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校长问,家长反映某老师上课往往只讲二十分钟,就让学生自己看书了,问我这位老师的做法对不对。该校长脱离教学多年,虽然到处考察,毕竟缺乏课堂经验,但他在作出反应之前能向教师咨询,听取不同意见,还算是比较慎重的。
只是我并不觉得校长的问题有什么价值。那位家长希望教师怎样上课,不得而知,他大概听到孩子回家埋怨了什么,他也许认为“看书”不算教学,就急不可耐地打电话投诉老师了。时下,常有家长在投诉的同时,动不动就提“换老师”,这种“家长要当校长的家”的情况很普遍,如果校长不懂课堂教学,很麻烦。
教师“讲课”,是老办法;“上课注意听讲”,是做学生的老规矩,带耳朵就行,民国初期小学生的“守则”上就有。如果老师“不讲”,学生无事可千,顽皮捣乱,谓之“师之惰”。可是,学生的课堂任务是“学”,学不等于“听”,还在于“思”,近乎技。教师的教不等同于“讲”,一味地“讲”,等于“灌”。讲得太多,不但“败味”,也导致学生疲惫不堪。
我以前任班主任,常有任课教师告状,说谁谁谁上课不听,谁谁甚至打瞌睡,要我认真处理。我了解情况后常常感到为难,这些上课不听的学生,有的是已经会了,已经懂了;有些有预习习惯,基本了解每个阶段要讲授的内容,上课比较放松,老师讲到节点或他感兴趣的内容时,“耳朵就竖起来了”,因为那是他预习时没明白的或没注意到的。如果他听懂了,老师仍然在说,他就会分神,想点别的:作些迁移,适当拓展,考虑应用,甚至做做白日梦……这些,其实是一种学习常态。他不是“不听”,而是已经“懂了”。既然懂了,何必装作很专注的样子望着老师?同样,如果教师已经发现学生应当“听明白了”“想通了”,他为什么不能停下来,让学生“消化”一下,讨论交流,或是让学生放松,看看书?如果此时老师仍然要重复,如无病喂药,非但劳而无功,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厌烦。
任何人对不断的重复都会产生困倦,小学生这样,高中生也会这样,“听懂了”,“会了”,老师为什么还要没完没了地说?甚至教师自身也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无数次地听校长喋喋不休地讲“教学ABC”,也常常听远来的和尚念一加一等于二,有限的学习时间,往往耗费在无意义的重复上。
学生每每说起家庭冲突,往往埋怨家长唠叨,“翻来覆去,就是那点道理”,“耳朵听出老茧来了”;那些常识,简单明白,然而父母总认为多说几遍好,说得过多,也就违反了教育常识,招致反感,孩子厌倦了,“逆反”情绪也就生出。
课堂讲风过盛,重复过多,除了教学观念落后,有些原因值得关注。一是目前的大班制,不利于教学。有些小学班级严重超员,能达到五六十人,老师上课担心照应不周,顾此失彼。有些学生确实需要叮咛三五遍,有的则讲一遍即可,而也有学生未教已会,不需要讲;教师在一个大班,唯恐有疏漏,不能不考虑少数学生的学习,为一部分人的“慢”而不能不重复。其实,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完成基本任务后,课堂留部分时间答疑,或由年级组织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二是评价考核观念的限制,评价者认为“多讲”即是负责。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应试化”教学盛行的地区,学科课时安排过多,“反复讲、反复练”成为教学常态,无视学生承受力。一些学校有“监督机制”,学校或年级管理人员“巡视课堂”,检查老师上课做什么,如果“不停地讲”,则视为“负责”。因此,部分老师上课如同念经(应试则如念紧箍咒)。其实,即使真理和常识,也经不起这样翻来覆去,天天讲,课课讲。
台北国语实验国民小学李玉贵老师说,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学,“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这句话说得真好!教师教学得法,能激发兴趣,做到“启思导疑”,学生自主学习,即使能力发展有怏有慢,但毕竟都在向前走。我在李老师的教室听了两节课,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讨论交流,动手动脑。课后我翻看学生当堂的作业,和课堂发言情况大致相同,水平不够整齐,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明天还要上课呢,还有很多课要上呢,他们总能“学会”的。
讲授得法,也重视迁移、拓展和应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内化为能力,获得智慧,这是“教学”。教师要有“会讲”的信心,“少讲”的智慧。
只是我并不觉得校长的问题有什么价值。那位家长希望教师怎样上课,不得而知,他大概听到孩子回家埋怨了什么,他也许认为“看书”不算教学,就急不可耐地打电话投诉老师了。时下,常有家长在投诉的同时,动不动就提“换老师”,这种“家长要当校长的家”的情况很普遍,如果校长不懂课堂教学,很麻烦。
教师“讲课”,是老办法;“上课注意听讲”,是做学生的老规矩,带耳朵就行,民国初期小学生的“守则”上就有。如果老师“不讲”,学生无事可千,顽皮捣乱,谓之“师之惰”。可是,学生的课堂任务是“学”,学不等于“听”,还在于“思”,近乎技。教师的教不等同于“讲”,一味地“讲”,等于“灌”。讲得太多,不但“败味”,也导致学生疲惫不堪。
我以前任班主任,常有任课教师告状,说谁谁谁上课不听,谁谁甚至打瞌睡,要我认真处理。我了解情况后常常感到为难,这些上课不听的学生,有的是已经会了,已经懂了;有些有预习习惯,基本了解每个阶段要讲授的内容,上课比较放松,老师讲到节点或他感兴趣的内容时,“耳朵就竖起来了”,因为那是他预习时没明白的或没注意到的。如果他听懂了,老师仍然在说,他就会分神,想点别的:作些迁移,适当拓展,考虑应用,甚至做做白日梦……这些,其实是一种学习常态。他不是“不听”,而是已经“懂了”。既然懂了,何必装作很专注的样子望着老师?同样,如果教师已经发现学生应当“听明白了”“想通了”,他为什么不能停下来,让学生“消化”一下,讨论交流,或是让学生放松,看看书?如果此时老师仍然要重复,如无病喂药,非但劳而无功,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厌烦。
任何人对不断的重复都会产生困倦,小学生这样,高中生也会这样,“听懂了”,“会了”,老师为什么还要没完没了地说?甚至教师自身也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无数次地听校长喋喋不休地讲“教学ABC”,也常常听远来的和尚念一加一等于二,有限的学习时间,往往耗费在无意义的重复上。
学生每每说起家庭冲突,往往埋怨家长唠叨,“翻来覆去,就是那点道理”,“耳朵听出老茧来了”;那些常识,简单明白,然而父母总认为多说几遍好,说得过多,也就违反了教育常识,招致反感,孩子厌倦了,“逆反”情绪也就生出。
课堂讲风过盛,重复过多,除了教学观念落后,有些原因值得关注。一是目前的大班制,不利于教学。有些小学班级严重超员,能达到五六十人,老师上课担心照应不周,顾此失彼。有些学生确实需要叮咛三五遍,有的则讲一遍即可,而也有学生未教已会,不需要讲;教师在一个大班,唯恐有疏漏,不能不考虑少数学生的学习,为一部分人的“慢”而不能不重复。其实,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完成基本任务后,课堂留部分时间答疑,或由年级组织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二是评价考核观念的限制,评价者认为“多讲”即是负责。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应试化”教学盛行的地区,学科课时安排过多,“反复讲、反复练”成为教学常态,无视学生承受力。一些学校有“监督机制”,学校或年级管理人员“巡视课堂”,检查老师上课做什么,如果“不停地讲”,则视为“负责”。因此,部分老师上课如同念经(应试则如念紧箍咒)。其实,即使真理和常识,也经不起这样翻来覆去,天天讲,课课讲。
台北国语实验国民小学李玉贵老师说,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学,“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这句话说得真好!教师教学得法,能激发兴趣,做到“启思导疑”,学生自主学习,即使能力发展有怏有慢,但毕竟都在向前走。我在李老师的教室听了两节课,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讨论交流,动手动脑。课后我翻看学生当堂的作业,和课堂发言情况大致相同,水平不够整齐,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明天还要上课呢,还有很多课要上呢,他们总能“学会”的。
讲授得法,也重视迁移、拓展和应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内化为能力,获得智慧,这是“教学”。教师要有“会讲”的信心,“少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