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邑之王路易十三至臻艺术百年传承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fon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路易十三而言,其对陈酿工艺的专注与创新源自于品牌的百年传承,从代代传承的古老工艺到神圣而独特的品鉴仪式,路易十三始终将干邑文化传承作为家族的核心灵魂, 沿袭数代拳拳守护。由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NCAF)发起、路易十三作为首席荣誉赞助商倾力支持的《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通过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与灵感碰撞,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由具有独立反思精神的当代艺术再次担当先锋,对此给予积极多元回应的视觉实践方式。传统工艺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与路易十三佳酿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粹不谋而合。
  瓶中世纪 镌刻不朽时光
  14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惊鸿一瞥,却足足凝聚了路易十三历代家族领导人与五代酿酒大师的全部智慧与天赋。路易十三是无与伦比的顶级干邑,其历史传承可追溯到干邑工艺的最早期,酿造历时横跨百年。自1874年创立以来,路易十三始终将干邑文化传承作为家族的核心灵魂,其对陈酿工艺的专注与创新源自于品牌超越百年的传承,经由一个伟大的家族与五代酿酒大师拳拳守护并坚持沿革与创新。
  作为卓越的标志,尊贵的黑色水晶酒瓶是“路易十三140周年纪念限量版”的标志,也是巴卡拉水晶大师精湛工艺的证明,更是路易十三经典美学艺术的当代诠释。只有最出色的工匠才有足够精湛的技艺,来精心雕琢如此完美的水晶杰作。法国顶级水晶品牌巴卡拉使用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晶处理技术,使黑珍水晶装瓶身具有了金属质感,在光与影的无穷变换中闪现缤纷炫目的光泽。这一双色金属化工艺将钛、碳、金等多种珍贵金属的薄涂层一层层附着在瓶身表面之一,精细之极,巧夺天工!瓶身上一颗颗的水滴形装饰排列成类似贝壳的样子,寓意着如同贝壳对珍珠般的保护—或许可以说,寓意时光的流逝无损于永恒的经典。手工制作的立体百合花是皇室的标志,由于是手工打造,所以没有任何两只路易十三酒瓶是一模一样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款著名的酒瓶基本造型从未改变,但在细节设计上不断加入了不同的当代灵感元素,在经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中超越时光,超越时尚。
  极致礼赞 敬献传承
  在路易十三的倾力支持下, 《今天传承 ·当代再造》艺术计划首年进程展于3月末在上海至美空间画廊拉开帷幕,并将持续至5月5日。计划首年,三位当代艺术家梁绍基、史金淞和杨心广与两名传统文化传承艺术家展开对话,并以艺术实践的方式针对“传承”、“再造”主题作出回应。在本计划中的“传承”与“再造”并非凭空而“造”,必须扎根于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本源,出于传统而归于传统。通过对于本源的充分尊重和研究提出具有当代意义的批评态度,从而达成一种“再创造”。
  当代艺术家梁绍基的艺术思考与实践存在于“科学与艺术,生物学和生物社会学,编织和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的临界点”。史金淞的作品饱含着一种力量,一种近乎暴力之美日益凸显,渐渐凝固成为他最鲜明的艺术风格。 另一位艺术家杨心广更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性格在当代的再现和复活。一个个由黑色钢筋所焊接起来的线状几何形体,是批评性地思考这些山水意象中的皴法结构。
  保护传统,创造现在,馈赠未来,是天赋的本性,也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精神。《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充分诠释了路易十三之天赋王者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为支持该计划,路易十三从项目初创至今,分别拜访了五位艺术家工作室,携手当代艺术家与文化传承艺术家一同深入探讨艺术计划所倡导的精神;在上海、北京、广州举办了大师对话的系列媒体活动,激发文化传承与当代艺术的灵感碰撞,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的思考。路易十三携手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NCAF)先后举办了三次私人筹款晚宴,所筹款项均悉数捐至《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鼎力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路易十三精英人群的天赋之举传递了其所秉持的至尚初心和远见,也传递了品牌对艺术与传承的不倦追求,以及对回馈和造福社会的崇高愿景。
  “远见、创造、传承是天赋的本质,也是路易十三精英伙伴的共识。从去年至今,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倾力支持《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而在接下来的《今天传承 · 当代再造》计划第二年,路易十三也将继续融合多种方式,协调各方资源与力量, 以文化传承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易十三品牌总监Cheryl Chong女士如是说。
  左页 在路易十三近期一场私人拍卖晚宴上,一瓶编号为“600”并由三位首席酿酒大师亲笔签名的“路易十三140周年纪念限量版”以32万元成交,拍卖款项全部捐至《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
  右页
  


  左  (从左至右)路易十三中国区品牌大使朱晟琪、当代艺术家梁绍基、路易十三品牌总监Cheryl Chong、路易十三品鉴官蒋呈彦、昆曲文化传承艺术家沈昳丽、缂丝世家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和当代艺术家史金淞一同领略路易十三的绰约风姿。
  右 当代艺术家史金淞的作品《华山计划 · 圈椅》通过机械的打磨来“自然”地消耗物件的原本物理结构,编造了一个关于时间的虚拟世界。史金淞正试图将自己血液里传统文化基因转化成生动的当代艺术语言。该作品已开始默拍,所筹款项将悉数捐至《今天传承·当代再造》计划。
其他文献
《Fortune》  从CES消费电子展到全球移动大会,“展台宝贝”已经成为各类科技展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大排长龙的出租车候车队伍和糟糕的无线网络一样。但有些参会者抱怨称,在一个如此专业的场合,她们那无异于脱衣舞女的着装——没错 ,我说的就是胸贴——显得特别突兀。他们宁可和真正的销售人员打交道,因为这些人对自己要卖的产品了解得更清楚。(“展台宝贝”往往都是临时聘用人员,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最新加密
期刊
《Forbes》  在移动通讯时代,最热门的商业趋势是将供求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平台,比如租车应用优步(Uber)、TastRabbit或众筹平台Kickstarter等。把带有特殊用途的科技设备和一些懂行而经验丰富的创业者结合起来——Honor公司正是这样一家为数量猛增的美国老年人口大幅改善家庭护理服务的供应商。  Honor本质上是一个在线市场。护工们可以在上面注明他们的资质、技能、能够提供服
期刊
球迷尊重李元魁。作为1950年代的中国“国脚”, 后来又历任助教、教练、领队、裁判,李元魁恐怕是当下唯一拥有如此丰富实战经历的解说嘉宾了。  李元魁 ESPN STAR Sports足球球评,上世纪50年代国脚,司职后卫,天津足坛重要人物,并有多年足球执教及球队管理经验。其轻松自然、深入浅出的解说风格深得球迷喜爱。  在北京南站见到李元魁时,他只带了一个简单的行李箱,深冬时节,羽绒服披在身上,不戴
期刊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水浒》故事在传讲。几乎每个中国人对《水浒传》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记忆痕迹,只不过有的更系统些、有的是些片段罢了。武松打虎、林冲上山、杨志卖刀、拳打镇关西、梁山聚义等故事几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身为中国教父级的企业家,柳传志至今都能背出108名好汉的外号。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封为“第五才子书”。一部大书,就是当时社会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有文戏,有武
期刊
自由贴相机  忘记自拍杆吧,来试试这款Podo贴立得相机。这款新型相机能被贴到任何光滑的表面上,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连接。Podo贴立得相机可拍摄800万像素的照片或者720P高清视频,并且能通过你的设备分享。其还提供了双重曝光和连拍模式,以及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自动拍摄。让你在没有摄影师的情况下也能进行自拍或者记录派对。    1 智能雨伞  看了《王牌特工》是不是对片中功能强大的雨伞记忆犹新?
期刊
美国加州洛斯阿拉米托斯,7岁的Faith Lennox在Build It工作室向妈妈Nicole展示她的3D打印手臂。Build It是一间3D打印工作室,Faith的新手臂就是这项给假肢带来革命的新技术的成果,尤其对于像Faith这样正在长个的孩子们来说,昂贵的义肢很快就会不适合,而且因为它们的尺寸和重量用起来也很不方便。
期刊
历时近20年,何坚宁在画家之后添了个“藏家”头衔。他在广州画院的工作室里,三面墙的实木色书架上列着一万五千余张黑胶唱碟。  家庭设备  TAD2024号角型喇叭  麦景图古董前级C22,C4  后级500,1000  德国唱机EMT950  母带放录机STUDER A807  每天中午,何坚宁都会躺在工作室的沙发上小憩数十分钟。仰头抬眼看工作室中的风景,他常能满足地笑出声来。  历时近20年,何坚
期刊
网络的世界越来越大,承载其上的创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多如牛毛的初创公司中杀出自己的一条出路?细分市场,个性化服务,成为众多美国公司的求生之道。  Stitch Fix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trina Lake表示,他们公司探索到了零售行业里他人没有发现的一块处女地,更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那就是依靠数据和兼职时尚界人士提供的趋势,提供更智能的个性化造型。  她的初创公司拥有专门的算法处理新用
期刊
漆画家  啊,原来是一桶生漆  但是如果你打开它,看见它  起皱,黑洞洞的在空气中凸现  你就看到了它的起源  嗅出它的孤独,或者  它是房间里一面潮湿的镜子  美丽而无用,需要府下身  全心全意或用一根粗棍  将它从深处搅活,还原它  死一般的颜色,睡眠的颜色  但那是一种什么颜色  或许还是一种黑洞洞的空白  这是儿时的印象,今天  我备好了瓦灰,水,牛角  制成的刮刀,以及古代的毛笔  毛刷
期刊
敏锐的商业嗅觉、高效的出版能力,一个个畅销传奇由黄隽青缔造书写,而他和那些知名作者的故事也仍在继续。  “民营书业一直是冬天。”黄隽青深知其中不易,却还是在2000年从体制内离开,投身中国民营书业,成为了在书业市场浪潮里浮沉的一分子。  13年过去,黄隽青的变化似乎并不大—在北京的办公室,他点燃一根烟,细述自己做书的历程。他的着装很朴素,大概还隐约保留着当年体制内生活的烙印。  做书的成就感,在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