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较差,严重制约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问题,试图从学校、企业、社会层面剖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改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道德 高职 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科A类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A10307S)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一提法,明确职业教育方向并突出职业教育的重点,充分肯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日益广泛,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工学结合范围的扩大与合作层次的深入,国家层面政策不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尽人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鉴于此,本文拟就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改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层面
1.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软硬环境建设上不均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普遍做法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提升职业教育硬环境。但校园文化建设软环境并未相应改善,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职业文化的元素,譬如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未能构建有效的职业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实训纪律、实训态度、行为习惯养成等良好职业素养形成,其结果是学生在“学做一体”的过程中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职业纪律、职业态度未能同步提升。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薄弱,措施不力
从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均提出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未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公共课教师在道德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多只注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特别是行业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均缺失,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评判能力、解决职业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具体问题时,由于自身的判断能力不足,常导致其行为违背道德规范。
3.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评价主体单一,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核依然存在以学校为主,忽视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评价内容简单,局限于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忽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评价;评价方式简单,多通过理论考试,注重学生书面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弱化了职业道德对学生的约束力,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成效。
4.少数教师自身师德薄弱对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对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理念、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个别教师受利己思想的影响,在工作中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教学理念陈旧,习惯于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不愿到企业实践,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发表一些消极的观点与看法,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二)企业层面
企业经营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的偏差,制约工学结合的效果,并影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目前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政策尚不完善,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不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较低。而部分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基于其盈利动机,在合作过程中更多看重的是学校的学生人力资源,而对学校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足够重视。因此,许多企业在校企合作的人员安排、合作方式等方面都比较随意,忽视校企合作规章制度的制订、未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检查、评价保障等相关机制。其结果,弱化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
(三)社会层面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经济转型期,多种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工学结合中的学生,刚从校园走向企业,其角色从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受到的冲击更为强烈。在社会上某些拜金主义、利已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学生价值观出现模糊甚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当面对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为了达到一己私利,不惜损害集体利益等等。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认识,转变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从领导到一般的教职员工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深化、教育方式的改革、评价机制的创新等全方位加强对高职生的教育,才能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克服强“能”、弱“德”的现状,真正培养出厚德强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起潜移默化的功效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文化的内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比如,在人流大的场所,通过开展行业先进人物事迹展、开设职业特色文化墙,制作企业格言与名人名言标牌等,宣扬企业精神、价值观;在实训基地通过设置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工作规范、应用警示等职业知识为内容的展板,营造做中学, 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情境等。当然,高职院校在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时也应避免过度职业化,因此适当地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才能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 (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职业性与行业性
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既具有共性的内容,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队合作、遵守职业纪律等,又因为其与社会职业分工紧密联系,而各行业的工作性质、服务对象等的不同,所以各行各业都有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但目前高职学生对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除共性的道德规范教育外,还应当与职业的性质、行业的要求相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围绕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针对未来学生可能的职业岗位群,实施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的道德规范事迹,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强化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成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从原来的封闭式教育走向开放式教育,学生受教育环境从原来的学校走向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环境,教育者从原来单一的教师变为教师与企业员工共同组成。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有较好的教育培训体系与社会责任,是一个优质的教育基地,其理所应当成为高职院校首选的合作办学对象。学校必须加强与这一类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育人环境与育人方式、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首先,在育人环境与育人方式上,学生学习环境吸纳了企业元素。其一,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贯穿于每一位员工;其二,企业的生产规程,员工的行为规范与工作要求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其三,学生从原来的整班建制集体学习转化为个体在具体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学生由原来面向教师转化为面向企业员工,优秀的师傅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企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自然而然具有强大的引导、激励与约束功能。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相应的职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方面,抓好学校教师的“师德”。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规范自身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达到言传身教的育人效果,尤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才能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性,同时关心学生,对学生在思想、工作等各方面的困惑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注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企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沟通,选择职业道德优秀、技能水平高的企业员工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广泛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如企业优秀员工、杰出校友等作为校外的职业道德教育团队,通过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讲座、座谈等方式,感染和引导学生。
(五)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仅仅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显然不适应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要求。为此,要真正发挥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作用,促使学生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就必须完善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具体来说,首先,必须改革评价内容,在课程改革中完善评价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其次,必须改变评价主体,由校企共同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主体,企业、企业师傅对学生的评价和学校教师的评价同样重要。最后,转变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和主体的变化要求评价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加强过程考核,将过程化的评价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三、结束语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在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的基础上,通过高职学院、合作企业在育人环境、方式、手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同时,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后,更要努力工作,才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鲁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2(22)24-30.
[3]童学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1(10): 94-96.
[4]江净帆.职业道德教育低效对策的社会学视角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J].2011(1)79-81.
[5]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国高教研究[J].2008(4):76-77.
作者简介:
黄建飞,(1967-),男,福建罗源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道德 高职 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科A类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A10307S)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一提法,明确职业教育方向并突出职业教育的重点,充分肯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日益广泛,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工学结合范围的扩大与合作层次的深入,国家层面政策不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尽人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鉴于此,本文拟就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改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层面
1.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软硬环境建设上不均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普遍做法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提升职业教育硬环境。但校园文化建设软环境并未相应改善,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职业文化的元素,譬如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未能构建有效的职业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实训纪律、实训态度、行为习惯养成等良好职业素养形成,其结果是学生在“学做一体”的过程中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职业纪律、职业态度未能同步提升。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薄弱,措施不力
从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均提出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职业道德教育未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公共课教师在道德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多只注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特别是行业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均缺失,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评判能力、解决职业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具体问题时,由于自身的判断能力不足,常导致其行为违背道德规范。
3.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评价主体单一,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核依然存在以学校为主,忽视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评价内容简单,局限于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忽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评价;评价方式简单,多通过理论考试,注重学生书面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弱化了职业道德对学生的约束力,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成效。
4.少数教师自身师德薄弱对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对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理念、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个别教师受利己思想的影响,在工作中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教学理念陈旧,习惯于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不愿到企业实践,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发表一些消极的观点与看法,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二)企业层面
企业经营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的偏差,制约工学结合的效果,并影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目前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政策尚不完善,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不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较低。而部分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基于其盈利动机,在合作过程中更多看重的是学校的学生人力资源,而对学校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足够重视。因此,许多企业在校企合作的人员安排、合作方式等方面都比较随意,忽视校企合作规章制度的制订、未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检查、评价保障等相关机制。其结果,弱化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
(三)社会层面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经济转型期,多种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工学结合中的学生,刚从校园走向企业,其角色从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受到的冲击更为强烈。在社会上某些拜金主义、利已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学生价值观出现模糊甚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当面对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为了达到一己私利,不惜损害集体利益等等。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认识,转变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从领导到一般的教职员工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深化、教育方式的改革、评价机制的创新等全方位加强对高职生的教育,才能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克服强“能”、弱“德”的现状,真正培养出厚德强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起潜移默化的功效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文化的内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比如,在人流大的场所,通过开展行业先进人物事迹展、开设职业特色文化墙,制作企业格言与名人名言标牌等,宣扬企业精神、价值观;在实训基地通过设置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工作规范、应用警示等职业知识为内容的展板,营造做中学, 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情境等。当然,高职院校在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时也应避免过度职业化,因此适当地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才能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 (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职业性与行业性
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既具有共性的内容,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队合作、遵守职业纪律等,又因为其与社会职业分工紧密联系,而各行业的工作性质、服务对象等的不同,所以各行各业都有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但目前高职学生对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除共性的道德规范教育外,还应当与职业的性质、行业的要求相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围绕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针对未来学生可能的职业岗位群,实施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的道德规范事迹,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强化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成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从原来的封闭式教育走向开放式教育,学生受教育环境从原来的学校走向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环境,教育者从原来单一的教师变为教师与企业员工共同组成。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有较好的教育培训体系与社会责任,是一个优质的教育基地,其理所应当成为高职院校首选的合作办学对象。学校必须加强与这一类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育人环境与育人方式、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首先,在育人环境与育人方式上,学生学习环境吸纳了企业元素。其一,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贯穿于每一位员工;其二,企业的生产规程,员工的行为规范与工作要求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其三,学生从原来的整班建制集体学习转化为个体在具体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学生由原来面向教师转化为面向企业员工,优秀的师傅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企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自然而然具有强大的引导、激励与约束功能。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相应的职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方面,抓好学校教师的“师德”。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规范自身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达到言传身教的育人效果,尤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才能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性,同时关心学生,对学生在思想、工作等各方面的困惑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注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企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沟通,选择职业道德优秀、技能水平高的企业员工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广泛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如企业优秀员工、杰出校友等作为校外的职业道德教育团队,通过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讲座、座谈等方式,感染和引导学生。
(五)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仅仅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显然不适应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要求。为此,要真正发挥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作用,促使学生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就必须完善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具体来说,首先,必须改革评价内容,在课程改革中完善评价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其次,必须改变评价主体,由校企共同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主体,企业、企业师傅对学生的评价和学校教师的评价同样重要。最后,转变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和主体的变化要求评价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加强过程考核,将过程化的评价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三、结束语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在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的基础上,通过高职学院、合作企业在育人环境、方式、手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同时,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后,更要努力工作,才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鲁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2(22)24-30.
[3]童学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1(10): 94-96.
[4]江净帆.职业道德教育低效对策的社会学视角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J].2011(1)79-81.
[5]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国高教研究[J].2008(4):76-77.
作者简介:
黄建飞,(1967-),男,福建罗源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