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教师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灌输式”等传统方式,使得学生大多感到学习是一件费力的苦事。要想把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有趣的、能够充分体验成功的过程,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实施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大学习方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问题的难易程度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最有效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目前,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但出现了一些问题,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也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甚至产生了对新教学方式的怀疑。在此,笔者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灵活高效的:
1.1 基本式:教师精讲 小组互助学习 教师讲解内容 形成性检测 小组评价奖励
1.2 拼盘式: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的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将不同小组学习同一任务的学生集中其来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一部分内容教给组内其他同学,从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
1.3 导学讨论式:导(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目标、明确目的)学(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巡视点拨、疏导)议(小组共同探讨议论)结(小组汇报,教师点拨、质疑、补充、评价)
2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合作学习形式化。为体现新课程下的教学而实施合作学习,从而安排小组合作,致使小组的讨论没有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成员之间很难做到相互沟通与协作,课堂气氛热烈但无实效。
原因: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
对策: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运用范围和过程要认真设计,合理科学的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一般一个小组的人数以4—6人为宜,既要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间搭,也要注意男女搭配,同时要遵从兴趣爱好和特长。三是是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2 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多数学生“搭台”,少数学生“唱戏”,或优生霸占话语权,后进生逃避学习。
原因:优生和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所承担的责任不明确,教师没有创设宽松、平等的合作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策:
2.2.1 教师应创设宽松、平等的合作氛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学气氛真正使每个学生“动”了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2.2 教师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后进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在学生独立思索时,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教师提供提示材料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2.2.3 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明确小组内各个组员的责任,并且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完成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时,课前布置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并告诉学生下节课要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课堂上,我让每一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种图形,并让其他组判断、验证,小组内不会的找会的帮助,然后自己再演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知识,效果较好。
2.3 合作学习的安排与设计欠妥。
原因:任何问题都让学生合作完成,认为合作的次数越多越好,不精心设计盲目的进行合作学习,事前准备不充分。
对策:
2.3.1 合作学习的次数、内容应适当。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应该视教学内容、过程、学生需要而定,但一般不宜过多,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集中、更深入、获得较高的质量。一般来说以下情况较适合合作学习: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彼此之间不统一或有争议时,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
2.3.2 合作学习准备要充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效率怎样,与师生课前的准备息息相关。很难想象一个对合作内容不精心设计的教师,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合作,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
背景: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1800后。师: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大部分学生都在纸上画,想到了剪、拼的方法却因为没有剪刀而急得抓耳挠腮……老师只得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剪拼方法。为什么课前教师没有让学生做好准备呢?为什么课前没有让有剪刀和没有剪刀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呢?这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实验课,但结果出现了怪现象:没有准备好工具。从而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大好机会。
2.3.3 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从中判断问题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都可以理解和解决,那么教师就不要流于形式一定让学生合作;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或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但出现了一些问题,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也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甚至产生了对新教学方式的怀疑。在此,笔者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灵活高效的:
1.1 基本式:教师精讲 小组互助学习 教师讲解内容 形成性检测 小组评价奖励
1.2 拼盘式: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的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将不同小组学习同一任务的学生集中其来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一部分内容教给组内其他同学,从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
1.3 导学讨论式:导(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目标、明确目的)学(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巡视点拨、疏导)议(小组共同探讨议论)结(小组汇报,教师点拨、质疑、补充、评价)
2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合作学习形式化。为体现新课程下的教学而实施合作学习,从而安排小组合作,致使小组的讨论没有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成员之间很难做到相互沟通与协作,课堂气氛热烈但无实效。
原因: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
对策: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运用范围和过程要认真设计,合理科学的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一般一个小组的人数以4—6人为宜,既要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间搭,也要注意男女搭配,同时要遵从兴趣爱好和特长。三是是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2 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多数学生“搭台”,少数学生“唱戏”,或优生霸占话语权,后进生逃避学习。
原因:优生和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所承担的责任不明确,教师没有创设宽松、平等的合作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策:
2.2.1 教师应创设宽松、平等的合作氛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学气氛真正使每个学生“动”了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2.2 教师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后进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在学生独立思索时,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教师提供提示材料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2.2.3 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明确小组内各个组员的责任,并且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完成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时,课前布置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并告诉学生下节课要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课堂上,我让每一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种图形,并让其他组判断、验证,小组内不会的找会的帮助,然后自己再演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知识,效果较好。
2.3 合作学习的安排与设计欠妥。
原因:任何问题都让学生合作完成,认为合作的次数越多越好,不精心设计盲目的进行合作学习,事前准备不充分。
对策:
2.3.1 合作学习的次数、内容应适当。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应该视教学内容、过程、学生需要而定,但一般不宜过多,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集中、更深入、获得较高的质量。一般来说以下情况较适合合作学习: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彼此之间不统一或有争议时,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
2.3.2 合作学习准备要充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效率怎样,与师生课前的准备息息相关。很难想象一个对合作内容不精心设计的教师,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合作,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
背景: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1800后。师: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大部分学生都在纸上画,想到了剪、拼的方法却因为没有剪刀而急得抓耳挠腮……老师只得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剪拼方法。为什么课前教师没有让学生做好准备呢?为什么课前没有让有剪刀和没有剪刀的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呢?这是一节非常好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实验课,但结果出现了怪现象:没有准备好工具。从而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大好机会。
2.3.3 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从中判断问题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都可以理解和解决,那么教师就不要流于形式一定让学生合作;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或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