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路径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k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与君离别意”送别组诗赏析》的组诗教学片段为例,论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出互文关照,引导学生在勾连中发现;感悟意象,让学生在比照中交融;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组诗教学 学习 路径 送别组诗 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14-02
  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从屈原到李白,从《诗经》到《春江花月夜》,彬彬济济,角立杰出,千百年来流传下的优秀诗篇灿若星河。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很大程度依然停留在“读顺诗句—理解诗句—了解作者”的模式,课堂教学程式化、效率低。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积累诗词、体会诗歌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兼具音韵之美”,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要求。
  组诗教学是指教师发掘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将几首甚至一组诗有效整合、重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比、关联、交错、碰撞,利用已有经验,品读诗情,体会意境的教学方式。其在促进学生学习、积累诗歌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片段一】比照联系
  师:(出示《丹阳送韦参军》)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唐代诗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生答略)
  师: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生答略)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面面相觑)
  师:我们以前学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等送别诗,借助它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这首诗。请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和《丹阳送韦参军》的相似之处。你有什么发现?(指名生答)
  生1:我发现这几首诗都写到了水。
  师:为什么李白和严维的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呢?
  生2:也许都要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吧。
  生3:我觉得《赠汪伦》一诗用了对比的方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很深,和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对比,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生4:还有《金陵酒肆留别》,用江水的长和离别的情谊作对比,让人感受到长江是很长的,可是离别的情谊更长。
  生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水连绵不绝,就好像诗人的离愁,也是连绵不绝的。
  师:你们多会思考啊!那么《丹阳送韦参军》呢?
  生6:这首诗也写到了水,“寒鸦飞尽,江水悠悠”,正是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师:说的真好!离别的情谊是无形之物,而水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化无形为有形,能让人感受到离愁那么多,那么深……
  生7:还有那么长,从不会断绝、消失……
  师:你们再看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丹阳送韦参军》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8:我发现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站在水边向远处望。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9: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因为他不舍得孟浩然离开,所以一直在远望。
  生10:严维写的“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样的,他也在看着友人,不忍离去。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分析】互文关照,让学生在勾连中发现
  虽然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但是诗与诗之间,或者作者的情感之间是相通的,如离愁别绪、忧国怀乡;或者表达方式相同,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也有意识地将“相似”的文本放在一起,如苏教版教材将《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编在一组,人教版教材将《乞巧》和《嫦娥》编在一组,但是,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依然没有突破逐句赏析、逐一学习的陈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缺乏大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应该善于发现、梳理、归纳,充分考量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巧妙的重组与创造,借用“此”文促进对“彼”文的体悟与思考。
  互文阅读,是组诗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互文阅读是指以教材文本为原点,整合内容相近或主题相同的类群文本,让学生在文本的勾连、比照、辨析中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阅读策略。互文阅读追求的不是数量的叠加,而是让原本割裂的文本互相碰撞、交融。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具有关联的四首送别诗整合在一起,发掘共有的景物——水,以及共有的表达方式——以伫立远望表达离别之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通过互文关照、勾连探索,既迅速学习新的诗歌,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启发学生自觉地做类似的“联想”和“拓展”,让学生沉潜到诗词的深处,解读诗人创作的密码,从而对古诗学习心有所悟。
  【教学片段二】感悟意象
  师:我们发现送别诗中具有不少相同的内容,比如很多送别诗中有水,这就叫做意象。“意”是人们内心的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用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个事物就叫做意象。
  生1:水就是送別的意象。
  师:是的,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的意象呢?
  师:同学们,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当中,还有哪些事物经常出现呢?
  生2: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还有《金陵酒肆留别》。
  师:是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是送别的意象。
  生3:我觉得还有草,而且我知道为什么草也是送别的意象。“离离原上草”,表示离愁像草一样多。   生4:我补充一下,草的生命力很顽强,说明离别的愁总是留在心里。
  生5:我觉得还有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都提到了柳。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6:我猜“柳”和“留”的读音一样,希望对方留下来。
  师:你真会联想,柳也是容易生长的植物,也表达了诗人对离人的祝福,希望他在新的环境一切顺利。
  【片段分析】感悟意象,让学生在比照中交融
  古诗词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古诗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如果教师就具体诗词强行讲解,不仅缺乏情趣,效率也低下。笔者认为,巧用意象,是教学诗歌的有效途径。
  “意象”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心中之象”,它源于物、孕于心,是审美主客体意向性结合的一个产物。诗词作品常常由一连串的意象有机结合,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淘洗,渗透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高度凝练地表达诗人的情怀。例如,蝉代表品行高洁,莲常常出现于爱情诗,香草美人以喻君子。意象作为情思的载体,是通向诗人内心的桥梁。把生冷的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心绪。
  唐代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之说,认为审美理解从浅到深依次为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最浅,情境次之,意境最深。由物境再到情境,最后进入意境,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最佳路径,也是他们理解与感悟古诗词最有效的方法。意象是勾连物境、情境和意境的阶梯,更是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金钥匙”。
  【教学片段三】迁移内化
  (教师出示王维《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师:这首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谁能运用今天所学,猜猜看,缺失的那句描写什么样的画面?
  生1:可能是树,因为前一句是写山,这里是树。
  生2:柳树。
  生3:不对,我觉得是水。
  生4:是水,下一句是“解缆君已遥”,“解缆”说明是在岸边。
  生5:还有“望君犹伫立”,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丹阳送韦参军》的写法是一样的,在水边远望,舍不得离别。
  师:不错,这里是“长河”两个字,“日暮长河”后面接的是什么呢?
  生6:流。
  生7:涌。
  生8:淌。
  生9:奔。
  师:是“日暮长河急”,“急流”的“急”。还有一首送别诗《谢亭送别》中的“红叶青山水急流”,也提到了水急,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片段分析】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
  课程改革提出“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就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具有整合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统揽整体、聚焦一隅,在整合中拓展阅读教学的可利用资源,从而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奠定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经历“熏染、沉浸、内化、提升”的过程,在組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行品悟,从而涵养悟性,触类旁通。
  片段三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组诗学习的领会,实现词句、题旨之间以及其他方面的比较,在互识、互补与互证中,使学生在不同文本的互相交叉中“自得”“提升”。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意象的理解,通过上下文的关联辨析出诗人的写作内容,才能够进一步体会“急”所隐含的“无理的怨怼”,更深刻地表达“离别的伤怀”。如果这种迁移运用可以变成学生的思考模式,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组诗教学,是深入学习、广泛积累古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碎片化”知识形成“结构化”体系,可以促进学生更深程度地参与学习,思考也更全面、更有深度和更有内涵。然而,组诗教学的核心更在于“教会学生学习”,通过文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吸收和模仿,丰盈学生的思维,实现学习的丰富和高效。这一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俞浩淼(1982— ),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学历,系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的教学为例,论述利用“问题引导—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提出从背景导入、深入文本、拓展延伸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的教学建议,从而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问题 引导 主题探究 阅读《与象共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81-02  《与象共舞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为例,针对情境体验类、思維拓展类、行为导向类、综合探究类等不同的栏目内容类型提出运用策略,论述巧用教材栏目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探究与分享”栏目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94-02  目前,学校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各学科课标或教材均有所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为例,论述运用微课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实践:首先结合课标和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其次根据教学重难点确定微课内容及制作微课,再次呈现课例微课教学的课堂片段实录,最后提出一些微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 教学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79-02  近年来,信息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着力点在于创设有趣、有益、有效的课堂,建议通过科學把握学生、教材、教师,注重训练题的设计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练习 着力点 有趣 有益 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90-02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1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教学为例,记录基于“五步五促”深度研修模式开展备课工作的过程,以期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融合度,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英语对话课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小学英语 信息技术 对话教学 磨课历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
期刊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值此2020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自治区教育厅,向全区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学子致以诚挚的祝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同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教育大会胜利召开,描绘了八桂教育发展的新蓝图,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全区教育系
期刊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果实和种子》一课为教学案例,论述案例的背景以及具体教学过程,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预设之外”的问题提出几点反思:下足功夫,扎实备课;鼓励提问,锁定精彩;预设之外,绽放异彩。  【关键词】预设 课堂生成 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138-02  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听从指令
期刊
【摘要】本文以“50米×8往返跑”教学内容为案例谈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先对案例背景、案例过程进行论述,然后对案例进行剖析,最后针对案例提出几点教学反思。  【关键词】“50米×8往返跑” 五线谱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147-02  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资源的有效
期刊
【摘要】本文以A市5个乡镇7所农村初中语文学科调研为例,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农村初中生在自学习惯、语言积累习惯、阅读思考习惯、聆听习惯、发言习惯、合作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学生各项好习惯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学习习惯 问题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12-04  叶圣陶曾说:“我想‘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西乡塘区A、B两所小学为例,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量要求与部编版语文教材识字表进行比较,对两所小学男生女生的识字量、学生识字量分段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学生识字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小学低年级 识字量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15-04  识字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