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系统,加上历史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全市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生态环境遭破坏后形成的喀斯特石漠化。选取喀斯特发育和石漠化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毕节市朝营小流域为例,根据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和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了朝营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发展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提出了适宜毕节市乃至贵州省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模式与技术集成。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模式;技术集成;毕节市;朝营小流域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579-06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的地区,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中心区,毕节市又是贵州喀斯特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毕节市喀斯特分布面积为19 693.09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3.34%,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博物馆”。毕节市喀斯特具有山地明显,高原、峡谷地貌突出,喀斯特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大部分石灰岩地带成土条件差,成土过程缓慢,加之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岩石裸露率高,因而难利用地比重大,限制了土地的利用;又因土层薄、坡度大等自然地理特征,造成环境容量低,生态环境变异敏感度高,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1]。因而,治理毕节市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全市生态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朝营小流域概况
朝营小流域属六冲河流域,地处毕节市西南部,平均海拔1 600 m,流域切割较深,是相对高差较悬殊的区域,毕节-威宁高速和326国道横穿小流域内。主要涉及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朝营村、永丰村、钟山村、冲锋村、沙乐村、龙凤村和野角乡的茅坪村、北山村、天星村9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54.78 km2。小流域邻近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治理好朝营小流域,对维护该景区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1.1自然条件
1.1.1地形地貌。朝营小流域地形比较破碎、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高中山地貌类型区,喀斯特石漠化以轻度和中度石漠化为主,有部分强度石漠化分布。耕地多分布于坡面、台地和山间谷地,常形成环山梯土和沟谷坝地。
1.1.2气候。小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12 ℃,无霜期245 d,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360 h,年降雨量930 mm,小流域内阴雨天气较多,日照少,热量较低。小流域降雨虽丰富,但由于喀斯特发育强烈,地表水大多顺着喀斯特裂隙渗漏,造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现象。
1.1.3植被。小流域植被主要是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31.28%,主要植被以马尾松、漆树、杉、白杨、桦木组成,林木面积相对比较大。
1.1.4土壤。主要出露石灰岩、灰岩、砂页岩,由于石灰岩地区基岩裸露面积大,土壤母质疏松,风化快,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土壤为黄壤,部分地区有山地黄棕壤、石灰土。且旱土耕层浅薄、肥力较低,农业生产易受天灾影响。
1.2人口与经济社会
1.2.1人口。经调查统计,朝营小流域内总人口15 971人,其中农业人口15 911人,占总人口的99.62%,农业人口密度292人/km2。
1.2.2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总数7 933人,其中16~40岁的有5 349人,占总数的67.43%;41~60岁的有2 584人,占总数的32.57%。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6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09%;初中文化程度有2 14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6.99%;小学文化程度有4 1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47%;文盲半文盲146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8.45%。农村剩余劳动力共转移3 750人,其中在本市转移的有731人,占劳动力转移的19.50%;在市外转移的有3 019人,占劳动力转移的80.50%。
1.2.3收入。小流域内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收入,因此人均纯收入较低,仅为1 520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665元/年,经济发展程度偏低。
1.2.4交通。毕威高速和326国道横穿小流域内,但该小流域内地形复杂,起伏较大,部分村组尚未通公路,交通条件较差。因此,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较缓慢。
1.3土地利用现状朝营小流域土地面积5 478.00 hm2,其中农用地5 308.00 hm2,建设用地130.00 hm2,未利用地40.00 hm2。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 893.00 hm2、林地面积2 150.00 hm2、园地面积40.00 hm2、牧草地面积49.00 hm2、其他农用地1 176.00 hm2,分别占小流域农用地总面积的35.66%、40.51%、0.75%、0.92%、22.16%。其中,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水田2.00 hm2,占耕地面积的0.11%;旱耕地1 891.00 hm2,占耕地面积的99.89%。小流域内土地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天然草地面积较小,园地零星分布。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村居民点和交通运输用地,以及零星独立工矿用地。未利用地为成片的荒山、荒草坡和部分石漠化较为严重的裸岩石砾地(表1、图1)。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模式;技术集成;毕节市;朝营小流域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579-06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的地区,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中心区,毕节市又是贵州喀斯特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毕节市喀斯特分布面积为19 693.09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3.34%,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博物馆”。毕节市喀斯特具有山地明显,高原、峡谷地貌突出,喀斯特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大部分石灰岩地带成土条件差,成土过程缓慢,加之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岩石裸露率高,因而难利用地比重大,限制了土地的利用;又因土层薄、坡度大等自然地理特征,造成环境容量低,生态环境变异敏感度高,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1]。因而,治理毕节市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全市生态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朝营小流域概况
朝营小流域属六冲河流域,地处毕节市西南部,平均海拔1 600 m,流域切割较深,是相对高差较悬殊的区域,毕节-威宁高速和326国道横穿小流域内。主要涉及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朝营村、永丰村、钟山村、冲锋村、沙乐村、龙凤村和野角乡的茅坪村、北山村、天星村9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54.78 km2。小流域邻近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治理好朝营小流域,对维护该景区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1.1自然条件
1.1.1地形地貌。朝营小流域地形比较破碎、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高中山地貌类型区,喀斯特石漠化以轻度和中度石漠化为主,有部分强度石漠化分布。耕地多分布于坡面、台地和山间谷地,常形成环山梯土和沟谷坝地。
1.1.2气候。小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12 ℃,无霜期245 d,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360 h,年降雨量930 mm,小流域内阴雨天气较多,日照少,热量较低。小流域降雨虽丰富,但由于喀斯特发育强烈,地表水大多顺着喀斯特裂隙渗漏,造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现象。
1.1.3植被。小流域植被主要是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31.28%,主要植被以马尾松、漆树、杉、白杨、桦木组成,林木面积相对比较大。
1.1.4土壤。主要出露石灰岩、灰岩、砂页岩,由于石灰岩地区基岩裸露面积大,土壤母质疏松,风化快,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土壤为黄壤,部分地区有山地黄棕壤、石灰土。且旱土耕层浅薄、肥力较低,农业生产易受天灾影响。
1.2人口与经济社会
1.2.1人口。经调查统计,朝营小流域内总人口15 971人,其中农业人口15 911人,占总人口的99.62%,农业人口密度292人/km2。
1.2.2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总数7 933人,其中16~40岁的有5 349人,占总数的67.43%;41~60岁的有2 584人,占总数的32.57%。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6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09%;初中文化程度有2 14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6.99%;小学文化程度有4 1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47%;文盲半文盲146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8.45%。农村剩余劳动力共转移3 750人,其中在本市转移的有731人,占劳动力转移的19.50%;在市外转移的有3 019人,占劳动力转移的80.50%。
1.2.3收入。小流域内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收入,因此人均纯收入较低,仅为1 520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665元/年,经济发展程度偏低。
1.2.4交通。毕威高速和326国道横穿小流域内,但该小流域内地形复杂,起伏较大,部分村组尚未通公路,交通条件较差。因此,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较缓慢。
1.3土地利用现状朝营小流域土地面积5 478.00 hm2,其中农用地5 308.00 hm2,建设用地130.00 hm2,未利用地40.00 hm2。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 893.00 hm2、林地面积2 150.00 hm2、园地面积40.00 hm2、牧草地面积49.00 hm2、其他农用地1 176.00 hm2,分别占小流域农用地总面积的35.66%、40.51%、0.75%、0.92%、22.16%。其中,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水田2.00 hm2,占耕地面积的0.11%;旱耕地1 891.00 hm2,占耕地面积的99.89%。小流域内土地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天然草地面积较小,园地零星分布。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村居民点和交通运输用地,以及零星独立工矿用地。未利用地为成片的荒山、荒草坡和部分石漠化较为严重的裸岩石砾地(表1、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