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中国之崛起,若言是全体国民之力,则此力之肇始,非在近年,乃在百年以前。百年以来国民救亡图存意志不竭不息,方有百年中国历艰难困苦终于巍然屹立。而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的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年代,先生们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语)。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20世纪的先生来了:谭嗣同以死唤醒后起者,康有为创造性地设计了“大同”社会里中国人完整的教育体系,梁启超为“兴民权”而“开民智”,严复译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
  19世纪行将结束时,科举考试未废,私塾、官学、国子监、书院俱在。彼时,中国还有上百所教会学校,还有着重外国语、军事和技术实业的30余所洋务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指导着1872年容闳率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的教育内容。1872年8月11日起分四年四批赴美的共120名幼童,没有完成15年的学习计划,就在1881年因政府的守旧而被撤回国(实际回国94人),其中包括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另有三届共87名留欧学生,从1879年起陆续完成军事与制造学业归国,其中包括严复。
  甲午战争前后,维新思潮和维新运动兴起,康有为在广州开万木草堂,其学生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任中文总教习(谭嗣同任分教习),盛宣怀在天津开中西学堂、在上海设南洋公学。康梁谭办校、办报、办学会、参与变法、倡废科举和设新学堂,与严复等共同成为开启近代中国民智的20世纪的中国先生。
  谭嗣同,这位感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和民本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的先生,在1898年变法失败而有机会出国避难之际,说的是:“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而之后“有心杀贼”的国民远超千万人,包括谭的粉丝蔡元培。1902年身为民间“中国教育会”会长的他,负责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暗中教男生制炸弹、教女生学暗杀,后来学生多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
  康有为,这位“公车上书”后力推“百日维新”的知识分子,在1902年写就的《大同书》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大同”社会里中国人从母亲怀孕进入本院接受胎教、到婴儿断乳之后进育婴院、3岁后再进慈幼院、6~11岁进小学院、11~15岁进中学院、16岁以后进大学院的完整教育体系,强调男女入学资格和毕业出路平等。他和他的学生、读者,都成了国家进步的推手。
  梁启超,这位“百科全书式”的维新首领,笔耕不止,为“兴民权”而“开民智”,倡导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期待教育出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国民——“新民”。
  严复,这位中国第一代英国“海归”,除了在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更以《天演论》等“严译八种”传播西学于后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除了“信达雅”的翻译三字论,他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育论更令他成为中国构建教育目标德智体模式的第一人。11年后的1906年,王国维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
  1906年,自隋代起实行了1 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终结,同年在日留学生已达8 000名以上,包括鲁迅。1909年,全国5 000多所新式学堂里,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同年“庚款兴学”遣派留美学生计划开始实施,包括梅贻琦(次年第二批包括竺可桢、胡适、赵元任)——新一代的中国脊梁和中国先生,即将从新式学堂和留学生中诞生。
  1909年12月8日,在湖南请愿代表团启程前往上海与各地代表汇合,要求朝廷“速开国会,清厘财政,以保主权”之际,32岁的长沙修业学校教师徐特立,在学校演说到悲愤处,拿刀斩断左手小指,用断指写下“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字,让代表带去请愿。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1912~1949年毕业的大学生总数为25.5万人(据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的数据)。学生不多,先生不少。
  1912~1949年,中国大学生不多,大学教师也不多。有学者统计,1934年,中国高校共有108所,学生41 768人,教员7 205人,其中教授2 801人——相对2007年,中国已有2 371所高校,在校生2 700万人,专任教师116.83万人(刘超《中国大学的走向》)。
  那时大学生不多,大学教师不多,但先生不少。
  在北大,既有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又有政治保守而国学精深的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先生。投考北大落选但发表过佛学《究元决疑论》的梁漱溟、地质学家李四光、作家莎菲、应邀从日本回国的徐悲鸿,都因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教授治校”的第六任校长蔡元培而获教席。1918年的217位北大教员中,教授90位,平均年龄30多岁;透过教学、文章和社会事务,他们的影响力波及全国,成为领导全国青年治学、爱国、改造社会的先生。   在清华,曹云祥校长与吴宓延聘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执教于国学研究院;罗家伦校长破格录取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锺书为外文系1929级学生,后者入学即放言“横扫清华图书馆”;梅贻琦校长与四大导师为友,延聘华罗庚,增设工学院,执掌国立西南联大时与北大和南开名师精诚团结,酿成先生如群星闪耀之大观。他的理论是“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南开先生”张伯苓创办了南开的中学、大学、女中、小学、研究所系列,并种下了中国人的奥运梦。他亲自编剧、导演、演出文明戏,学生演员包括周恩来、曹禺。他请到徐剑生、陈子诚、阮北英、李抱忱等音乐名师,教出后辈声乐家。他倡导“公”、“能”教育,“大家都说中国有我,中国就有办法了”。
  1917年,在上海南洋公学特班读书时师从蔡元培的黄炎培,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为个人谋生、个人服务社会、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后更办校无数,桃李满天下。他是把教育与职业紧密相连的务实先生。
  1923年,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设立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问字处,1925年后转向乡村教育运动,服务占乡村人口九成的乡村文盲。1926年以晏阳初任总干事的河北定县试验总结出的乡村平民教育经验,推广全国。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试图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改造乡村生活。但不久学校被封闭。他们是志在改造乡村的平民先生。
  除了中国先生,亦有外国先生。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杭州话说得比英语还要好,他执掌的燕京大学定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亦请到陈寅恪、郑振铎、谢冰心、钱玄同、费孝通、顾颉刚、张友渔、斯诺等名师。1934年北京学生为反对政府对日不抵抗政策,组织请愿团赴南京,燕京大学学生宣布罢课。司徒雷登召开全校大会说:“如果此次燕大学生没有参加请愿,那说明这些年来我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深明大义如斯。
  路易·艾黎,这位1927年就来到中国的新西兰人,1942年后与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两年后迁至甘肃山丹县,近600名学生半工半读,“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他在此9年,为学校经费卖过汽车、为学生温饱动用了母亲的1万美元退休金,为保护学生跟驻军吵,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最后他在中国待了60年。
  赵元任陪罗素的一年讲学,徐志摩陪泰戈尔的五城演讲,杜威26个月的200多场演讲,燕卜荪在北大和西南联大的数年教书,都丰富了中国当时先生的内涵。
  在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和前武大校长刘道玉眼中,五四运动到解放前的30年,是中国大学最美的第一个时期。美在气象更新,美在人才辈出,也美在先生辈出。
  百年来影响中国最大的两位先生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语)那时的先生们,少专家,多杂家,即在多个领域都是专家;不擅长评职称,更擅长个性教学法;有知识,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讲人格和品格;教学相长,更倾力爱护学生;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学贯中西,更想回中国致用;热心时政,更能为国家担当。
  跟有血有肉的先生们相比,作为思想资源和社会武器的两位先生影响力更大更广,直到今天。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赛先生(Science科学)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由陈独秀通过《新青年》引进的。《新青年》云:“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先生们以不同的方式拥护和争取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将他俩传给一代代学生。“赛先生”在今天比“德先生”更有地位,但“德先生”也落到实处,才是国家和公众的福祉。
  说到底,先生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让这个国家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真正地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美好、这个世界的尊重。
  (摘自《新周刊》 何树青/文)
其他文献
一、孔子的分类有问题  把作家、学者、媒体人、知识分子等等,都简称或统称为“文人”,实在很扯淡,也很糊涂。比如,你能说顾准先生是文人么?那简直就是亵渎!  文人从来就不是“荣誉称号”。文人相轻,文人无行,也都不是什么好词。所以,要简称,得称“文化人”。最好,是细分。这事孔子老早做过。他老人家的主张,是分为君子与小人。这两个概念,可以区分“品类”,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也
期刊
暑假期间不曾翻书的学生,上学后会在阅读上滞后,形成“暑假滑坡”。  美国中小学的暑假,通常在5月底开始,一直延续到8月。这长达3个月的假期如何度过,是个大问题。和国内不同的是,在美国南部或者中西部地区,很多孩子一放假就被家人“放羊”式散养着,或是去度假,或是参加各种夏令营。  关于暑假作业有无必要布置,布置什么内容,需要布置什么分量,美国的研究者、学校和家长一直存在争议。1998年,《独立学校》夏
期刊
暑假,本该是快快乐乐放松一番,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却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闹心事”。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随着家长对假期补课、上各类兴趣班的看法有所改变,开始逐步放松手头的“缰绳”,却也引发了对孩子们“放野马”后在安全、学习自律性等方面产生的担忧。尤其是面对近日在微博上热转的《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100事》这一让孩子们“就是要玩得开心”的教育理念,更是让不少家长陷入“传统暑期过法”与这一“舶来品”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杨曙光) 近期,由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云南省首次特岗教师招聘专场报名会在云南师范大学联大校区举行。招聘会现场,全省79个县6 873个特岗教师岗位虚位招贤,应往届毕业生不约而至,踊跃报名,期盼能圆梦讲坛。据统计,仅昭通市就有800余名毕业生报名。  去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的武鹏飞已在昆明一家实力雄厚的私企工作一年,他说:“现在的工作虽然薪水不错,但不稳定,这次看到昭通市要招1
期刊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歌儿唱到这里,10岁的邓小丽被问及“现在思念谁”。她垂下眼睛一阵沉默,又用左手撑住额头摩挲几下,闭着眼睛,停顿几秒,然后把手撤下笑着说:“没有。”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农村孩子: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他们有个共同的称谓:留守儿童。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董场镇的邓小丽出
期刊
日前,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发微博称:高考“状元”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社会预期相差甚远。据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约2 000多名高考“状元”,现在没有一个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罗厅长的“发现”,引起媒体关于“状元”的又一阵热议。  其实,高考“状元”职场表现这一话题由来已久。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经过对1977~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考“状元”
期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680万人,创历史新高。6月以来,首批“90后”高校毕业生陆续离校,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备受关注。  热门专业就业趋冷、就业满意率不足五成、高学历就业难……记者日前走访上海、江苏、重庆等地高校发现,在总体就业率超过90%的局面下,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值得重视。  报名时热门,毕业后为何就业“趋冷”?  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期刊
那一刻,掌声响彻会场。  7月17日,云南教育报刊社写作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校长、专家、作者群英荟萃。  《云南教育》优秀作者、《玉溪教育》主编、“玉溪市优秀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杨争鸣应邀上台,和与会的160名校长、教师分享了他的精彩讲座——《怎样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引起听者的共鸣,博得满堂彩。  一身汗水两腿泥  杨争鸣,是《云南教育》的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作者队伍中勤奋又多产的一位。  他当
期刊
刹那的壮举,成就了一名英雄,也给英雄留下了终生残疾。双腿被轧断的李博亚,刚刚走过20个春秋,余生岁月令人牵挂。  而与此同时,有人站出来说,李博亚的行为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属于见义勇为。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说法,都会感到唏嘘和遗憾。人们希望英雄获得见义勇为的相关荣誉,不仅仅因为这是对英雄事迹的承认和肯定,更多的是缘自这样的期盼:荣誉,往往能为英雄今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再真诚的赞美也会被时间
期刊
日前,重庆一位74岁空巢老人在市区贴出广告,寻找勤俭懂事、黑发黄皮肤的单身女性合住,且不收房租,条件是陪自己聊天。据老人介绍,张贴合住信息的原因是他患有糖尿病,担心夜间突发状况,没人照料。目前,已有2名年轻女子搬入老人只有20平方米的房间一起居住。(7月16日《重庆晨报》)“零租金求合住”是一个以社会交换为主题的广告。在现实的语境下,人们为了获取一种资源,通常需要拿另外一种资源来进行交换。空巢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