅铁艺茶几下面,由于空间很小,被卡在里面爬不出来。
小意博东撞一头,西撞一头,小脑袋碰出一个个大包,痛得连哭带叫。姥姥一见这情景,赶紧跑过去,要把他抱出来。军霞阻止道:
“妈,别管他,让他自己想办法出来!如果今天您抱他出来,那么下次他还是能爬进去却爬不出来。”
老人只好住手。然后,军霞又对儿子说:“没人管你,自己想办法!”小意博觉得没了指望,只好自己想办法。最终他找到了退路——顺着原来钻进去的“路线”退了出来。有了这次经历,小意博掌握了巧妙的办法,以后再进去玩,就不愁钻不出来了。
对此,军霞深有感触,她说:“一定要把男孩子培养成为有个性、有主见的男子汉,让他敢于面对困难,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方略三:让儿子在体验中成长
在军霞看来,很多事情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他才能从中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
也就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一些事物的认识需要他自己去体验。军霞有一个习惯,从不简单地对儿子说“危险!你不能这样”,而是告诉他“那样做危险,该这样做”。
记得曾有人逗小意博,要他用手把燃着的香火捏灭。小意博毫无戒备地伸出了手,结果手被烧伤了,痛得哇哇大哭。妈妈见了却说:“我跟你说过,不要碰火,你忘了?这是你自己愿意的,后果要自己承担,不要老是哭,忍着点。”小意博似懂非懂,似乎觉得哭也没用,就不再哭了。有一次,全家人出去吃火锅,小意博想摸摸火锅热不热,妈妈也没特别阻止。他一摸,觉得火锅特烫,以后再也不敢摸了。还有一次,小意博要吃红辣椒,妈妈告诉他:“那东西太辣,不能吃。”可他不相信,非要尝一口。于是军霞就让他自己尝尝辣的滋味,尝过之后他就明白辣椒不能随便吃了。
类似的事情,小意博经历过很多次,他就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危险”遭遇中,获得了经验教训。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不同的人生滋味,这是孩子自身的权利,也是所有家长不能替代和规避的。没有自身的感受,大人的经验永远不能转化成为孩子自己的东西。”军霞如是说。
小意博的菜碗里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鱼,而这些鱼都没有剔除鱼刺。军霞一开始只是教他怎么吃,等他学会了,就很随意地给他鱼吃,从没有发生过一次鱼刺卡喉的“事故”。军霞对此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小孩对危险的事情往往会加倍地注意,而且他们的感官比大人敏锐。因此,孩子吃鱼,我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过度紧张。”
有了这些体验,小意博总显得比同龄孩子要机敏得多,成熟得多。在幼儿园里,不论玩什么大型玩具,爬上爬下有什么危险,他都能灵巧地躲避,从没出现一次磕碰受伤的现象。
方略四:巧妙培养儿子的孝心
军霞一直重视儿子的品行教育,经常给儿子讲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故事。
意博3岁时,军霞就给他讲童话故事《杜鹃妈妈和儿子们》:杜鹃妈妈有三个儿子,一年冬天,杜鹃妈妈生病了,口渴得难受,想要几个儿子给它找点水喝。但老大推说没有棉祆,老二借口没有帽子,老三推辞飞不动,都不愿意去小河边给妈妈打水喝。杜鹃妈妈见儿子们不愿意照顾它,十分伤心,一气之下飞到了南方。这时,失去妈妈的小杜鹃兄弟才想起妈妈平时对它们是多么疼爱,给它们找食吃,帮它们扇扇子、盖被子……可是不管它们怎样思念,也没等回妈妈。
这个故事让小意博深受教育,从此,他对妈妈特别爱护、孝顺,也比以前变得更加听话、更加懂事了。
每当妈妈从外面回来,他就给妈妈打水洗脸;当妈妈生病或口渴时,他又会主动给妈妈端饭送水。有一天,军霞给儿子买了一个秋千,回到家,军霞就爬上梯子把秋千挂上树枝。她爬上梯子后,小意博三下两下也爬了上去,用手抱住她的双腿,说:“妈妈,我保护你!”这让军霞感动不已。
方略五:对儿子没有“特别规划”
军霞如此重视打造儿子的坚强个性,于是有人问她准备让儿子长大做什么?她的回答平静而朴实:“没有特别的规划,一切顺其自然。不一定让他搞体育,我觉得,人的一生实在是很难预测和设计的。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目前,我还没给儿子报过任何兴趣班。我的想法是,尽可能多给孩子留出他自己的空间,这样到了该学什么的时候他也回顺其自然地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