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拓展视野、获取新知、启迪人生的智慧、提升个人素养的主要途径。而在传统教学中,阅读课无非是教师带着学生阅读课文,或者教师随便选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去读,这对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被动阅读。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扼杀,而且思想也会被禁锢。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学生被动阅读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主动阅读,进而使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是为师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学生总是看到教师手不释卷,自然会受到感染。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一篇文章的阅读需求不再是简单的作者、出处、内容,他们喜欢猎奇、求新,从而会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态势,教师要不断“充电”,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上网浏览信息等手段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二、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读物
读物过难,往往遏制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过易,则让他们不用费脑筋思考,读一遍就会扔在一边。只有选择难易适中、生动形象、最适合儿童年龄段的读物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求知欲强,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但他们对书刊的选择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对他们而言,在读物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趣味性是第一位的。
在指导学生阅读书刊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多方面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除历史文化经典之外,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媒体,在报刊乃至网络媒体的阅读中,感受时代文化的发展。
三、阅读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怎样开展好阅读实践活动呢?课内外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课外重点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主动阅读、获取知识。课外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堂,课内则是学生展示才华的阵地,二者密切结合,相得益彰。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
1.泛读和精读
泛读也叫浏览,就是粗略地读,快速地读。泛读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通过泛读对所读书籍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做好侦查、勘探和选择工作;二是通过浏览,较快地获取信息。精读就是对自己已经选择好了的书仔细地读,反复地读。精读的目的是要对所读的书深入透彻地理解,较好地学习掌握其内容和方法,进而对它进行分析、评论和研究。精读中,指导编写读书笔记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读书笔记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将书中的重要结论或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或将自己认为有疑问、有异议的内容摘录下来;二是在读完一章节或全本书之后,对该章节或全书作一些概要性的系统归纳,或者写出读书体会。当然,教师不能要求过急、过高,最初应当给学生讲述方法、列举典型,传阅学生的优良笔记作为示范,再逐步提高要求。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指导学生在读书时首先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有感即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在读书的时候,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把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精彩的片段抄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就慢慢养成看书动笔的好习惯,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实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巧用激励性评价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想获得社会的一种认同感,都想有一种成就感,小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多元而精致的评价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特别看重的是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赏。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当发现学生有进步时,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学生会在教师的一声声“你的知识真多”“你真是个百事通”“你真爱读书”等的赞叹声中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更迫切的阅读欲望。
评价激励的措施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示会、朗读比赛以及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投寄给校报、校广播台或其他报刊;还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汇编成册,在师生中传阅收藏,让他们找到成功的喜悦。其次,经常范读学生的佳作,表扬用词多、好、准的学生;对在日常交际中彬彬有礼、谈吐不凡、用词得当的同学,也应加以表扬、激励;指导学生读有所用、抄有所用、写有所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读以致用“链”。总之,机会要多,舞台要大,以形成强有力的磁场,让学生展示才华,极大地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学生总是看到教师手不释卷,自然会受到感染。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一篇文章的阅读需求不再是简单的作者、出处、内容,他们喜欢猎奇、求新,从而会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态势,教师要不断“充电”,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上网浏览信息等手段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二、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读物
读物过难,往往遏制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过易,则让他们不用费脑筋思考,读一遍就会扔在一边。只有选择难易适中、生动形象、最适合儿童年龄段的读物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求知欲强,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但他们对书刊的选择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对他们而言,在读物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趣味性是第一位的。
在指导学生阅读书刊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多方面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除历史文化经典之外,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媒体,在报刊乃至网络媒体的阅读中,感受时代文化的发展。
三、阅读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怎样开展好阅读实践活动呢?课内外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课外重点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主动阅读、获取知识。课外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堂,课内则是学生展示才华的阵地,二者密切结合,相得益彰。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
1.泛读和精读
泛读也叫浏览,就是粗略地读,快速地读。泛读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通过泛读对所读书籍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做好侦查、勘探和选择工作;二是通过浏览,较快地获取信息。精读就是对自己已经选择好了的书仔细地读,反复地读。精读的目的是要对所读的书深入透彻地理解,较好地学习掌握其内容和方法,进而对它进行分析、评论和研究。精读中,指导编写读书笔记是最有效的技巧之一。读书笔记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将书中的重要结论或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或将自己认为有疑问、有异议的内容摘录下来;二是在读完一章节或全本书之后,对该章节或全书作一些概要性的系统归纳,或者写出读书体会。当然,教师不能要求过急、过高,最初应当给学生讲述方法、列举典型,传阅学生的优良笔记作为示范,再逐步提高要求。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指导学生在读书时首先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有感即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在读书的时候,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把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精彩的片段抄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就慢慢养成看书动笔的好习惯,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实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巧用激励性评价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想获得社会的一种认同感,都想有一种成就感,小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多元而精致的评价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特别看重的是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赏。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当发现学生有进步时,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学生会在教师的一声声“你的知识真多”“你真是个百事通”“你真爱读书”等的赞叹声中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更迫切的阅读欲望。
评价激励的措施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示会、朗读比赛以及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投寄给校报、校广播台或其他报刊;还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汇编成册,在师生中传阅收藏,让他们找到成功的喜悦。其次,经常范读学生的佳作,表扬用词多、好、准的学生;对在日常交际中彬彬有礼、谈吐不凡、用词得当的同学,也应加以表扬、激励;指导学生读有所用、抄有所用、写有所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读以致用“链”。总之,机会要多,舞台要大,以形成强有力的磁场,让学生展示才华,极大地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