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以东莞、长江三角洲、天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轨迹为研究对象,对三地的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得到了国内信息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地区的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参考。
一、东莞、长江三角洲、天津发展模式特点
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很强的外资直接投资推动、政府间接培育、中央政策鼓励大量引进外资,地方政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特点。但不同区域由于地方发展历史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
1.东莞卫星平台式集群模式
该模式发展基础来自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东莞生产,香港出口”。最大的特点是,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更低成本地嫁接了台湾IT产业发展的模式,即透过企业间十分发达的网络化联系实现灵活的生产协作,大中小企业合作,上下游联动,形成了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
2.长江三角洲大、中企业聚集模式
该模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型于21世纪初,起步晚,但起点高,以大中企业的聚集为主,发展机制可归结为台湾产业界与电子信息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互动的结果。产业群的发展趋势是大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集群的核心,特点是价值链分工以若干个大企业为核心,新企业的衍生多为基于这些大企业的纵向衍生,同时也伴有少量横向衍生的模式。集群中辅助性企业都以这些大企业为核心进行衍生,在企业之间以市场交易的方式配置资源,在核心大企业之外存在大量辅助性企业,它们大多与某一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其外围。
3.天津“单核”状集群模式
天津信息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动力是来自美、日、韩的跨国公司,产业群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机制上的跨国公司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产业群的形成使得天津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并成为天津市的主导产业。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呈现出明显的“单核”状结构特征,产业群的“单核”企业为大型跨国公司,其中摩托罗拉、LG、三星、罗姆电子等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企业。
二、三地发展模式之比较
1.东莞集群模式:
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东莞生产,香港出口,是一种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该模式地方根植性不足,企业容易发生区位转移,有产业“空洞化”风险。
2.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
发展机制可归结为台湾产业界(包括资金、企业家和技术等)与电子信息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互动的结果。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力量。起步晚但起点高,是一种大、中企业的聚集型的集群发展模式。
3.天津集群模式:
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机制上的跨国公司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大企业从非核心业务中退出,给本地中小企业留出了发展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单核”状结构特征。
三、启示
把产业优势、政策优势、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产业群。有些区域集群应强调技术研发的核心地位,有些应注重产品制造,还有一些重点在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各区域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形成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而不是结构的趋同化。
以产业关联为依据,建立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通过产业关联各环节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形成链条式产业集群;同时鼓励集群内企业同心协力、集体学习,建立交互作用和学习的合作创新机制,使集群效应得到应有的发挥。
扶持大中型企业,创造条件引进大型跨国公司,促使其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培植大中企业聚集型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健康发展能为产业集群内其他企业的衍生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产业集群良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核心企业雄厚的资本可以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有利于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其和,夏晶,王婉娟.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风险防控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10(11).
[2]程鹏,娄赤刚.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8(01).
[3]谢光亚,周琦.跨国公司与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
一、东莞、长江三角洲、天津发展模式特点
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很强的外资直接投资推动、政府间接培育、中央政策鼓励大量引进外资,地方政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特点。但不同区域由于地方发展历史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
1.东莞卫星平台式集群模式
该模式发展基础来自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东莞生产,香港出口”。最大的特点是,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更低成本地嫁接了台湾IT产业发展的模式,即透过企业间十分发达的网络化联系实现灵活的生产协作,大中小企业合作,上下游联动,形成了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
2.长江三角洲大、中企业聚集模式
该模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型于21世纪初,起步晚,但起点高,以大中企业的聚集为主,发展机制可归结为台湾产业界与电子信息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互动的结果。产业群的发展趋势是大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集群的核心,特点是价值链分工以若干个大企业为核心,新企业的衍生多为基于这些大企业的纵向衍生,同时也伴有少量横向衍生的模式。集群中辅助性企业都以这些大企业为核心进行衍生,在企业之间以市场交易的方式配置资源,在核心大企业之外存在大量辅助性企业,它们大多与某一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其外围。
3.天津“单核”状集群模式
天津信息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动力是来自美、日、韩的跨国公司,产业群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机制上的跨国公司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产业群的形成使得天津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并成为天津市的主导产业。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呈现出明显的“单核”状结构特征,产业群的“单核”企业为大型跨国公司,其中摩托罗拉、LG、三星、罗姆电子等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企业。
二、三地发展模式之比较
1.东莞集群模式:
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东莞生产,香港出口,是一种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该模式地方根植性不足,企业容易发生区位转移,有产业“空洞化”风险。
2.长江三角洲集群模式:
发展机制可归结为台湾产业界(包括资金、企业家和技术等)与电子信息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互动的结果。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力量。起步晚但起点高,是一种大、中企业的聚集型的集群发展模式。
3.天津集群模式:
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机制上的跨国公司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大企业从非核心业务中退出,给本地中小企业留出了发展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单核”状结构特征。
三、启示
把产业优势、政策优势、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产业群。有些区域集群应强调技术研发的核心地位,有些应注重产品制造,还有一些重点在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各区域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形成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而不是结构的趋同化。
以产业关联为依据,建立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通过产业关联各环节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形成链条式产业集群;同时鼓励集群内企业同心协力、集体学习,建立交互作用和学习的合作创新机制,使集群效应得到应有的发挥。
扶持大中型企业,创造条件引进大型跨国公司,促使其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培植大中企业聚集型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健康发展能为产业集群内其他企业的衍生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产业集群良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核心企业雄厚的资本可以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有利于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其和,夏晶,王婉娟.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风险防控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10(11).
[2]程鹏,娄赤刚.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8(01).
[3]谢光亚,周琦.跨国公司与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