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 “学导并举,读写互促,提高学生自悟能力”、“ 主题穿引,以点带面,培养积累应用能力”、“ 推荐名著,赏析阅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尝试,不仅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阅读品味。还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下好基础。
随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发,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应用新课程理念为我们提供的自由空间,搭建的平台,驾驭好语文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呢?现就此浅谈几点做法和自己的尝试:
一、学导并举,读写互促,提高学生自悟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爱之链》是一篇小小说,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严寒的冬夜中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离去。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时紧紧围绕“故事中人物不知道,我们都知道”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饶有兴致地透过字面,在字里行间中,在词句段的关系和联系中,在课文叙事情节的曲折交错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只是提示、导引、激励,在关键之处点拨,在阻塞之处疏导,在衔接之处穿针引线。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哪怕是有一点小小的发现,能说出自己的困惑,能提出一、二个问题,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得以释放,课堂由传经授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最后让学生以“清晨,乔依醒来……”续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引用文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写环境,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心情看出来的景色是不一样的。这样,既让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究,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语文学习能力。
另外,采取“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购买上帝的男孩》《我的朋友——一个电话员》这两个故事,这些故事不曲折、不离奇,却令人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动。因为故事中渗透着“真情”二字。这个阅读“链”让学生明白:爱,不是恩赐,平等、真诚,才更显得珍贵;爱,也不是索取,相互、无私,才更具力量。爱之“链”在他们心里逐步构成。
二、主题穿引,以点带面,培养积累应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笔者认为在积累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归类存档,领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规律。
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教学时本着“‘以人为本’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的宗旨,采取弱化“传授”强化“自得”的方法。让学生在 “小小的水滴何以穿石?”这个的“傻”问题的引领下,去追本究源,深切体悟“滴水穿石”的道理;又在“说说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成功秘诀”的谈话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充分地探究,在对话交流中进一步碰撞、明晰、感悟,文本所例举人物品质就“树”了起来。
为了实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标,我设计了“温故而知新”的练习。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或生活中找找‘滴水穿石’的事例并说说”,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总结”把知识“梳理”和“盘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怀素写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李时珍夜宿古寺》“程门立雪”“囊萤映雪”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眼前。为了让植入学生心中的那粒“滴水穿石”的种子在他们心田扎根,又把之前准备好的《落第撰巨著》《诺贝尔》《一种中国精神的化身》(蒲松龄、诺贝尔、邓亚萍历经坎坷,功成名就的故事。)这三篇文章,分发给三组,一组一篇。学生在“读故事——悟道理——谈感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不仅增强积累,加深体验和领悟,还实现语言习得、形象再现、情感熏陶、表达方式学习等的一舉多得。
三、推荐名著,赏析阅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语文教学一定要下工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逐步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由于学生受到知识、阅历以及阅读欣赏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对文学名著产生不同程度的隔阂,造就阅读的困难,教师就必须加予点拨、指导。
《海伦凯勒》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好教材。学习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不同寻常的人生,了解她是如何克服生理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程。还教会学生要懂得珍惜生命,懂得自强不息。之后的“读书心得交流会”中,学生紧紧围绕“假如给海伦三天光明,她会做些什么呢?”轻松自在地“聊”心得,学生善于聆听,更乐于倾吐,从中再次获得语文能力的生长和精神生活的丰满。
《小草和大树》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查阅夏洛蒂·勃朗特的相关资料,为学文作铺垫。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了解了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不屈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姊妹三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趁着这个势头,我向学生简介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并推荐阅读。定期组织阅读赏析,让学生在认识的矛盾、情感的冲突、意志的斗争中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经典名著犹如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而美丽的世界。
基础教育课程是人类文明成果、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是国家和人民赋予语文课程的历史使命,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激发学习内在动力,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循循善诱。
随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发,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应用新课程理念为我们提供的自由空间,搭建的平台,驾驭好语文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呢?现就此浅谈几点做法和自己的尝试:
一、学导并举,读写互促,提高学生自悟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爱之链》是一篇小小说,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严寒的冬夜中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离去。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时紧紧围绕“故事中人物不知道,我们都知道”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饶有兴致地透过字面,在字里行间中,在词句段的关系和联系中,在课文叙事情节的曲折交错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只是提示、导引、激励,在关键之处点拨,在阻塞之处疏导,在衔接之处穿针引线。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哪怕是有一点小小的发现,能说出自己的困惑,能提出一、二个问题,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得以释放,课堂由传经授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最后让学生以“清晨,乔依醒来……”续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引用文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写环境,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心情看出来的景色是不一样的。这样,既让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究,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语文学习能力。
另外,采取“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购买上帝的男孩》《我的朋友——一个电话员》这两个故事,这些故事不曲折、不离奇,却令人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动。因为故事中渗透着“真情”二字。这个阅读“链”让学生明白:爱,不是恩赐,平等、真诚,才更显得珍贵;爱,也不是索取,相互、无私,才更具力量。爱之“链”在他们心里逐步构成。
二、主题穿引,以点带面,培养积累应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笔者认为在积累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归类存档,领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规律。
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教学时本着“‘以人为本’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的宗旨,采取弱化“传授”强化“自得”的方法。让学生在 “小小的水滴何以穿石?”这个的“傻”问题的引领下,去追本究源,深切体悟“滴水穿石”的道理;又在“说说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成功秘诀”的谈话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充分地探究,在对话交流中进一步碰撞、明晰、感悟,文本所例举人物品质就“树”了起来。
为了实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标,我设计了“温故而知新”的练习。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或生活中找找‘滴水穿石’的事例并说说”,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总结”把知识“梳理”和“盘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怀素写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李时珍夜宿古寺》“程门立雪”“囊萤映雪”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眼前。为了让植入学生心中的那粒“滴水穿石”的种子在他们心田扎根,又把之前准备好的《落第撰巨著》《诺贝尔》《一种中国精神的化身》(蒲松龄、诺贝尔、邓亚萍历经坎坷,功成名就的故事。)这三篇文章,分发给三组,一组一篇。学生在“读故事——悟道理——谈感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不仅增强积累,加深体验和领悟,还实现语言习得、形象再现、情感熏陶、表达方式学习等的一舉多得。
三、推荐名著,赏析阅读,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语文教学一定要下工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逐步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由于学生受到知识、阅历以及阅读欣赏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对文学名著产生不同程度的隔阂,造就阅读的困难,教师就必须加予点拨、指导。
《海伦凯勒》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好教材。学习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不同寻常的人生,了解她是如何克服生理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程。还教会学生要懂得珍惜生命,懂得自强不息。之后的“读书心得交流会”中,学生紧紧围绕“假如给海伦三天光明,她会做些什么呢?”轻松自在地“聊”心得,学生善于聆听,更乐于倾吐,从中再次获得语文能力的生长和精神生活的丰满。
《小草和大树》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查阅夏洛蒂·勃朗特的相关资料,为学文作铺垫。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了解了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不屈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姊妹三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趁着这个势头,我向学生简介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并推荐阅读。定期组织阅读赏析,让学生在认识的矛盾、情感的冲突、意志的斗争中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经典名著犹如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而美丽的世界。
基础教育课程是人类文明成果、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是国家和人民赋予语文课程的历史使命,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激发学习内在动力,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循循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