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1314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化”犹如火山爆发,喷薄而成热中之“显学”,可谓角度之广、研究之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当今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自我超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只有我们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才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虽然当前还没有公认的教师专业标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总结出教师专业化的几个核心标准。一是专业知能,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是任何一个职业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二是专业自主,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三是专业制度,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四是专业伦理,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在本文中,笔者拟探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策略,然而,即便是策略这一小块,也可以分为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培养层面,以及教师自主发展等多个层面。限于篇幅,笔者在本文中将重点从教师自主发展的角度,就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社会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教师按自己所处的职业阶段,依据自身对工作环境的分析,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规划未来3~5年在专业技术水平、教学业绩、教学研究能力、自我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目标,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份职业生涯规划是动态的,教师会依据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树立自主意识,通过自己主动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增强其职业感,减少由于日常工作重复、少变而形成的教师职业倦怠感;帮助其树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激发起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归还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构学习平台,促进教育理论的更新与内化
  
  实施新课程后,教育理论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一股学习理论、实践理论乃至创造理论的热潮在基层学校迅速兴起。然而,在充分肯定教育理论对新课程实践非同寻常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潜在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差距的存在、演化和扩大可能会使课程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之所以教育理论与新课程实践有着如此显著的距离,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教师教育理论内化的严重不足。只有把理论内化、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才能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建构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的学习平台
  长期以来,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以及理论专家与一线工作联系不多等原因,广大一线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的实际关系不大,理论显得神秘而高不可攀。要实现教育理论内化,教师必须破除对理论的神秘感、畏惧感和权威感。破除这种心态,我们就可以搭建教育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让教师成为教育理论的创造者和践行者。
  2.建构与同事交流的平台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的学习方式常常囿于“个人经验的无意识积累”,这就使教师有了一种“距离感”,难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可以创建学习的氛围,为教师搭建与同事交流的平台,在对比与研讨中将单纯式的模仿观摩学习转变为针对自身实际的批判借鉴,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用实践的验证来转化对教学理论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中指出“成长=经验 反思”,我国学者林崇德也曾经提出“优秀教师=教育过程 反思”,这都表明教学需要反思。教师需要对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和情境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从自发提升为自觉,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从教育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从职业的“谋生者”发展为专业的“创生者”。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其真正内涵是什么呢?杜威最早对教学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我们怎样思维
其他文献
栏目主持人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超限效应    马克
初次了解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时,只觉得它是理论研究者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更想不到它会与作文教学有关系,直到自己学习驾驶后才改变这样的想法。同样一个师傅讲解陌生的驾驶知识,学习班中的五六个学员掌握的差异却很大,原先学技工的、搞安装的学员很快就能开着车子上路,而我这个“教书匠”却总是掌握不好方向盘,慌乱时还弄不清油门和刹车,没少挨师傅的骂;而教作文时,我成了师傅。面对一无所知的孩子,许多写作知识我是讲了又
一  18岁那年,我的同学们拖着行李箱去大学报到,我流落在异乡街头。22岁那年,我的同学们穿着学士服合影欢呼,我穿着工服在流水线上测量数据。28岁那年,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升职。我33岁结婚,34岁生子,是我们班上最后一个脱离单身的人。我35岁才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36岁才树立人生目标。  我的人生节奏,始终慢人半拍。  我曾想,如果倒回去重来一次,我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比如,努力学习,考个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比喻在我国家喻户晓,不仅为普通大众共识,而且也为官方所认可,经常被用于领导人的讲话和报告之中。最近,学界对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教师不能用工程师来比喻,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而工程师的对象则是物,拿工程师来比喻教师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是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专制教育,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符,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对此比
上完课后有点累,于是洗掉手上的粉笔灰坐到了电脑前,随手打开邮箱。我一直有上课累了打开邮箱遛遛神的习惯,因为邮箱里时不时地会有毕业了的学生的讯息,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今天收到了一张图片:两个青春靓丽的年轻人笑笑地站在高大苍翠的塔松前。我仔细一瞧,这不是陈静泊嘛,再瞅瞅图片下面的文字:嘿嘿,张老师,这是我的女友,漂亮否?女孩清秀白皙,确实不错。站在女孩身边的陈静泊笑得合不拢嘴,腮上的两个小酒窝清晰可见
题记:她,一个普通中学的平凡老师,然而,命运却让她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平凡:失去双腿,但却走过常人难以走过的路;默默无闻,却以生命的最深处理解着教育和人生。    中和:初次见到你,根本就难以让人看出你是个残疾人,一般来说,许多身残的人不仅能让人一眼看出他/她的身体的不灵便,更重要的是可能通过举止和眼神,能让人发现许多能证明其残疾的东西,比如不自在、不自信、无助、哀怨等。当然,对于大多数残疾人来说这样
又是一年冬來到,追求美丽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暖,看似厚实的衣服材质也能搭配出不同的效果。羽绒背心  收腰款式的羽绒背心直接提高腰线,多了不少女人味。搭配工装裤同样能气场满满,是保暖与时尚兼备的不二之选。摇粒绒外套  触感毛茸茸,保暖能力是棉花的好几倍,重量却更轻更好清洗。摇粒绒外套的搭配遵循简单低调的原则,叠穿也能更有层次感。羊羔绒鞋  羊羔绒过膝长靴这几年非常火,外面皮质里面羊羔绒,可以说是抗冷神器
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推荐使用PDCA方法(过程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因为“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由每一个教学或生产环节生产出来的”。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过去十年模块式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广吸收、不套用、有创新的原则,建立了以PDCA方法为指导的模块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一、对PDCA方法的理解    PDCA方法是系统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优秀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对教师理想形象的探讨一直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关注点。以往研究主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与学者理性分析的角度,提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好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标准,亦成为广大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然而较少有研究关注到学生的声音。学生心目中期望的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本研究试图从学生的角度,以“你心目中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你心目中最不喜欢的教师”和“最渴望的师生关系”为题,通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发展趋势,其作用不可低估。而校长在学校发挥的“灵魂”作用,又取决于他的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失败。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增强校长的凝聚力、影响力呢?本人结合自己工作的一点实践和思考,认为一个成功而受教师拥护的校长需要修炼好以下五种“内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