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骨外露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19岁,因一氧化碳中毒晕倒后右侧躯体多处被焦炭烧伤.伤后昏迷约40 min,2 h后入院,患者已清醒.查体:体温36℃,脉搏110次/min,呼吸20次/ 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面容极度痛苦,右肩部、右上臂及右肘部成焦炭状创面,肱骨大部分外露炭化,肘关节开放.右胸背部、右腰部、右大腿外侧、右小腿前外后侧、右足趾背呈片状焦黄色,烧伤总面积14%TBSA.立即给予液体复苏、高压氧、抗感染等治疗,并于入院后16 h行右肩关节离断、右下肢切痂、坏死组织清除、异体皮覆盖术.

其他文献
耐药菌株的增长是当前烧伤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期窦懿等[1]根据成人患者使用各种抗生素平均日剂量及相应的使用天数,统计分析了瑞金医院11年间收治烧伤患者检出常见菌与耐药率的变化,是一份难得的临床资料,有说服力地证明菌种和耐药率的变化与临床用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该资料在国内集中治疗烧伤的单位中有一定代表性.回顾20世纪80年代,国内烧伤领域较广泛应用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曾收到较好疗
烧伤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病原菌数量会与日俱增[1].及早、彻底清除烧伤坏死组织并封闭创面是救治严重烧伤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2],植皮是覆盖创面的根本方法.影响创面植皮存活率的因素较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是预测植皮存活率、判断感染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3].笔者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痂下活组织细菌进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试图探讨其与植皮存活率的关
笔者单位1999年4月~2002年4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37例,其中4例发生窒息引发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率为10.8%.患者首次翻身时发生窒息2例,手术中1例,术后1例,经积极抢救均脱离危险.
小腿前侧血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局部软组织全层坏死或胫骨外露,使创面修复较为困难.小腿三头肌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构成,其血供足、肌腹扁阔,转移后可覆盖小腿前侧的任何部位.笔者单位利用小腿三头肌肌瓣转移、肌瓣表面植皮的方法修复小腿难愈创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笔者单位1998~2001年收治的烧伤总面积大于50%、Ⅲ度面积20%TBSA以上行早期切痂微粒皮移植术患者35例.采用改进微粒皮移植法(A组)与传统微粒皮移植法[1](B组)相对照.A组18例,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38.63±0.51)岁,烧伤总面积(81.16±10.90)%[Ⅲ度(30.08±7.90)%]TBSA,手术面积(35.80±18.20)%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具有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的作用,且无毒、无化学和物理刺激性,黏膜耐受性好.但rhEGF应用于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及促进气管黏膜愈合的作用尚鲜见报道.笔者应用rhEGF对本单位收治的20例吸入性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rhEGF对吸入性损伤受损气管黏膜的愈合有一定
红外线在医学上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由于红外线成像有无创、精确的特点,在医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1974年Hackett[1]证实了深Ⅱ度烧伤与全层皮肤烧伤可造成创面温度下降,Cole等[2]对红外线与临床诊断进行了比较,并提出进行对称部位温度的测量,但未作详细阐述.由于温度的测量受到环境温度、机体状态、创面蒸发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其在应用中受限,本文就用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的方法作进一步探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烧伤早期脏器损害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减少或控制过量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烧伤后SIRS的发生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研究提示低剂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可明显延长烧伤及病毒感染豚鼠的生存时间,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笔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
1989年3月~2001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32例热钢筋贯穿烧伤男性患者,年龄20~39岁.烧伤部位:左前臂6例,左小腿9例,右小腿7例,右大腿4例,左足3例,右足3例.入院时间为伤后1 h~3 d,深Ⅱ、Ⅲ度,创面大小(6 cm×7 cm)~(12 cm×18 cm).合并休克1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