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習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体方法有:设计导语、巧设疑问、动手操作、课堂竞赛、巧设练习、联系实际、适时评价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求认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产生的一种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倾向。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个性品质。
兴趣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二是间接兴趣,即对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兴趣不是天赋的,它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各种条件,是人在与客观世界相互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人的兴趣发展,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物质需要的兴趣到精神需要的兴趣,由个人需要的直接兴趣到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间接兴趣。
兴趣的作用在于,不需要外力的影响,仅靠内在的驱动力便可坚持不懈直至成功。其具体表现在:(1)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动其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2)浓厚的兴趣能发动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3)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人在繁重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欣慰、快乐的情趣;(4)兴趣的深度与广度,能直接影响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部分学生不爱学或学不好数学,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才能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表现。下面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自己的实践和粗浅体会。
一、设计导语,诱发兴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课之计在于“导”。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能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故事,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引趣激学,精心设计导语,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动力。
在教学“认识角”时,为了让学生在“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中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我把学生找到的大小不同的角画在黑板上,然后说:“同学们,角宝宝们都争着说自己大,你们能当一当公正的裁判,评一评它们谁大谁小吗?”一语激起千层浪。一听说要让自己当裁判,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我抓住这一极佳时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心是每个儿童从小就有的天性,有了好奇心,就会有疑问,也就会有思考,也就会有探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心理学家也认为,惊奇与疑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会应运而生。高质量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如,在教学“有几辆车”前,我采用师生比赛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出示一道题:在〇里填上“>”“<”或“=”。1 3〇3 1,2 3〇3 2,0 4〇4 0,2 1〇1 2。学生填完一道题时,我已将四道题全部填完。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产生了奥妙在哪里的疑问。我告诉他们,这个奥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由此而生。接着,我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三、动手操作,培养兴趣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教师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学生发生影响,而学生动手操作却是通过触觉来产生认知效应。前者是间接的,后者是直接的。小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手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发现规律,抽象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数学课上应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如,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我先出示算式9 5,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示,当问学生共有多少根小棒时,多数学生就一根一根地数起来。这时,我启发学生想:“怎样摆放小棒不用一根一根地数,直接就看出是几根?”一些学生马上就想到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零4根,一看就知道是14根。再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想着操作过程,抽象出“凑十法”计算的方法得出9加1得10,10加4得14。由于启发有序,指向明确,学生的思维非常流畅,所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就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眼、手、脑、口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参与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参与意识提高了,智力发展了,也品尝到了收获成功的乐趣,自然学习兴趣倍增。
四、课堂竞赛,调动兴趣
各种竞赛,颇受学生的欢迎,适时地把竞赛引进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百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让同桌之间赛一赛,比谁口算能力强,谁的竖式做得又快又好,并把比赛结果都记录下来。在比赛期间,还要求两者互相监督,然后互相评价,最后自我评价,让学生明确其以后应努力的方向。当一个单元学完后,还可组织一堂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竞赛,作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该单元情况的检查和总结。当然,题型要丰富多彩,题目要难易适中,计算量不要太大、太繁,有技巧性,要适当分组,公平记分,当场评分,这种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五、巧设练习,巩固兴趣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精力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出题意新颖、形式活跃的练习,促使学生的兴趣发展,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达到巩固新知、活跃思维、提高效率的目的。 练习题的形式可以有填空、选择、判断、对比、计算、解答、操作、畫图等,可以在练习的名称上冠以新颖别致的名称,如,“请你当老师”“请你当医生”“看谁难不倒”“抢答”“夺红旗”“争戴小红花”“给小动物找家”等。此外,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练习中开展一些游戏活动,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与顺序”后,我设计了“送红花”的游戏,让学生把一朵红花按指定的位置送给一个本节课表现出色的学生,再问其他同学:“他送对了吗?”这样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不但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巩固了新知。
六、联系实际,提高兴趣
数学知识广泛存在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经常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可以巩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目的。在进行了长度单位教学之后,每学期组织一次测量学生身高的活动,并各自做好记录,学生看到了身体长高的数据,熟悉了计量单位的换算方法。在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观察家里每月的电表读数或水表读数,然后算出各月的用电、用水数量。在学习了“认识角”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找哪些地方有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七、适时评价,保持兴趣
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融入课堂中,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可对小组学习成效、小组合作情况和个人学习情况等进行评价。如,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可从合作的意识及态度等方面进行;对个人的评价可从专心倾听、积极发言、思维创新等方面进行。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可以孕育理想,可以滋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由于更注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四川省双流县实验小学)
编辑 谢尾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求认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产生的一种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倾向。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个性品质。
兴趣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二是间接兴趣,即对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兴趣不是天赋的,它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各种条件,是人在与客观世界相互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人的兴趣发展,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物质需要的兴趣到精神需要的兴趣,由个人需要的直接兴趣到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间接兴趣。
兴趣的作用在于,不需要外力的影响,仅靠内在的驱动力便可坚持不懈直至成功。其具体表现在:(1)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动其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2)浓厚的兴趣能发动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3)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人在繁重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欣慰、快乐的情趣;(4)兴趣的深度与广度,能直接影响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部分学生不爱学或学不好数学,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没有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才能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表现。下面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自己的实践和粗浅体会。
一、设计导语,诱发兴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课之计在于“导”。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能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故事,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引趣激学,精心设计导语,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动力。
在教学“认识角”时,为了让学生在“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中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我把学生找到的大小不同的角画在黑板上,然后说:“同学们,角宝宝们都争着说自己大,你们能当一当公正的裁判,评一评它们谁大谁小吗?”一语激起千层浪。一听说要让自己当裁判,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我抓住这一极佳时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心是每个儿童从小就有的天性,有了好奇心,就会有疑问,也就会有思考,也就会有探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心理学家也认为,惊奇与疑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会应运而生。高质量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如,在教学“有几辆车”前,我采用师生比赛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出示一道题:在〇里填上“>”“<”或“=”。1 3〇3 1,2 3〇3 2,0 4〇4 0,2 1〇1 2。学生填完一道题时,我已将四道题全部填完。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产生了奥妙在哪里的疑问。我告诉他们,这个奥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由此而生。接着,我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识转化过程。
三、动手操作,培养兴趣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教师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学生发生影响,而学生动手操作却是通过触觉来产生认知效应。前者是间接的,后者是直接的。小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手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发现规律,抽象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数学课上应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如,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我先出示算式9 5,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演示,当问学生共有多少根小棒时,多数学生就一根一根地数起来。这时,我启发学生想:“怎样摆放小棒不用一根一根地数,直接就看出是几根?”一些学生马上就想到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零4根,一看就知道是14根。再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想着操作过程,抽象出“凑十法”计算的方法得出9加1得10,10加4得14。由于启发有序,指向明确,学生的思维非常流畅,所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就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眼、手、脑、口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参与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参与意识提高了,智力发展了,也品尝到了收获成功的乐趣,自然学习兴趣倍增。
四、课堂竞赛,调动兴趣
各种竞赛,颇受学生的欢迎,适时地把竞赛引进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百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让同桌之间赛一赛,比谁口算能力强,谁的竖式做得又快又好,并把比赛结果都记录下来。在比赛期间,还要求两者互相监督,然后互相评价,最后自我评价,让学生明确其以后应努力的方向。当一个单元学完后,还可组织一堂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竞赛,作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该单元情况的检查和总结。当然,题型要丰富多彩,题目要难易适中,计算量不要太大、太繁,有技巧性,要适当分组,公平记分,当场评分,这种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五、巧设练习,巩固兴趣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精力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出题意新颖、形式活跃的练习,促使学生的兴趣发展,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达到巩固新知、活跃思维、提高效率的目的。 练习题的形式可以有填空、选择、判断、对比、计算、解答、操作、畫图等,可以在练习的名称上冠以新颖别致的名称,如,“请你当老师”“请你当医生”“看谁难不倒”“抢答”“夺红旗”“争戴小红花”“给小动物找家”等。此外,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练习中开展一些游戏活动,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与顺序”后,我设计了“送红花”的游戏,让学生把一朵红花按指定的位置送给一个本节课表现出色的学生,再问其他同学:“他送对了吗?”这样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不但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巩固了新知。
六、联系实际,提高兴趣
数学知识广泛存在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经常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可以巩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目的。在进行了长度单位教学之后,每学期组织一次测量学生身高的活动,并各自做好记录,学生看到了身体长高的数据,熟悉了计量单位的换算方法。在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观察家里每月的电表读数或水表读数,然后算出各月的用电、用水数量。在学习了“认识角”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找哪些地方有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七、适时评价,保持兴趣
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融入课堂中,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可对小组学习成效、小组合作情况和个人学习情况等进行评价。如,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可从合作的意识及态度等方面进行;对个人的评价可从专心倾听、积极发言、思维创新等方面进行。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可以孕育理想,可以滋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由于更注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四川省双流县实验小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