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大胆思维的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张的宽松创造环境,促使学生不把眼光锁在狭小的学业天地之中。促使学生独立、自信地审视周围环境,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
中专语文创新教育创新教学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创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社会在呼唤和急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的历史使命,充分认识语文科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增强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责任感。
所谓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新”。创新更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学生个人发展和教育的根本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大胆思维的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张的宽松创造环境,促使学生不把眼光锁在狭小的学业天地之中。促使学生独立、自信的审视周围环境,锲而不舍的探索未知世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最具有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利条件。当代中职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富于幻想,求知欲强,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更应该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进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质疑心。求知欲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种欲望,它是创新意识形成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应先激发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质疑就是抓住新的事实,动摇旧的观念,由怀疑引发问题,由问题推动线索,从而达到创新。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对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对已有的一些定论质疑。其次,培养思维独立性和多项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更新意识的另一种表现。思维独立性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造水平的高低。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根据事实冷静的思考问题,善于辨明是非,不人云亦云、盲从附和。思维的多向性表现为能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系统性、科学性,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再次,善于开发学生竞争力和创造力,用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剖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还应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竞争的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摄取,对文章内容、艺术形象的启悟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能够创造环境。具体的做法是:
一、重新审视和评定学生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往往只凭期考的一张试卷而一锤定音。简单划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新审视和评定学生能力,第一,要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不能把考分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看学生平时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对于平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见的学生,平时要给予奖励。教师出卷时少出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题,多出灵活运用的思考题、综合题。第二,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测试。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从普通话水平、朗读水平、演讲能力、阅读口述能力、书写能力、应用写作能力、阅读笔记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测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逐步改善创新教学方法
纵观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法为基本教法;还停留在释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归纳特色等环节上,有人戏称为“教师讲,学生记,考试ABCDE,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呼呼大睡”。有的教师只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果自然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变“照案宣讲”的“满常灌”教学形式,破除“求同型”的教学方法,不把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花在一问一答的内容分析上,不把学生局限在死记硬背及习题的标准答案上,而是应该由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方法一:巧设疑问,解决难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中职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字词的理解应由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己去感悟。读写知识的把握由学生通过预习,教师给予适当归纳来理解。课文内容的分析不应由老师讲的过多过细,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在讨论中把握内容要点和写作特点。讨论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讨论的发言、争辩就是运用知识的创新表现。以课文《威尼斯》为例,检查完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后,教师只需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的讲解。不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而是设计五个问题:①威尼斯作为一座城市有什么特点?②作者从哪些方面叙述威尼斯是别致的水上城市?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③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威尼斯是文化艺术名城?按什么顺序介绍?④课文的风貌描写有哪些特点?用了哪些手法?⑤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然后再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中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自由争辩。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知识的创造力也得到培养。教师不是直接讲解,学生也不再机械记忆。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知识记得更牢、方法掌握得更快,教学效果更良好。 方法二:让学生讨论,勇于质疑。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向教师发问,向教材发问。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现代优秀的学生不再是那种循规蹈矩、没有主见的学生,而是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对学生的质疑不要轻易否定,而要积极保护。他们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我在《威尼斯》一文的教学讨论中,有的学生提出在教材预习提示中所说“以行踪为线索”不妥。理由是第一段写城市的水道,观察点为运河、小河道;第二段写水中的城市,观察点在钟楼;而第三段是在“圣马克广场”走走所见,这三段之间没有明确交代游踪的词句,没有连贯的路线。学生的问题令我始料不及的。其实《威尼斯》一文应该是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安排材料。学生经常有时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我们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大胆质疑,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身上就会随时闪现创造性的火花。
方法三:尝试让学生讲课。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常识,每学期选择一两篇比较浅显易懂的阅读课文,有学生唱主角,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备课讨论,各组推荐两位同学到台上试讲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以及自读讨论中的新发现、新见解。这种讲故事形式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又训练学生的口才;既巩固知识,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方法四:有目的进行创造阅读。创造阅读是激发学生联想,引发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之一。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断自问:这些题材如果让我写,我该怎么写?这层意思如果让我来表达,我该用什么词句来表达?或者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典故、成语、故事进行补充、扩展、翻新,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授《长江三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原文表达巫峡“秀”的词句,然后要求他们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会用什么词句来表现巫峡的“秀”。课后让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美女峰的传说进行创造性的扩展,写一篇传奇故事。
方法五:注重创造性写作训练,通过此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扩展思维空间。一是要求学生观察问题角度要新,分析问题眼光要新,叙述事物方式要新。也就是力求新颖,不落俗套。这方面可以通过作文一题多做,涉及逆向思维训练题等方式来进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忠言逆耳”等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而是寻找一些内容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熟悉和关注的论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然后自定题目写作。针对当前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讨论成功是“三分机遇七分努力”还是“三分努力七分机遇”,然后再作文。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各方面的论据都相当充分了,论证也就很深刻了。二是设置情境进行辅助训练。应用文教学,通常可以设置情境辅助训练和模拟实践,让学生进入角色,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沉闷局面,充分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大胆创新。在合同、书信、广告、公文的教学中都可以设置情境进行辅导训练。如把学生分成招聘单位、应聘单位,设置模拟人才市场,让学生从所设置的实际情境中,学会用求聘、招聘、应聘书信的写作形式进行求职答辩。
三、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渠道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单靠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开设语文课外活动,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展他们发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大舞台,也是学习“大语文”的大课堂。也可以借助学生下工厂参观或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班级游览等活动,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社会风气、环境污染、国企改革、下岗就业、素质教育、旅游开发、商品质量等方面的话题让学生去观察、调查、思考,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辨力、创造力的目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实践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或中外名著,借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兴趣、促进思维。此外,还通过成立读书社、文学社、自办刊物或开展知识竞赛、口语比赛、语文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贯彻创新教育。
中专语文创新教育创新教学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创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社会在呼唤和急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的历史使命,充分认识语文科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增强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责任感。
所谓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新”。创新更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学生个人发展和教育的根本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大胆思维的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张的宽松创造环境,促使学生不把眼光锁在狭小的学业天地之中。促使学生独立、自信的审视周围环境,锲而不舍的探索未知世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最具有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利条件。当代中职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富于幻想,求知欲强,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更应该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进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质疑心。求知欲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种欲望,它是创新意识形成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应先激发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质疑就是抓住新的事实,动摇旧的观念,由怀疑引发问题,由问题推动线索,从而达到创新。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对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对已有的一些定论质疑。其次,培养思维独立性和多项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更新意识的另一种表现。思维独立性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造水平的高低。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根据事实冷静的思考问题,善于辨明是非,不人云亦云、盲从附和。思维的多向性表现为能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系统性、科学性,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再次,善于开发学生竞争力和创造力,用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剖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还应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竞争的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摄取,对文章内容、艺术形象的启悟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在教学中能够创造环境。具体的做法是:
一、重新审视和评定学生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往往只凭期考的一张试卷而一锤定音。简单划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新审视和评定学生能力,第一,要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不能把考分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看学生平时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对于平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见的学生,平时要给予奖励。教师出卷时少出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题,多出灵活运用的思考题、综合题。第二,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测试。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从普通话水平、朗读水平、演讲能力、阅读口述能力、书写能力、应用写作能力、阅读笔记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测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逐步改善创新教学方法
纵观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法为基本教法;还停留在释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归纳特色等环节上,有人戏称为“教师讲,学生记,考试ABCDE,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呼呼大睡”。有的教师只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果自然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变“照案宣讲”的“满常灌”教学形式,破除“求同型”的教学方法,不把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花在一问一答的内容分析上,不把学生局限在死记硬背及习题的标准答案上,而是应该由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方法一:巧设疑问,解决难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中职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字词的理解应由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己去感悟。读写知识的把握由学生通过预习,教师给予适当归纳来理解。课文内容的分析不应由老师讲的过多过细,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在讨论中把握内容要点和写作特点。讨论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讨论的发言、争辩就是运用知识的创新表现。以课文《威尼斯》为例,检查完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后,教师只需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的讲解。不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而是设计五个问题:①威尼斯作为一座城市有什么特点?②作者从哪些方面叙述威尼斯是别致的水上城市?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③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威尼斯是文化艺术名城?按什么顺序介绍?④课文的风貌描写有哪些特点?用了哪些手法?⑤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然后再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中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自由争辩。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知识的创造力也得到培养。教师不是直接讲解,学生也不再机械记忆。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知识记得更牢、方法掌握得更快,教学效果更良好。 方法二:让学生讨论,勇于质疑。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向教师发问,向教材发问。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现代优秀的学生不再是那种循规蹈矩、没有主见的学生,而是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对学生的质疑不要轻易否定,而要积极保护。他们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我在《威尼斯》一文的教学讨论中,有的学生提出在教材预习提示中所说“以行踪为线索”不妥。理由是第一段写城市的水道,观察点为运河、小河道;第二段写水中的城市,观察点在钟楼;而第三段是在“圣马克广场”走走所见,这三段之间没有明确交代游踪的词句,没有连贯的路线。学生的问题令我始料不及的。其实《威尼斯》一文应该是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安排材料。学生经常有时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我们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大胆质疑,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身上就会随时闪现创造性的火花。
方法三:尝试让学生讲课。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常识,每学期选择一两篇比较浅显易懂的阅读课文,有学生唱主角,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备课讨论,各组推荐两位同学到台上试讲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以及自读讨论中的新发现、新见解。这种讲故事形式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又训练学生的口才;既巩固知识,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方法四:有目的进行创造阅读。创造阅读是激发学生联想,引发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之一。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断自问:这些题材如果让我写,我该怎么写?这层意思如果让我来表达,我该用什么词句来表达?或者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典故、成语、故事进行补充、扩展、翻新,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授《长江三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原文表达巫峡“秀”的词句,然后要求他们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会用什么词句来表现巫峡的“秀”。课后让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美女峰的传说进行创造性的扩展,写一篇传奇故事。
方法五:注重创造性写作训练,通过此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扩展思维空间。一是要求学生观察问题角度要新,分析问题眼光要新,叙述事物方式要新。也就是力求新颖,不落俗套。这方面可以通过作文一题多做,涉及逆向思维训练题等方式来进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忠言逆耳”等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而是寻找一些内容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熟悉和关注的论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然后自定题目写作。针对当前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讨论成功是“三分机遇七分努力”还是“三分努力七分机遇”,然后再作文。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各方面的论据都相当充分了,论证也就很深刻了。二是设置情境进行辅助训练。应用文教学,通常可以设置情境辅助训练和模拟实践,让学生进入角色,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沉闷局面,充分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大胆创新。在合同、书信、广告、公文的教学中都可以设置情境进行辅导训练。如把学生分成招聘单位、应聘单位,设置模拟人才市场,让学生从所设置的实际情境中,学会用求聘、招聘、应聘书信的写作形式进行求职答辩。
三、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渠道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单靠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开设语文课外活动,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展他们发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大舞台,也是学习“大语文”的大课堂。也可以借助学生下工厂参观或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班级游览等活动,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社会风气、环境污染、国企改革、下岗就业、素质教育、旅游开发、商品质量等方面的话题让学生去观察、调查、思考,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辨力、创造力的目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实践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或中外名著,借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兴趣、促进思维。此外,还通过成立读书社、文学社、自办刊物或开展知识竞赛、口语比赛、语文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贯彻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