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否“不求甚解”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zibz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的确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这里说的是五柳先生,但其实是在抒写自己的胸臆,说这是作者本人的读书态度,自无不可。只是把“不求甚解”解释成读书马虎,囫囵吞枣,却似有不妥。因为陶渊明这里所说,是有针对性的。他针对的是汉儒的章句之学,烦琐的考据之风。
  在读书时,弄清字句的解释,当然是必要的。如果连字句也读不通,要领会文章的意思是不可能的。所以陈寅恪有读书先识字之说。但若只是停留在识字上,而不能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意思,那也等于不读,谈不上治学。所以陶渊明强调“会意”,就显得很要紧了。
  其实,陶渊明的“会意”说,也并非他的发明,而是老庄思想的继承。《庄子·外物篇》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看庄子的感叹,可见得意忘言之人甚为难得也。陶渊明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更明显地表现出其思想与庄子的关系。
  以我看来,陶渊明强调“会意”的读书方法,不是降低了阅读要求,而是在“识字”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倒是提高了閱读要求。因为毕竟“会意”比“识字”更难,“识字”只要下死功夫还可以做到,而“会意”则需要有更多的文化知识与社会阅历。鲁迅就曾说过:“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1936年4月2日复颜黎民信)盖亦此意也。而事实上,他的有些文章,恐怕三十岁也未必全能读懂——不是字句上的懂,而是意思上的懂。诗人绿原就说过,鲁迅的《隔膜》一文,他是有了相应的经历之后,回过味来才懂得其中的含意,可惜为时已晚。那时他已是中年之后。
  此外,儒道两家,对于读物的要求也大有不同。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所以汉儒是非圣贤之书不读,不同观点者即不屑顾之,这样局限性必然很大,脑子难免僵化;而道家则只要有“真意”之书都愿读,还能在提取出“真意”之后,把语言的外壳扬弃掉,当然把不实的东西也扬弃掉,即所谓“得意忘言”。
  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在《思想·山水·人物》一书的《题记》中谈他翻译的取材之道,说:“我的译述和绍介,原不过想一部分读者知道或古或今有这样的事或这样的人,思想,言论;并非要大家拿来作言动的南针。世上还没有尽如人意的文章,所以我只要自己觉得其中有些有用,或有些有益,于不得已如前文所说时,便会开手来移译,但一经移译,则全篇中虽间有大背我意之处,也不加删节了。因为我的意思,是以为改变本相,不但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读者的。”
  (吴中杰:作家,复旦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饮食进化史,其实本身也就是一部杂糅的历史。中华饮食文化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到宋朝已达到了一个高峰。比起其他事物,没有什么比饮食更能勾画出时代的图像了。当宫廷、官场和民间饮食一一展现出来后,不知不觉间,人们就会品出宋朝的富庶、精致、大度、奢华。  在《宋:吃货的黄金时代》中,刘海永对宋朝各个阶层的宴会、日常饮食等情况进行了一一书写,把宋朝饮食文化的发展背景、品种丰富状况、百姓民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功能在不断拓展。数字形态不会也不该成为未来社会唯一的知识获得方式,图书馆蓬勃的生命力仍将持续。  01日本高梁市图书馆,全年无休方便人们阅读  在日本本州西南角的冈山县内,有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高梁市。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该市近年来人口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老龄化问题持续加剧。当前,高梁市人口数量不足3万,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超过40%,人口结构问题成为困扰当地经济社
期刊
01读书兴趣是基础  藏书的经验必须建立在读书的兴趣之上,通过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而认识作者,感知作者的人格魅力及作品的伟大,多看、多比较版本,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好书。一般藏书可分两个大类: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个人认为非虚构类的图书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些书热闹一阵就恢复平静,有些书却藏在深闺人未识,但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要想保值增值就必须在无人问津时下手。要懂得各种版本知识,更要把写书的人琢磨
期刊
2020年“最古怪书名奖”的获奖作品是《路边撒尿的狗:印尼东部社会中的动物隐喻》,入围的还有《中世纪的屁股》《重金属音乐中的经典文物》。1993年的获奖作品叫《美国bottom考古学》,“bot? tom”也有臀部的意思。  给书取名可以是一种艺术。美国著名记者盖伊·特立斯除了著有《王国与权力》,还有一本写纽约各种人物的,英文原名叫《名人和无名之辈》,好像中文翻译得更漂亮:《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译
期刊
喜爱阅读的人,手边常常会有几本随时翻阅、用来消闲的读物,这些书可以被称为“枕边书”。  “枕边书”一词可追溯到唐代,韦应物在诗中说:“花里棋盘憎鸟污,枕边书卷讶风开。”同时代的李九龄也曾言“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微风、流水、书卷、花鸟营造出闲适清逸的氛围,而枕边读书就生发于此。  枕边书可以带来知识,释放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功利性阅读的偏颇。但它不仅仅局限于放置在床前柜头的书本,从
期刊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集合了作家和衣着这两个我喜欢的主题,仿佛就是冈田亨的柠檬糖,抑或是皮特猫的滑板鞋,是我的快乐来源及不断向前迈进的坚实基础。  本书收录了49位作家的着装风格,封面上是美国女作家琼·狄迪恩。在我看来,狄迪恩是最具时尚气质的作家之一,完全就是文学界的超模凯特·莫斯。在朱利安·瓦塞尔拍摄的这张照片中,狄迪恩纤细苗条,站在她的白色跑车前,身穿一条浅色的收腰曳地长裙,手中夹着香烟。她双
期刊
苏轼虽然以词出名,但不代表他就不会写诗。只不过苏轼毕生致力于改变“诗尊词卑”的文学格局,所以大部分心思放在了创作词上。  至于苏轼的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几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浓抹总相宜”,都是苏轼留下的千古名句,我们耳熟能详。  这两首诗写得已经够令人赞叹了,但要论神奇的话,可能还是比不上苏轼的另一首诗《题金山寺》,这
期刊
0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0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0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期刊
01最短的现代诗  “网”  ——北岛《生活》  这是目前最短的现代诗,全诗仅一字,却说尽芸芸众生。生活好似一张网,一旦“入网”,便再難无拘无束了。儿时或许觉察不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02最短的古诗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  仅用8个字,4个词就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03最短的古代寓言  “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
期刊
俗谚云:“无花不成景,有花才世界。”中国自古是一个花卉王国,中华民族对花卉有着特殊的情感,华夏文明与花卉天然结缘。“花”通“华”,意为美丽,集色香姿韵于一身。中华文化赋予花儿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蕴和鲜明的人格特征。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名士和贤达君子多以养花、赏花、咏花、赠花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走进百花深处,品读花儿的精魂,让人不免顿生感怀:人生应该像花儿一样绽放。成就花样人生,不妨师从“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