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都战役·卡代什战役·海上民族入侵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对外战争频仍,尤以第十八王朝时期的米格都战役、第十九王朝时期的卡代什战役和第二十王朝时期的海上民族入侵为其典型战例。这三个战例不仅反映了埃及的对外战争类型、原因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新王国时期埃及军事力量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因此,它们是我们研究新王国时期埃及对外战争的最佳个案。
  [关键词]古代埃及,米格都战役,卡代什战役,海上民族入侵
  [中图分类号]K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2-0048-07
  
  众所周知,在古代,无论是在进攻还是在防御上,埃及都少有战事。这不仅源于埃及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更源于埃及人因相对富足的生活而少有向外寻求生存空间的压力。因此,在其文明的前半期,也即中王国之前,埃及只是零星地对外征伐。然而,当公元前1786年,来自巴勒斯坦地区的希克索斯人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一个异族政权后,埃及人的民族优越感骤然消退,与此同时,民族危机感却陡然上升。于是,一场反抗希克索斯人统治的战争开始了。希克索斯人的驱逐导致了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创立,从此埃及进入对外战争成为常态的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1086年,包括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王朝)。
  由于新王国是以对外战争为开端的,因此,这一时期埃及对外战争频仍,这就为我们研究埃及的对外战争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战例。为此,我们将选取三个最为典型的战例,即第十八王朝时期的米格都战役、第十九王朝时期的卡代什战役和第二十王朝时期的海上民族入侵。这三个战例不仅反映了诸如战争类型、战争起因和战争规则等带有普遍性的战争元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新王国时期埃及军事力量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因此,它们是我们研究新王国时期对外战争的最佳案例。
  
  一、米格都战役
  
  如果说,第十八王朝初期的埃及对外战争还具有反击鼻族入侵的保家卫国的性质,那么,当图特摩斯三世亲率大军突进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时候,埃及的对外战争已经由保卫国家转向入侵他国,也就是说,在军事策略上,埃及人开始由防御变为进攻。米格都战役便是这一军事策略的第一次实战。
  米格都战役是图特摩斯三世17次对外征伐的首战,也是图特摩斯三世在亚洲最重要的战役。幸运的是,关于该战役的记录保存完好。目前存有四个版本:一是阿尔玛特石碑;二是盖拜尔·巴卡尔石碑;三是献祭铭文;四是写在图特摩斯三世卡尔纳克神庙墙壁上的年鉴。下面就以年鉴为史料依据,对此战役进行简要地叙述。
  公元前1479年,在米坦尼王国的军事援助下,位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卡代什国王煽动周边国家共同反叛埃及的统治。为此,图特摩斯三世率领埃及军队攻打并惩罚卡代什,双方在米格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叙述战役经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米格都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米格都自古以来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座军事重镇,也是通商和行军的必经之地。军队和商旅从这里出发,向北能抵达黎巴嫩,向东可以到达幼发拉底河。另外,米格都城也是从阿如那通道通往埃斯召伦平原的必经之路。在米格都战役爆发之前,卡代什国王和他的盟军已经占领了米格都。
  从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开始,米格都就正式出现在埃及历史文献中,并向人们展示它的重要性。直到公元20世纪,米格都始终是各国战争中最主要的战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人就是在米格都出其不意地击败了土耳其人,而英国人的战略思想也与3000年前的图特摩斯三世所采用的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了镇压卡代什联军,图特摩斯三世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略。我们将其分为四个作战过程:
  第一阶段,到达加沙,行军时间9天,平均的行军速度为每天15英里。图特摩斯三世率领他的军队从斯莱的埃及边境要塞通过西奈的“荷鲁斯之路”(Ways of Horus),从而抵达埃及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据点加沙。
  第二阶段,到达亚韩,行军时间11天,平均的行军速度为每天8英里。对比第一段行程,放慢的行军速度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埃及人已经进入了敌人的国土。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行军过程中,为了确保埃及军队行军的畅通无阻,图特摩斯三世命令将军宅胡提率领一支军队前往伽发,占领那里的要塞。
  第三阶段,到达米格都。到达亚韩之后,为了顺利地进军埃斯召伦平原,埃及军队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来确定行军路线,并决定通过交通要塞米格都从而到达埃斯召伦平原。而到达米格都有三条可能的行军路线:中间的一条是阿如那通道,这是一条非常狭窄的甬道,所以行军时就意味要“人和马都必须一个接一个地走”,而这样的行军方式对军队来说意味着灾难,如果敌人提前在此地打下埋伏,埃及的军队将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另外,分别在南北方向还有两条路线可以到达米格都,但是行军路线较长,所以不容易被敌人设防。
  鉴于选择阿如那通道有着极大的风险,图特摩斯三世的将军们力劝法老选择南北两条看似比较安全的道路行军。“现在有另外两条道路摆在我们面前,一条通往塔阿那克赫;另一条是靠近宅弗提北边的道路,如果选择它,我们可以抵达米格都的北部。请让我们战无不胜的主人选择这两条道路中的一条吧!这会令他的心感到满意。千万不要让我们前往那条难以行走的通道啊!”
  然而,睿智的图特摩斯三世已经派人对卡代什联军进行了侦察,并发现他们已经将主力集结在了另外两条通道的出口处,如果埃及人从那儿出现,他们就一定会遭到卡代什联军的伏击。因此,图特摩斯三世中止了将军们的争论,并决定选择走阿如那通道。而事实也正如法老所料,埃及军队通过三天的行军于傍晚到达米格都南部的耆纳河边,途中他们没有遭遇任何敌人。而卡代什联军的主力由于判断错误刚刚从南北两条路线撤回米格都,匆匆忙忙地在埃及人的战线前摆好阵势。
  第四阶段,决战米格都。在米格都城附近,埃及军队安下营房休养生息。但这一晚的休息并不充分,从铭文中可以看到,图特摩斯三世害怕敌人会在夜间突袭,他不断地警告他的军队“……警惕!警惕!注意!注意!”他命令他的士兵“……准备好你们的武器,一旦那些卑贱的敌人在清晨出现,我们就立即痛击他们!”所以,在那一夜埃及士兵们可能都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时时准备着反击。
  第二天一早,图特摩斯三世头戴蓝色王冠,站在他的金色战车上,为埃及军队举行了一个阅兵式。法老将他的军队划分成了三个军团,北部的军团作为后备力量被布置在了米格都西北部;南部的军团被布置在了耆纳河以南的小山上;而。法老本人则统帅中部军团。
  埃及的敌人的数量是庞大的,从文献上我们得知,至少有330名巴勒斯坦地区的国王率领了他们的军队参战。但是在图特摩斯三世率领下的埃及军队更加骁勇善战,他们的攻击最终给敌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恐惧像浪潮一样席卷了卡 代什联军。一名埃及书吏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国王手持利剑亲率军队,他犹如燃烧的烈焰横扫敌阵。国王单枪匹马勇往直前,他将挡在他面前的野蛮人砍杀殆尽。国王俘获了敌人的王子们,将他们变成了奴隶。国王夺得了敌人的黄金战车,他飞身跳上敌人的战马,让不羁的马儿温顺地臣服于他手中的缰绳。”
  在战斗打响后不久,亚洲人便丢盔弃甲,四处逃散。然而,米格都城的守军却不让这些逃兵进入城中。于是,回撤的逃兵爬上了米格都的城墙,他们的行为减弱了米格都城守军的防御,从而使这座城市陷入失败的命运。可是,埃及军队并没有去攻打米格都城,他们转而去抢劫敌人丢弃的装备,这给了敌人逃脱和重组防御力量的时间。埃及文献是这样说的:“如果不是国王的军队背弃了他们的心去抢劫敌人的财产,那个时候,埃及军队一定能够占领整个米格都……”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埃及人也认识到了混乱的军纪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快速制胜的机会,因为在这首场交锋中,埃及人原本可以利用米格都人的迅速溃退而提前赢得全面的胜利。
  不管怎样,图特摩斯三世一定要征服米格都,因为“北部所有城市的统治者就住在米格都,攻占这座城市就等于攻占了上千座城市”。因此,埃及人将米格都城包围了起来,他们在城的周围挖掘出一条战壕,并且还筑起了木栅栏以防止城中的人出逃。大约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图特摩斯三世最终攻占了米格都城,这次战争带来了数量巨大的战利品。
  攻克了米格都之后,埃及军队向北进军75英里到达黎巴嫩区域,在那里他们攻占了三座城市并建立了一座堡垒。在大获全胜之后,图特摩斯三世率领着他的士兵返回埃及三角洲,并在尼罗河逆流而上回到了埃及首都底比斯。
  米格都大战之后,图特摩斯三世又指挥埃及军队多次征战叙利亚地区。在米格都战役之后的第八年,出于某种原因,图特摩斯三世放弃了米格都城。但是,米格都之战的胜利对于埃及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于整个巴勒斯坦地区起到了绝对的威慑作用,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它们始终归顺于埃及的统治。
  从上述关于米格都战役进程的记述中,我们看到,当埃及军队入侵卡代什后,卡代什国王向埃及递交了战争挑战书:“我将在米格都与你作战。”于是,角色被确定:入侵的埃及必须采取攻势,而卡代什国王则采取守势,并且作战地点也被确定。
  双方的角色和作战的地点被确定后,作战会议开始了。作战会议上官员们极力建议图特摩斯三世走两条看似安全的行军路线,但他却选择了第三条看似危险的道路。这就更加突出了埃及法老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因为,在埃及人看来,只有这样的形象才符合法老的性格和他作为进攻者的角色:“的的确确因为拉神爱我,因为我的父亲阿蒙偏爱我,因为生命和力量使我精神倍增,我将行进在前往阿如纳的路上……拉神憎恨的人将会说:‘因为他(埃及法老)怕我们,所以他将选择另一条道路。”
  国王行进在前往阿如那山谷路上,这条道路十分狭窄,士兵和马匹只能依次通过,更为危险的是道路两旁皆为悬崖峭壁,如果对手埋伏于两山之中,那么行走于山谷之中的军队将难有生还的可能。但是亚洲人却没有袭击埃及军队,因为按照战争的规则,他们正等在已经被指定的战场米格都。
  为了避免士兵的恐慌,图特摩斯走在队伍的前面,当他最终走出山谷时,危险并没有完全排除,因为埃及军队的主力没有与他在一起,他们还没有走出山谷。而此时,亚洲人仍没有袭击埃及军队,他们严格遵守战争宣言中的约定,仍然等候在米格都。走出山谷后的图特摩斯没有立即投入战斗,而是停下来等待主力部队的到来,按照埃及文献的记载,他要“保护”他的军队。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国王亲率的先头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道路是否安全,只有在道路安全的时候,埃及军队的大部人马才能顺利推进。
  而此时的敌手一以卡代什为盟主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各国联盟的军队,已经在战斗打响的前夕在米格都城外排好了阵形,他们把战线拉得很长,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埃及军队会从那个方向向他们发起攻击。对于联军来说,耆纳溪流和它北面的山坡是保护他们的天然屏障,而他们身后的米格都城则为他们的撤退提供了落脚点。在埃及军队的猛烈进攻下,联军撤退到米格都城内。于是埃及军队开始围攻米格都城,不久城破。
  关于此次战例,学者们往往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亚洲联军的战略是如此的愚蠢,难道他们真的只是为了严格遵守战争规则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明了亚洲人的战争观念,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是获取最大限度的胜利重要,还是在战败后能够确保安全逃脱重要。通过这一战例,我们发现亚洲人更加重视后者。通过选择靠近有围墙的城市作为战场,我们看到亚洲人的战略强调的不是胜利,而是安全。当埃及军队在阿如纳山谷行进的时候,亚洲人有着非常好的消灭埃及军队的机会,但是他们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阿如纳山谷没有给他们提供战败后逃脱的通道。
  据此,米格都战役对阵双方的形象已经一目了然。作为进攻者,埃及法老要具备极大的勇气,因为毕竟他要率领他的军队前往对手的土地作战,这将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任务就是赢得战争的胜利。而对于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防守的亚洲联军来说,安全和生存下来则是他们的首选。他们试图用坚壁战来拖垮埃及军队,或是因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或供应困难而使埃及主动放弃围攻,以此获得最终的胜利。然而,亚洲人却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米格都被迫投降了。
  
  二、卡代什战役
  
  米格都战役结束后的两个世纪,一个比米格都战役还要著名的战役发生了,这便是卡代什战役。埃及人再次因亚洲人的反叛行动而感到不安,但是此次战役却与米格都战役有着本质的区别。米格都战役中的亚洲人因固守战争规则而惨遭失败,而卡代什战役中的赫梯人却因不守战争规则而小胜埃及。此次战役中埃及仍以进攻者的形象出现,而另一方赫梯则取守势。我们以拉美西斯二世的胜利铭文为主要参考文献,对卡代什战争做一简要的概述。
  拉美西斯二世执政之初,赫梯帝国的势力就已经扩张到了埃及的势力范围——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自第十八王朝以来,一直都备受埃及法老们的重视,因为该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资源,且一直被埃及法老视为征服亚洲以及亚洲人的必经通道。因此,能否控制这个战略要地,对埃及而言至关重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第四年,叙利亚小邦阿姆如背叛赫梯转而投向埃及的怀抱,这便成了赫梯和埃及交恶的直接原因。于是,在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第五年(公元前1274年),他集结军队出征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与此同时,赫梯国王穆瓦塔里斯二世也集结了一支大军开往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由此,卡代什战役双方的军队先后开入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
  拉美西斯二世带领大约两万人规模的军队进入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这两万人分成四个军 团,进军顺序由北向南依次为阿蒙军团、拉军团、普塔军团、塞特军团。当拉美西斯二世的军队到达奥伦特斯河畔城市沙布图纳附近时,两个贝都因人作为赫梯国王的间谍被派到了埃及军中,他们将一个错误的情报传达给法老,“失败的赫梯国王端坐于阿勒普的土地上,位于图尼普的北部,他(赫梯国王)因惧怕法老而不敢南行”。拉美西斯二世相信了他们的话,为了抓住战机,他只带了阿蒙和拉两个军团迅速向卡代什城方向推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前进后,拉美西斯二世所在的阿蒙军团在卡代什城的西部驻扎下来。此时,埃及军队在附近抓获了两名赫梯侦察兵,经过审讯,法老才发现原来自己中了赫梯国王的圈套,并立即派人通知援兵。与此同时,埋伏在卡代什城东边的赫梯国王派出2500辆战车将正在向法老驻地方向移动的拉军团拦腰截断,拉军团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溃不成军。赫梯的战车部队在击溃拉军团后,顺势将法老驻地团团围住。
  面对重围,埃及的王室铭文如此描绘拉美西斯二世的勇敢和冷静,“陛下(拉美西斯二世)如同塞特,伟大而强健,他在敌军中打击和屠杀敌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对抗,西方意外地出现了一支埃及军队,此时埃及的援军也已经赶来。战争局势出现了变化,重新集结后的埃及军队成功地阻止了赫梯的进攻,并且开始撤退。同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赫梯的进攻也停止了,两军开始脱离接触。埃及军队撤回,赫梯军队则推进到大马士革附近。
  战斗结束后,两国未再出现军事冲突。直至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第二十一年,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与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签订了“银版条约”,两国结成了同盟,敌对状态正式解除,卡代什战争结束。
  从上述关于卡代什战争的基本概述中,我们看到两个反面形象:一个埃及军队的无能,另一个是赫梯军队的欺诈。而这两个反面形象正好衬托出了埃及法老的英勇,他在阿蒙神的有力支持下,凭一己之力赢得了战争。的确,拉美西斯二世赢得了个人的胜利,但是从整个战争来看,则是赫梯人略有胜算。因为他们达到了坚守卡代什城的目的,进攻的埃及军队不得不撤退。回到埃及后,拉美西斯用大肆宣传他的胜利来掩盖他失败的真相。首先,他宣称埃及实际赢得了战争,赫梯人主动向他表达了和平的愿望;第二,法老个人获胜,他的地位不可动摇;第三,如果是失败了,那么也是由埃及军队的无能胆小以及赫梯人的欺诈行为导致的。宣称军队的无能可以平息埃及国内因战争的失利而对拉美西斯二世的不信任,而宣称赫梯的欺诈,则可以把埃及人不满情绪引向国外。
  在埃及人的思想意识中,敌人都是“邪恶的”和“反叛的”,而赫梯人在卡代什战役中的行为恰恰符合埃及人的这一思维定式。如果邪恶的敌人被埃及打败,那么埃及人的胜利文献对敌人只是稍加描述,他们对敌人蔑视态度也只是稍加表露。然而在卡代什战争中,赫梯人却赢了,或者用埃及人的话说“严重地威胁了我们的胜利”,因此,在文献中明确阐述敌人的邪恶以及他们破坏战争规则的行为,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对于埃及军队来说,导致他们失利的第一个原因是赫梯人没有送来一个指明作战地点的挑战书或战争宣言,致使拉美西斯二世为了找到赫梯人而漫无目的地向北行进。而赫梯人用沙苏人向埃及人提供假情报以诱骗埃及人进入他们的伏击圈,似乎并不是导致埃及人失利的一个直接诱因,因为埃及人不可能愚蠢到相信他们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阿勒普,埃及人之所以对此有所记载,是因为他们想要通过这一事件进一步说明赫梯人对战争规则的违背。
  当拉美西斯到达卡代什时,他应该意识到赫梯军队就在此地。但是埃及文献似乎暗示正在北上的埃及军队却吃惊于赫梯人数量巨大的伏兵。伏兵藏在卡代什城的后面,他们犹如正在嬉戏的孩童突然出现在埃及人的面前。目前学者们已经趋向于认同这一场景的描写是宣传,借以突出拉美西斯二世临危不惧的品格。然而,如果从战术和战略的角度上看,这一描述似乎是不可信的。交战双方应该彼此清楚他们各自的位置,即使一方没有向另一方递交明确确定作战地点的挑战书或战争宣言。很明显,战争应该发生在第二天,当双方已经准备就绪后。卡代什附近非常适合作为战场,在其范围内有奥伦特河以及被城墙包围的城市卡代什,后者是赫梯人一旦溃败后的绝佳避难所。由于卡代什地区原属赫梯,按照东地中海地区的战争规则,赫梯人应扮演防御者的角色。而埃及人则应该采取攻势。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交战双方的角色被颠倒了;赫梯人因主动出击而变成了进攻者。他们也完全无视战争应该在双方到达战场后的第二天进行的规则,以及采取正面进攻而不是侧翼袭击的战争规则。首先,从奥伦特河浅滩附近的森林地区,赫梯人袭击了正在行进中的埃及人的后方部队;第二,他们从侧翼袭击了埃及人的前锋,并且是在埃及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这完全是一场违背古代地中海世界战争规则的战斗。第二天,一场符合战争规则的战斗发生了,然而埃及人的进攻并没有击溃赫梯军队,也没有迫使赫梯军队撤退到被墙包围的城市,结果两边都有很大的伤亡。在这一情况下,埃及军队除了撤离没有别的选择。
  
  三、海上民族的入侵
  
  关于埃及对外战争的第三个战例是埃及和海上民族之间的战斗。在与海上民族的战斗中,埃及人第一次成为真正的防御者:“他们在海岸上,等待他们的敌人的进攻,并成功地击退了他们的敌人。”作为防御者,埃及人胜利了。这一胜利不是因为英勇的进攻,而是因为坚固的防守。
  埃及第十九王朝国王拉美西斯二世和美楞普塔统治时期,海上民族对埃及的入侵和渗透成为威胁埃及北部边境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的埃及人对海上民族原有的认识是一群凶猛的武士,他们通常采用突袭的方式对他们的目标采取进攻,因为他们使用的船只速度很快且进退自如。《荷马史诗》曾对这种突袭进行过较为细致的描绘,第十九王朝的国王拉美西斯二世和美楞普塔遭遇的海上民族对埃及的入侵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也就是说,这时的海上民族对埃及的侵略只是停留在掠夺财物的层面上,当他们达到目的后就迅速地撤离被掠夺地,那种以定居为目的的完全彻底的征服活动还没有发生过。青铜时代晚期,也即埃及的新王国后期,埃及与希腊诸岛之间的贸易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所有证据表明第二十王朝的国王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头八年海上民族已经定居于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然而就在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第八年,海上民族突然向埃及以及东地中海世界的其他地区发起了进攻。
  关于这次海上民族入侵近东地区的唯一证据就是拉美西斯三世的麦底奈特·哈布铭文。该文献刻写在拉美西斯三世的位于底比斯的神庙的墙壁上,它描写了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第八年,由七个部族组成联盟起了对埃及和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进攻。该文献这样写道:“许多国家成为这些海上民族们的攻击对象,并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消灭掉。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站在他们的面 前,这些国家中以赫梯为开端,然后是靠德、卡开迈什、阿匝瓦和阿拉什亚(也即塞浦路斯)。在阿姆如境内他们建立了军营,他们杀戮这里的居民,烧毁他们的房屋,把整座城市夷为平地,犹如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存在过。当他们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撤出的时候,他们沿途烧毁所经地区,并向埃及挺进。他们的主要力量是派莱塞特、柴克如、晒克莱什、达阿努、瓦绍什,以及其他联盟成员。他们把他们的手伸到了他们所能及的所有的地方,他们心中充满了自信:‘我们定能成功!’”
  埃及法老获悉海上民族将至,并已经到达了埃及在亚洲设置的防御工事:“我把我的防线定在扎黑,那里驻扎着我的军队。我在尼罗河入海口设置军事防御工事,在那驻扎着我的海军,战船上从船头到船尾都布满了携带武器的勇敢的战士,而步兵也是从埃及各地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士兵。为了下达反击的命令,我亲自来到了扎黑。”关于扎黑准确的地理方位,我们不得而知,它的大体位置应该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地区。
  战役的结局决不像拉美西斯三世所宣称的那样埃及大获全胜,但是埃及军队的确摧毁了海上各族组成的联盟,并使其联盟成员四下逃窜。那些试图突破埃及三角洲地区防线的海上民族的战船也被击溃:“埃及军队与那些试图从海上进攻的海上民族在尼罗河入海口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后这些入侵者被击溃在海边,埃及军队对他们进行了大肆屠杀。”海上民族中的一支晒克莱什逃到西西里,达阿努则在塞浦路斯定居了下来,瓦绍什被打散。艾克外什和丹顿分别与《伊里亚特》中的亚该亚人和达梅厄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路卡人很有可能源自于小亚的利西亚地区,舍登成为撒丁岛的原始居民,而派莱塞特就是《圣经》中的菲利斯丁人(巴勒斯坦由此而得名)。柴克如也与以色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述三个战例告诉我们,埃及对外战争大多发生于一国和多国联盟之间,如米格都战役中埃及对抗的是由330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小邦组成的联盟,如海上民族入侵中埃及面对的则是由7个民族组成的联盟;埃及人甚至把事实上是埃及与赫梯两个大国之间的对决,也当成是与赫梯联盟之间的战斗。而埃及对外战争的动因则是弹压叛乱:如米格都战役是弹压以卡代什为首领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各属国的叛乱,而阿姆如背叛赫梯转而投向埃及的怀抱是导致卡代什战役爆发的直接原因,海上诸民族对埃及的入侵则更是一场弹压叛乱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无疑都是以埃及的胜利而告终,尽管事实上埃及小败于卡代什战役。从三个战例中,我们还知道,在古代东地中海世界,为了确保战争的公平性,交战双方必须遵守一些业已形成的规则,如要正面进攻,禁止侧面进攻,禁止突袭和埋伏,以及战争应在交战双方都明确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等等。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在古代东地中海世界,人们视遵守诸如此类战争规则的国家为文明的国家,而把那些肆意违反战争规则的国家归入野蛮者的行列,但是正是那些不按战争规则行事的国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那些严格遵守规则的一方却难逃失败的命运,正如我们在分别讨论三个战例时所指出的,在米格都战役中,卡代什联军过于刻板地遵循战争规则而使它们自取灭亡。与此恰恰相反,在卡代什战役中,赫梯违反了几乎所有战争规则,它甚至还使用反问计来诱骗埃及军队,但是结果却取得了胜利。
  另一方面,上述三个战争范例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它们代表了新王国时期埃及对外战争的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埃及军事力量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在军事战略上,三个战例是从成功的进攻到失败的进攻,再到成功的防御。在作战的地域上,它们是从主动入侵到别国,到撤退到本土的防御。而埃及人对三次战役的宣传程度则与战役的实际结果正好成反比。埃及人对真正获胜的米格都战役的记述相对比较简约,但对实际上失败的卡代什战役却大肆渲染,直至对成功击退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的入侵则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这恰恰说明了埃及军事力量的逐渐衰退。从成功的进攻的第一阶段,到失败的进攻的第二阶段,再到成功的防御的第三阶段,接下来的第四阶段,就应该是失败的防御。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述人和希腊罗马人对埃及的入侵,则是埃及人以失败的防御为表征的埃及对外战争的第四阶段的最好注释。
  
  [责任编辑:柳文全]
其他文献
人民公社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农村财产所有制由以私有为主转变为以集体所有为主,经济生产单位由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社队为主。财产所有制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推动家庭功能的变化。公社、大队、生产队等成为农村集体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从根本上削弱了父母在经济、家庭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废除家长制的同时,青年逐渐获得更多的生活支配权。1962年以后,在阶级斗争、防修反修的背景下,要求青年用共产主义道德思想
关键词:教科书,客观性,批判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67-05  教科书中的历史是否存在谎言?历史中的谎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从谎言中读出历史的真实?历史理性告诉我们,历史可能永远是一系列尚待解答或尚待完善的谜题,而不是一些确定无疑的答案。辩证思维也在提醒我们,揭露某些谎言的历史,可能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谎言。考镜源流,寻清理
摘 要 湖南省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湿、热二字,而這恰恰又是许多传染病流行的必备条件。其实除了自然环境之外,瘟疫也与政治、经济和战争等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民国以前湖南贫穷落后,民众求温饱而不可得,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水旱灾害和频繁的战乱更使民众生活雪上加霜,致使瘟疫肆虐,威胁民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社会凋敝。  关键词 民国以前,湖南,瘟疫灾害,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关键词]高考,考查目标,素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46-06    目前我国的高考命题,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分省自主命题卷,都是依据两个东西,一个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含老课程版和新课程版),这是绝对依据;再一个就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主要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相关新理念和新要求,这个是参照依据,
摘 要 鸦片战争以后的三十年内,清政府根本没有海港检疫的概念,海港检疫亦未能进行。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海港检疫事业基本处于放任状态。1873年后,各地海关纷纷兼办海港检疫事务,由此进入了外人控制中国海港检疫事务的阶段。中国最初的海港检疫制度多由海关税务司建立,并且受制于领事团,具体实施则由海关医官负责。外人控制海港检疫权,产生了种种弊端,既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也不利于保护本国国民健康。收回海港检
历史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能力。15年前,笔者提出,历史学科能力结构中,历史思维能力是核心,阅读能力、阐述能力和评价能力是其具体表现。①现在看起来,当时的研究不够细致,与欧美对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比较,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还有很多欠缺。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年级)确定了历史思维能力的五个方面: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关键词]试题情境,思维能力,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52-06  情境是构成历史试题的必备要素,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需一定的情境进行承载。本文中的“情境”,乃狭义之说,特指试题的材料(“题干”“素材”)、“引语”和选择题“选项”中的内容,暂不含试题的“设问”(即“问题”,另专文进行探讨)。一道好题目,应有好的情境
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长江流域进行了长时间和大范围的活动。它分为普通和特别两种类型:前者由日舰水兵临时组成,用作口岸警备的辅助手段,从1923年起还被派到日本商船上护航;后者则由日本国内的海军镇守府编组并派出执行特别任务,非法驻扎长江口岸。随着中日矛盾不断激化,日本海军陆战队日益频繁地对长江流域各种力量实行打压甚至兵戎相见。1927年,日本“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开始非法长驻上海和
Paul Robson说,基础设施模式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大家感觉云计算概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而且它是每一名首席信息官和首席技术官都期望拥有的工具。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云应用只有20%左右,尽管其去年的支出增长了近50%。  可以说,个人消费者的云应用比企业层面上的应用更快、更广泛。只需在自己的手机上勾选“启用iCloud照片”,您马上就参与到了云革命中。市场上大约有10亿台iOS设备,以及大
关键词:史观,全球史,唯物史观,历史阐释,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7-0012-07  “史观”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追问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趋势等根本性问题,是历史阐释的基点。  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中,多元史观时常被提及,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词频频出现在教研文章中,历史唯物主义似乎被边缘化了。2013年四川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