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顶端原基分化的动态模式与特征研究

来源 :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各类茎顶端原基分化与播种后累积生长度日(GDD)之间均呈S曲线关系,符合Logistic数学模型,表明小麦茎顶端各类原基的分化一旦启动,其分化速率均随着GDD的增加呈现“慢-快-慢”的动态变化规律。虽然不同播期对苞叶原苈和小穗原基的分化模式具有调节作用,但冬性与俺生品种以及主茎与分蘖顶端原基分化的模式基本一致。原基分化热间距(GDD/原基)按叶片-苞叶--小穗次大幅度降低,显示小麦顶端原基分化
其他文献
利用RAPD技术,采用2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195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材料进行了地理群体结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 蔗细茎野生种的种内遗传变异较大,各地理类群
研究了6个品种(系)的对生和互生玉米的叶面积分布、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 WUE)。结果表明,对生玉米单株叶数和叶面积比互生玉米分别高出192%~220%和130%~190%。两者的不同叶位与叶面积之间均呈极显著的
对50年代以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要玉米品种的研究表明,随着玉米品种的更替,群体光合速率增强,群体光合衰减率降低,呼吸消耗所占总合的百分率下降,灌浆期当代品种、下部叶片的群体
比较基因组分析证明,玉米和水稻基因组间存在广泛的同线性和共线性。对水稻和玉米基因的原位杂交定位可以揭示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结构的共同特点和进化规律。用与Xa-5连锁的RG55
报道了作者在西藏贡嘎县昌果乡昌果沟遗址发现的古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古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古粟(Setaria italica L.Beauv)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作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876161,在留有70cm间套行条件下,研究了带状种植小麦的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1)带状小麦同常规方式,在精量播种下获得高产。大播量、
鲁麦22和鲁麦14相比,旗叶的光合能力强,蔗糖含量高,催化蔗糖合成的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高;籽粒中蔗糖供应充足,降解蔗糖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高;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腺某二磷酸葡萄
本文以不同历史时期的10个代表性棉花品种的2年5点试验和1973-1996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历史资料研究我国黄淮棉区自50年代以来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建国40多年来,该棉区
Elymus rectisetus(Nees in Lehm)A.L¨/ove et Connor是目前小麦族(Triticeae)中发现的唯一的无融合生殖种。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3,AABBDD)为母本,以E.rectistus(2n=6x=42,SSYYWW)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幼胚拯救获得了属间杂种F1。杂种F1分蘖力强,具有多年生习性,
水稻单产水平在经历了稻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大的飞跃后,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第三次产量突破将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