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方面。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53-02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诠释了目前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和价值目标,有力地回应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较量,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作为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意识较强和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学习者和践行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状况将决定未来中国的政治格局和面貌。因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是切实有效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对有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理解把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课题组分别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来考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设计调查问卷一套,共计选题43个,基本涵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对比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认识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真实现状,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次调查历时近一年,课题组选取20所高校2 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各100名,男女生各占50%。在选取的20所高校中,“985” “211” 高校11所,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华南师范学院;普通本科院校6所,分别是:山西农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新疆医科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吕梁学院;高职高专院校三所,分别是:川北医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組共发出问卷2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576份,通过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和个别访谈,客观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状况
  调查数据统计表明,51.6%的大学生认为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要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77.5%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社会需要一个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25.1%的大学生“经常”了解或者关注国家大事,40.3%的大学生“偶尔” 关注,25.1%的大学生 “很少” 关注,9.5% 的大学生“几乎不关注”。 39.3%的大學生明确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为精神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的多项选择,居于前三位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占比61.2%)、学校教育(占比58.1%)、报纸电视(占比55%)。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关注度”的选题中,11.9%的大学生选择“关注”,41.4%的大学生选择“有时关注”,36.2%的大学生选择“不刻意关注”, 选择“不关注”的占10.5%。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的认知,64.2%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而只有30.5%的大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仅33.7%的大学生能准确写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需要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普遍认为我国社会需要一个大众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但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能准确掌握,模糊不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关注度不高,切实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教育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状况
  调查显示,29% 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生活学习工作“有密切的联系”,42.3%的大学生认为“有些联系”,14.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联系”。28.6%的大学生认为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价值取向“非常科学”,33.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希望”,而26.6%的大学生认为“不全面”,11.3%的大学生认为“太理想化”。对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能否实现,36.7%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39.5%的大学生持不确定态度,14.5%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29.2%的大学生认为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价值取向“非常科学”,而29.4%的大学生认为“不全面”,26.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社会的价值底线”,14.8%的大学生认为“太理想化”;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能否实现,33.2%的大学生持确定态度,40.1%的大学生持不确定态度,16.6%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30.5%的大学生认为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非常科学”,26.5%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公民的价值底线”,而30%的大学生认为“不全面”,13%的大学生认为“太理想化”;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能否被全体公民认同践行,34.3%的大学生持确定态度,37.4%的大学生持不确定态度,18%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77.3%的大学生赞同“爱中国,应当是爱社会主义中国”,78.1%的大学生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持赞同态度,48.2%的大学生认为“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48.7%的大学生认为当个人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冲突时,个人应做出牺牲和让步。46.8%的大学生正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完善个人价值观。   调查表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在主流上持肯定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总体情况是积极的。赞同在全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近半数大学生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和导向确立和修正完善个人价值观。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全面” “太理想化”,在情感认同上态度不确定,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落实和发展前景肯定度不高,信心不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自觉的情感信仰还任重道远。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状况
  调查中结果表明,57.4%的大学生愿意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8.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将使大多数人受益,60.3%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的努力奋斗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促进作用。当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取向冲突时,74.6%的大学生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或在个人利益与维护社会价值取向之间寻找平衡点相互妥协,25.4%的大学生选择保全个人利益。25.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做得很好,57%的大学生认为做得一般,14.8%的大学生认为做不好,3.1%的大学生认为要求太高做不到。当国家遇危难时,54.2%的大学生主动报名参军,37.5%的大学生不主动报名但如果被征召就参军,只有8.3%的大学生选择尽量逃避。57.2%的大学生会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28.9%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11%的大学生犹豫后参加,2.8%的大学生表示没兴趣参加。
  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是非常明确的,总体上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大学生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观意愿度高,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存在一定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和行为,说明存在知行背离情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2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3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不大,23.3%的大学生认为沒有影响,9.9%的大学生不关心。23.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最大阻力是多元价值观的冲击,37%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29.2%的大学生认为是个人切身利益的考虑,10.7%的大学生认为建设是教育的形式化。19.8%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价值观的确立影响比较大的人是父亲,15.8%的大学生认为是母亲,36.6%的大学生认为是学校老师,20.5%的大学生认为是同龄好朋友,7.3%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人。20.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取决于学校教育,21.8%的大学生认为主要取决于家庭影响,37.2%的大学生认为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18.6%的大学生认为主要取决于自己修养,1.6%的大学生认为取决于其他方面。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人是父母、老师、同龄朋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自身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最大影响来自社会不良风气、个人不当利益、多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化。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全部因素,通过净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朋辈影响、自我教育等综合措施,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大学生自觉追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9.
  [2]徐晓东,张琦,陈冰.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J].文化研究,2015(9).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06(1).
其他文献
摘 要: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依法行政,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兼具司法和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建立程度直接影响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会直接影响司法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公众形象等方面的成绩。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需要从人员专业构成、观念培养、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完备的标准。  关键词:法治素养;法治意识;人治;法治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作为规范伦理的两大基本观点,二者的原则在新闻伦理中的运用也不例外。“8·12”天津爆炸事故这一案例中,天津本地媒体偏向于功利主义,非天津媒体则偏向于康德主义原则。基于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的原则分别对两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功利主义在权利和信息分配、个体差别以及新闻正义性遇到伦理难题;而康德主义在新闻原则可普遍化和新闻的社会效果遇到难题。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注重行动
期刊
摘 要:2016年9月,中国相继在杭州和南宁举办了G20领导人峰会和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的背景下,这两个以中国为主场的国际盛会,将国际关系新理念实践推向一个新高度。前者表现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后者表现为“周边外交”,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的外交總布局。  关键词:国际关系新理念;G20;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图分类号:D81 文
期刊
摘 要:自汉代以来,“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为据,通过原心定罪、亲亲相隐、功过相抵等原则解释和裁判案件,在弥补法律漏洞的同时缓和了严酷的刑罚环境,系在我国法制传统中生成的独特制度。因此,其在我国法制传统的历史变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我国现代法治的建设与发展亦有深远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春秋决狱;原心定罪;亲亲相隐;功过相抵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6年又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我国最紧迫的任务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是否达到小康,抑或小康社会建设达到了什么程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选择了“‘五位一体’总体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社会心态,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又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客观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态失衡的成因与社会影响,积极营造优化社会心态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社会心态;培育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提高以及女性问题日益增多,使得学术界对妇女口述史的研究不断加深。尤其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一现状得益于少数民族妇女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本身极具特色,使口述史研究各具特殊性,例如满族、苗族、蒙古族等。研究者利用口述访谈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婚姻状况和社会生活等主题进行研究,其需要注意的问题、资料的收集、整理等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
期刊
摘 要: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已逐渐显露,而目前辅导员进公寓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对安徽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新的辅导员工作进公寓模式如下:以公寓为阵地,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年级特点、校园文化、党团工作等来建立辅导员工作进公寓的模式。这种进公寓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能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
期刊
摘 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深入挖掘党史资源,从党史人物对科学理想信念的探索中、从党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中、从党史人物积极践行理想信念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我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养分,从而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党史人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发挥文科专业学生优势,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实现意识觉醒、导师引领、团队培育、社会孵化、反馈课堂一体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