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 自然 人性 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美育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而且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美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从而达到灵魂的净化、人格的提升。
  一、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千姿百态,数不胜数。上有变化多端的云海,浩瀚无际的宇宙,星光斑斓的夜空;下有波澜壮阔的江河,连绵起伏的高山,遮天蔽日的森林;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巍巍峰峦,也有“大漠孤烟直”的茫茫戈壁;有池生春草,曲径风荷;有皑皑白雪,莽莽草原……这些无限美景,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经典之作。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大自然之美描写的文学作品也俯拾皆是:譬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便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归来,一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
  再如《荷塘夜色》中那流水一般的月光,以及月光下那绰约多姿的荷影,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和凝碧的波痕,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还有《再别康桥》中那多情的康桥,那云彩,那金柳,那清荇,那星辉斑斓的夜晚……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方面,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使人类变得更完美、更高尚。因此,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会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对美的形象进行发掘、开拓,从而感知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二、人性之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曾这样说过:“诗人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诗人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贵。”由此可见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呼唤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文学作品是依靠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诠释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喟叹和期盼的。社会生活的主要贯穿者,便是人类,而人性又是永远无法完全、完整地揭示出来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文学家在不断地琢磨与探究中,在对社会生活的描述中,都阐释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文学作品最能够震撼人的心灵的,恐怕就是它所展示的入木三分的人性了。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就以其犀利的笔调,对国民的奴性、愚钝性、任人宰割的麻木性做了深刻的剖析。如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润土,少年时身手矫健,灵活自在,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磨砺之后,变成了一个拘于礼数、反应迟缓的中老年农民。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代表人物——《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在婚姻、生活方面终身都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束缚与奴役的妇女形象,她是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还有人人熟知的阿Q,更是整个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这些形象正如一个个制作精良并且个性鲜明的标本一样,一直活跃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是那个时代人性受到禁锢的见证。
  而另一位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则是以一种优美的、诗化的笔调将一副副湘西的风俗画展现给了大家。他的文章质朴清丽、含蓄自然,笔下的人也是向善向美的。如《边城》里的翠翠美丽、纯真、热情,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期待。这种淳朴的爱与美的展示,能使学生领略到艺术赋予人物的人性之美。
  三、情感之美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间真情、友情、温情的文章,它们就像一缕缕和煦的春风吹入学生的心田,引导着学生真切的体悟至真至纯、尽善尽美的人间真情,从而激发他们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当学生读到父亲为儿子送行时,以自己肥胖之躯、蹒跚之步过铁路、买橘子、爬月台,无不为之动容;再如冯骥才的《泥人张》,当学生读到泥人张贱卖活灵活现的“海张五”时,无不为之叫好……当这些意境、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的时候,就能激起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在思想上、感情上、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愉快、喜爱或激昂、悲壮的强烈情感,从而深化和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总之,在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篇幅。这些文学作品语言生动、风格各异,有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有的慷慨陈词,似江河横溢,但每种文体无不蕴含着美的因素,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凭借着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人性美、品味情感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 主动性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
期刊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追古溯今,朗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音,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所以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朗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直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和谐关系,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
期刊
摘要:重视问题情境内容创设的生活化,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与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揭示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教学 生活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
期刊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改已经启动,历史教师如何作出回应,如何按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无疑是处在课改前沿的一线历史教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作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大潮。  一、教学手段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多地借助于粉笔、板书和老师的言传身教,除非老师的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否则是很难打动学生,也未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期刊
摘要: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自己去参与制定,保持对科学、自然界的探索兴趣,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索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  关键词:物理 教学 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突出三大体现:一是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二是
期刊
高中新课程实践以来,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合,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方面做得很好,却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不少老师史学观念陈旧,对学术界的动态反应漠然,对新教科书中新的史学观点了解不到位,致使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成果严重脱节。这一现象,不符合新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已成为制约新课程发展的瓶颈,下面就谈谈史学观念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在吸纳新的学术成果和新
期刊
摘要: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学科学。传统教学设计就是大纲的压缩或翻版.,只有运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才能创新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几个原则: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设计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关键词: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创新
期刊
摘要: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却怨这怨那:学生太坏啦.班干部不得力等等。有的班主任说:“天天讲纪律,讲规范,为什么总不能改变班里的歪风邪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单靠反复强调,天天批评,就能建立起来吗?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认为班主任不要一味埋怨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我认为采用赏识教育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赏识教育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和创造。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就是指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新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