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晟|尹思思|对话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LOOK:蒋晟还没有做过造像的个展?
  蒋晟:对,正在筹备。
  iLOOK:如果有机会做一个造像的个展,你希望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描述一下地点、环境、形式等?
  蒋晟:什么样的空间都可以。但是自由度比较高会比较好。因为我现在的作品都是需要自己去做灯光、展台等。如果这些东西不是我自己来做的话,可能展示的质量就会下降。
  iLOOK:所以会是一个类似画廊的空间?
  蒋晟: 会更接近于博物馆的体系。博物馆中很多是纯技术性的,比如作品介绍、解说、灯光,还有展台里面的湿度等,都有要求。
  尹思思:你是指标准白盒子?
  蒋晟:也不一定是白盒子。做展示的话我自己的主观意见会强一些。比如说,就算是在废旧的工厂或者在海边这种自由度比较高的空间,我还是会把展览做得像博物馆一样,因为这是气质上的问题。
  iLOOK:思思,如果你是蒋晟的策展人,你会把展览做成什么样子?
  尹思思:蒋晟已经很有关于展览的想法了。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放在白盒子的空间中,尽量避免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我会做展览附属的出版物,但是不会在现场设置任何介绍。
  iLOOK:我很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没有选择传统的宗教空间?
  蒋晟:要看这个宗教空间是否真正传统,有的并不传统。比较有意思的空间应该就能做出比较有意思的方案。
  尹思思:我的看法是,宗教空间赋予佛像的宗教属性是无法改变的,而佛像本身,特别是当代的制作,作为一个独立的本身在展览的形式里它的内容是不需要外界的影响的,重要的是观者的体会。
  蒋晟:我很同意这个想法。我现在就在筹备厦门的展览。我的概念也是在现场并没有太多文字的介绍。但仍然会有出版物,介绍也是通过人去介绍的。这也可能跟我们自己工作室的制度有关系。如果有人要找我请佛像的话,通常都是打电话去搞定这些事情,所以人和人的沟通很重要。
  尹思思:文字尽量少,强调作品独立的存在。
  蒋晟:对的,外在形式可能对我的作品并不是太重要,而内在形式需要做得非常好。比如说我用一个灯就需要很专业,用一个展台就必须精确地计算。因为我的作品的质量很好,所以展览的形式可能是越简单越好,但是越简单就需要越有力量。
  蒋晟:思思现在主要做什么样的展览?
  尹思思:我现在主要合作的国外艺术家是做铜版画的。国内人不那么认铜版。我想要更多的人知道铜版的价值,因为大家普遍会觉得是版画,价值就低。因为价格低学的人就少了。
  iLOOK:因为铜版会被认为是复制品而缺少唯一性?
  尹思思:是的。所有版画都如此,唯有铜版有版数,但每一张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因为涉及液体腐蚀,时间长短还会改变颜色。
  iLOOK:唯一性和稀缺性,还有authenticity,对艺术似乎非常重要。日本的民艺理论大师柳宗悦说过这样一句话:“美的东西应该被大量地复制,让更多人拥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美的社会。”
  尹思思:你说的这个唯一性和authenticity是原创性。这个是思想,说白了就是不应该抄来抄去。版画的不唯一性是技术问题。还有从艺术生态的角度看,藏家对艺术作品说白了就是有占有欲,所以铜版画可能会被低估价值。
  蒋晟:创意都是二手的。
  尹思思:想要知道“美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就要谈什么是美,而当代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美了。
  蒋晟:这点我有不同观点。我就是在做美的东西。如果我还在想什么是美,我就别做了。
  尹思思: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无法掌握透视规律和绘画材料的开发,美就是对现实的还原。从印象派开始就不再局限于真实,而开始了艺术不再是美的历程。可这个并不代表现在所有的当代艺术都不“美”了,只是因为人们不再知道什么是美了。每个人的美都成为一种感受。有的人天生美感好,指的是纯美学范畴的美,即结构、颜色等的和谐。
  蒋晟:我去梵蒂冈,看雕塑的布局,看以前人想什么,看观众观看作品的路线。看完之后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如人家,不够美。
  尹思思:你说到的这个就是和谐。
  蒋晟:对,和谐。
  尹思思:而哲学层面的美,已经不是原来的美了。
  iLOOK:请回应这样一句话:“美是一种语言,不是标准。”
  蒋晟:对我来说,美就有标准。
  尹思思:是有标准的,标准是结构、颜色、色调的和谐,这种“美”是普通大众都会感觉舒适的“美”。蒋晟:如果到最后的结论是美没有标准,那太浪费时间了。
  iLOOK:那么如何解释希腊罗马雕塑和非洲雕塑之间的巨大区别?美的标准真的有普世性吗?
  尹思思:我认为雕塑突出的是人审美的突出点,比如西方现在更喜欢小麦色骨感肌肉,但过去喜欢的还是白肤肉感大胸脯,所以在艺术中的体现是有侧重的。非洲雕塑我知道的,比较多大胸部,可能是由于母性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因。
  蒋晟:它们属于两个系统的艺术,没法比。两个系统都有普适性的东西。
  iLOOK:美是否是超越文化界限的?
  尹思思:全球化之后就没什么文化界限了。
  蒋晟:文化这个概念太广了。
  尹思思:我们忽略了一个基础,就是这个美感建立的基础。一个人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所接受的所有的信息都是构成他的美感的来源。看得多了,自然就能挑出来更好、更美的了。
  iLOOK:比如开片美是因为开片让我想到北京冬天的枯树和天空。
  尹思思:一个熟悉的味道也会是很美的。
  蒋晟:但是审美也有等级。我以前觉得是高中的校花的人现在看来就是笑话。我也在提升审美,总体的提升。
  iLOOK: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对美的体会都是很饱满的。
  蒋晟:艺术家很幸运,永远眼高手低,永远在追赶自己最高的美,所以有时候也很孤独。
  iLOOK:审美是很孤独的事情。
  蒋晟:但是世界就是建立在这种孤独之上的,享受的都是孤独留下来的财富。这是追求美的代价。
其他文献
几年前,人们喜欢讨论“80后”。今天,铺天盖地都是“90后”。话题永远热闹着。  苏珊·桑塔格说:“把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时代的生活以 10 年为单位打包是时下的流行做法,然而我对此并不热衷。”  用时代区分人群合理吗?“90后”的称呼具有正当性吗?  知乎上有人问“你同意把人群按年代分吗?怎么看待‘90 后’‘80’后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法律人郭磊回答:“按照年代、时代来划分,是一种人类社会学里比
期刊
城市是欧洲人最感光荣但也最恶劣的作品之一,工业革命将大量人口送进充满烟雾和尘土的贫民窟,在城郊匆匆建造了绵延数十里的廉价公寓。城市聚集着金钱权力、贫富差距以及拥挤。  19世纪的小说中,移民城市的主题不断出现,保守势力抨击城市是充斥着无根的世界文明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社会评论家斯宾格勒悲叹:  “取代那些真正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的,还有一种新的流浪者,他们四处流动,极不稳定地聚集在一起。
期刊
当你按下快门,30秒前的世界就会乘着时光机住进这张白色的小卡片里。如果你想拍一个人,请在按快门的时候问Ta:“我叫你名字一声,你敢答应吗?”
期刊
2015年被业界定义为智能自行车元年,开发APP的创业公司此起彼伏,而乐视、百度和小米这些互联网巨头更是着手研发运动型智能单车。于是我下意识地以为陈腾蛟和他的“轻客”也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但第一眼看见工作室里还在装配的车,我就知道自己错了。这辆小巧而时尚的车,显然不是运动型自行车应有的强健体格。而陈腾蛟也告诉我,他并没有想凑智能自行车的热闹,只想造一辆懂你的代步工具。  电单车的人工智能  之所以创
期刊
和CAR+创始人程瀚的采访在夜晚11点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展开,远在深圳创业的他和这个时代多数的创业者一样睡得晚、精力充沛。程瀚语气成熟、冷静,带着轻微的湖南口音。结合他看起来并不怎么fashion style的形象:黑框眼镜、瘦削、表情略显严肃、像《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宅男——你其实很难把他和“90后”这个名词勾连起来。  在采访之前,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什么是HUD。其实HUD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期刊
我本也是一个天天向上的学生,中考成绩不佳的我进了中专,读了门语言专业,本有机会上大学继续深造,后来想想不是这块料何必再费四年读个一般的大专出来还是面临就业问题。于是我就将这四年大学放在了社会,读了一个“人生”大学。  我自幼习画,因为家庭缘故,爷爷是画家,我也便跟着画,未经过美院的“洗礼”——自由派,他从小就鼓励我画自己的、真善美的东西。6岁到现在未停过笔,对画画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中专毕业后,我
期刊
禅宗有一个供人冥想的公案:“一只手鼓掌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同样也是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却带来了充满意趣的沉思体验。一个不合逻辑的问题帮助你跳脱出理性的藩篱,可以设想各种不可能的状态,也可以想象某种微弱的声音。在陈萧伊看来,摄影也是如此,照片同样可以触发人们透过事物本体去探寻内在精神的念想。在萧伊刚刚拿下三影堂大奖的作品《Koan》中,她就把镜头对准了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对准
期刊
iLOOK: 黄油相机的slogan是:“文字之于图就像黄油之于面包。”你们怎么看文字和影像之间的关系?  斯日:我们最初的想法只是将图片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或者完全颠覆一张照片。  陈萧伊:感觉黄油相机可以把描述图片的信息直接放到图片里,还挺好玩的。  斯日:就是这个意思,让关联性更强烈。  iLOOK: 斯日,能否理解为这种对图片背后的故事更直接阐述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斯日:应
期刊
采访手机APP“黄油相机”创始人斯日古楞当天,他穿了一件蓝色鸟纹衬衣和日式波纹短裤,还有一双亮黄色的球鞋。他说以前自己喜欢蓝色,做了黄油相机之后就开始买各种黄色的东西,现在黄油的办公室里从冰箱到蜡烛,都是清一色的亮黄。  黄油相机区别于同类产品的特点在于图片配文功能和丰富的中文字体,以及由基本的图形符号构成的设计功能。取名“黄油”,是因为斯日觉得,“文字之于图片就像黄油之于面包”,原本寡淡噎喉的吐
期刊
走进吾十画廊的时候,思思正在撤展。这是她作为独立策展人在北京做的第一个展览,作品是来自卢森堡一对艺术家夫妇的铜版画。思思一边拆卸画框包装画作,一边给我讲她做独立策展人、开画廊的计划。尽管手工活不够灵巧,但她对自己正在做和即将投入的这项事业,倒是十分笃定的。用她的话来说,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人,而策展人是要做个审美的人。  画廊不是艺术商店  第一次在国内办展,思思选择了认识多年的铜版画家艾申·帕里拉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