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看潮汕工夫茶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汕工夫茶文化,以和为核心思想,无论是目的还是心态,与中医调神养生调和不谋而合。不仅表现在茶叶品种上,也体现在冲泡、品茗的过程中。潮汕工夫茶追求的不仅是解渴,还有内心的安静祥和。品茶的过程其实也是回归本真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发现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茶发展至今,其药用效果已被很多文献资料所证实。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茶叶具有清除自由基、消炎、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诸多药理作用,对人体有极大益处。
  调神养生论
  养生,也即“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成书时期,就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养生法则。养生可分为精神调摄和形体调摄,精神调摄即为调神。神来源于先天之精,为一身之主宰。“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神之盛衰乃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形神相俱是正常人体所必需的条件。调神又称养神、摄神,指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活动与情志状态来维持人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形神协调、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注重“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强调顺应四时的气候变化规律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规律,从而达到养生调神,防止疾病的发生;另外,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了阴阳为万物的根本,顺应大自然阴阳的变化则不会发病,强调了维持人体自身阴阳平衡在调神养生中的重要性。
  茶与中医共通
  从根本上说,中医的整体观来源于天人相应学说。在中医文化中,辨证论治都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这样顺应时间节律来治疗疾病即表现了中医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特色之处。而无独有偶,在茶文化中,饮用茶所用的茶具,茶杯为人,茶托为底,杯盖为天。品茶之时三者一起端起来,可见茶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其基础就是天人相应。而在我们对茶的制作上,也有对其的种植、采摘时间、方位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源自于天人相应的理念。而中医文化中的阴阳平衡学说也在茶文化中有着很大的表现,如茶本身喜阴,但经过高温加工后的茶即隐隐向着阳的方向转变,使得茶成品变得温和(阴阳平衡)的性质。并且在茶的生长制作过程中,也巧妙的体现出了中医文化中五行的相生相克,如茶本为木、生于地则为土、采摘取其芯则为火、炒作时用铁器则接触于金、饮用则为水,故此茶中阴阳得以平衡。由此观之,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的共通性。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明了茶与中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最初甚至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而在《本草拾遗》中也有提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而现代临床上的各种临床实验检测出茶内含有的植物色素、碱类物质等等也证实了茶的药用价值。而在后世中,饮茶则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将药转换为艺。茶艺,在体会艺术的同时也在养身。在各类书籍中,茶与中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新修本草》中讲: “茗,苦茶,味甘苦,微寒,主痔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云: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这些书籍,均证实了其药用价值,也足以证明茶文化与中医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在历史上下几千年中,茶从最初发展到现在,其药用效果已经被很多文献资料所证实,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会发现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和,养生之本
  潮汕茶文化,不仅表现在茶叶品种上,也体现在冲泡、品茗的过程中,同时也蕴含着独特的中医文化。
  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潮汕工夫茶特用产于潮州凤凰山的凤凰单丛茶,属半发酵的乌龙茶,其特点为酽、苦、香,有抗湿、消暑、暖胃、利水等多种功效。現代研究表明,乌龙茶富含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有抗氧化、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糖尿病等功效。
  潮汕人很少说喝茶,通常称吃茶或者品茗,从喝茶向品茗的转变,预示着茶文化意境的转变。喝茶与品茗,由解渴到用心感受,这种转变将茶文化的物质属性进阶到精神属性。
  《淮南子-汜论训》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但究其核心也是“和”,阴阳调和协调平衡,人体才能安康。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所追求的不仅是身体的安康,还是形而上学的调和。治病养生重在调神,历代养生家均认为调养精神安和是养生寿老的根本,治未病的良药,《淮南子》“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2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若只靠汤药饮食来调养身体,不懂得养神的重要性,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素问-上古大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恰恰说明了这点。
  潮汕工夫茶有“和、敬、精、洁、思”的文化精神。其中,“和”为核心思想,既指茶事活动追求和谐的目的,也指安然自在的心态。无论是目的还是心态,与中医调神养生调和的思想异曲同工。潮汕人冲泡工夫茶时惯用小炭炉、茶瓯、茶碗、茶盅,煮茶要这一整套才觉得知味。冲泡程序大致是烫杯热罐、刮沫淋盖、高;中低洒、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每一步都有讲究,即使随着时代更迭有些步骤早被删减,但这些却是万万不能去掉的。
  潮汕工夫茶追求的不仅是解渴,还有内心的安静祥和。不像北方饮茶那么豪迈,小盅品茶不仅量少,要分次品尝,观色闻香品味,切不可“一口闷”。喝一小盅茶就要如此繁琐,内心不平静是不行的。因此,品茶的过程也是在追求平静祥和,回归本真的过程。
  通过冲泡、品茗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人们从中参悟潮汕工夫茶的“和、敬、精、洁、思”,进而调摄精神、颐养天年。随着中医调神养生理论与潮汕茶文化的不断共融,茶叶的药理研究也不断完善,但不同品种的茶叶药理特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其他文献
这是我在南宁的最后一夜。  雖也是霓虹闪烁灯火璀璨,这座城市,却没有邻省广州的喧嚣,而是宁静秀美的繁华。  四天三夜八十一个小时,足以教人爱上一座城。但,并不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而是遇上一壶有年岁的老六堡。它的醇熟温煦,它那捉摸不透的槟榔香,使南宁从此深深地钤入我的脑海,就在这湿闷的暮春夜……  1  刚刚落幕的“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上,凌敏以20500元的竞拍价将一款产于上世纪5
期刊
事茶有年,期间读了一些跟茶史有关的书,也加上自己偶尔跑跑茶区,对茶的共性算是有些认知。今年四月访茶去了恩施宣恩,据介绍,本地出产的伍家台贡茶,与西湖龙井问世的历史背景相同,而且有乾隆皇帝的御笔“皇恩宠锡”为证。同为御贡之茶,前者鲜为人知的根由,个中成因很多,值得寻味的是,每一款地方名茶,或长或短,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纳为御贡的历史作为品牌营销的背书,这种做法,一方面符合茶叶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另
期刊
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多酚含量丰富,酚氨比高,适制红茶。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制作的滇红工夫,一直广受欢迎。从保山、云县、凤庆一带开始的滇红,以其香高、味醇、甜美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古茶树所制的红茶,这几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宠儿。  用于制作滇红的茶树品种也很多样,但人们未及给予细分。就如普洱茶一样,制作普洱的茶树中,比如统称为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的茶树,要细分的话还可以根据不同叶形(圆叶、柳叶、
期刊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1979 - 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肉桂、铁观音等名优品种为亲本自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荼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泡茶桌要选用木材做桌面,是哪种木倒无所谓,有些人用极老朽的
期刊
4月22日, “世界最薄陶瓷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在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举行。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首席认证官DamirFirst现场严格缜密地认证、核实,最终认定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陈清宜制作的超薄蝉羽杯为“世界上最薄的陶瓷杯子”。  “世界最薄陶瓷杯”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清宜于2017年3月开始投入研发,历时一年七个月的时间反复试验,于201 8年1O月研发成功。该陶瓷杯子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
期刊
福建漳州人,业内人称“巧师”。和道工社创始人之一,金工锻造民艺复兴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7年作品“炉瓶三事”入选“中国好手艺展”,同时也获得2017年福建省文创奖(CPCC)文创产品类金奖第一名  清瘦、透彻、充满质感,安静的时候,整个人像一尊幽暗角落里的太湖石,淡淡的光勾勒出他的轮廓。理论上用金石去形容一个人似乎有些不贴切,金石是冰冷之物,而人是充满温情和态度的。  聊天的过程中基本
期刊
许多到过福建的人,这里留给他们的印象,除了青山秀水碧海蓝天之外,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茶香。  从地图上看,这个12.4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绿的茶叶,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福建,茶史源远流长,名优荼品类丰富,是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茶,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就像阳光空气一样稀松平常,却不可或缺,尤其是工夫茶炽盛的闽南地区(指泉州、厦门、漳州及龙岩、三明部分地区),每天从
期刊
从清明到谷雨,短短的半月,春的绿茶尝鲜季也就过了最热闹的时候。先前喧嚣了月余的朋友圈春茶尝鲜大戏落了幕,好像只过了几天,绿茶的鲜就不在了似的。“人间四月天”太惹人爱,大概因为进入四月,以绿茶为引领的一年的新茶也都陆陆续续地开始上新了。  自绿茶上市时起,就留意着往年爱喝的那些。清明后,江浙、安徽和福建本地的绿茶都到了,茶会直到了谷雨才办。和朋友开玩笑, “欠了一整个春天的茶,谷雨时一次清还。”  
期刊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福州中山路1 9号,从我入住的酒店步行到那里也许只要十来分钟,在福州的朋友怕我不认路,提早开車到酒店接我,开着导航在湖东路上行驶,语音提示却总叫他在前方调头。来回折返好几次,找不到北。停车问路,方知福州这条中山路也许是全国最短最小最不起眼的以“中山”命名的路,开车一不小心就会掠过。  清乾隆年间,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用教书所得微薄积蓄典得福州左蓄司(今中山路)小屋一座,几年后,林则徐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