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衰《六国论》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通过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洁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苏轼虽然以词出名,但不代表他就不会写诗。只不过苏轼毕生致力于改变“诗尊词卑”的文学格局,所以大部分心思放在了创作词上。  至于苏轼的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几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浓抹总相宜”,都是苏轼留下的千古名句,我们耳熟能详。  这两首诗写得已经够令人赞叹了,但要论神奇的话,可能还是比不上苏轼的另一首诗《题金山寺》,这
期刊
0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0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0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期刊
01最短的现代诗  “网”  ——北岛《生活》  这是目前最短的现代诗,全诗仅一字,却说尽芸芸众生。生活好似一张网,一旦“入网”,便再難无拘无束了。儿时或许觉察不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02最短的古诗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  仅用8个字,4个词就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03最短的古代寓言  “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
期刊
俗谚云:“无花不成景,有花才世界。”中国自古是一个花卉王国,中华民族对花卉有着特殊的情感,华夏文明与花卉天然结缘。“花”通“华”,意为美丽,集色香姿韵于一身。中华文化赋予花儿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蕴和鲜明的人格特征。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名士和贤达君子多以养花、赏花、咏花、赠花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走进百花深处,品读花儿的精魂,让人不免顿生感怀:人生应该像花儿一样绽放。成就花样人生,不妨师从“五
期刊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的确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这里说的是五柳先生,但其实是在抒写自己的胸臆,说这是作者本人的读书态度,自无不可。只是把“不求甚解”解释成读书马虎,囫囵吞枣,却似有不妥。因为陶渊明这里所说,是有针对性的。他针对的是汉儒的章句之学,烦琐的考据之风。  在读书时,弄清字句的解释,当然是必要的。如果连字句也读不通,要领会文章的意思是不可能的。所以陈寅恪有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供儿子读书、学习。  儿子16岁那年考上了县重点一中,而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  母亲没有答应,但儿子固执地连连说不,母亲无奈,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
期刊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叫苏秦。他可谓是当时天下的第一谋士,在齐国深得齐王的重用,他为齐王出了不少的谋略,齐王都是言听计从。  不过,他这个人虽然才能高,却没有什么风险意识,天真地以为自己尽力为齐国做事,就能受到齐国人的爱戴,却不知道就是因为他的聪明让庸人无法在朝堂上立足,有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  所以,在一次去其他六國游说联合抗秦的途中,他被刺客给杀害了。  这样的噩耗传到王宫里,齐王怒不可
期刊
学问不只是讀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还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记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前
期刊
日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好书榜。临近年末,各大年度书榜纷纷出笼,我们认真比较后选了北大社,又遴选五种介绍给读者。  《几多心影》  叶嘉莹著萧丽书  在本书中,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词作名家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朱彝尊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作者结合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从发挥
期刊
有哪些字詞,能勾画你我共同的2020回忆?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主办的“汉语盘点2020”活动,陆续发布了“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年度十大流行语”“年度十大新词语”。这些由专家、网民和大数据选出的年度词语,记录下这一年的社会热点,也于字里行间留下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草蛇灰线。  一起来“盘”,让我们重温字词里的年度记忆——  十大网络语勾勒网民生活百态  网络用语的语言特色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