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前期阶段的一种特殊形态。为此,要根据高职学校体育文化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关系,从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实施个性化培养,建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等三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高职学校 终身体育 体育意识
党的十六大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切实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学校体育如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经常地进行体育锻炼,最根本地是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高职体育作为高职学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终身体育意识的相互关系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体育专业人员和非体育人员的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学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所谓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以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为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和生活环境。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是学校师生的创造结果,也是师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创造过程。
2.终身体育和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自觉地从事科学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体育意识的支配下才能实现。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认识的总和,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意志三个方面。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动力来自对体育的深刻理解,体育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又须依赖于学生对体育的情感和意志。三者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体育意识。
3.学校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相互关系。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理想信念等。因此,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既有趣味性、竞争性,又有知识性的体育文化活动,无疑将丰富学校体育的活动内容,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对体育活动的竞争和参与意识。反之,学生有了这种参与和竞争意识,将推动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建设,繁荣校园体育文化。
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1.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
(1)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素质、品行作风是构成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接受、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过去我们沿用中小学体育课的所谓打基础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课程内容,使得高职体育课雷同于中学体育课而缺少新鲜感,扼制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出台的新课程纲要,其显著特点就是增加选学内容。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个性教育,也就是创新性的教育,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4)改变教学评价体系,淡化竞技,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因此,我们要淡化竞技,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当然,淡化竞技不等于不要技术,技术和健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定考核标准时,要不同程度地淡化竞技而突出健身,尽量避免由于男女性别之差、身材高矮之差、体质强弱之差而决定考核成绩优劣的倾向。
(5)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适当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让学生设计带准备活动、组织游戏比赛等,在宽松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2.实施个性化培养,建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实施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即特别喜爱而又擅长的体育项目,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个体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体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发展。学校正是学生施展才能、爱好、特长的最好场所。
全民健身计划要求每人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要求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仅仅局限于一周两学时的体育课,虽然国家教育部早有明文规定,除体育课外,学生每周至少保证两次课外锻炼,然而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呢?在这种情况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应运而生。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即固定活动项目、固定活动场所、固定辅导教师、固定练习时间,学生持证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项目。这种“四固定、一自由”的形式下,在充分发挥教师技术专长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爱好的需要,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轻松地学会一至两项终身锻炼的技能。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也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是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另外,专项课外体育活动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这种平等自主的教育过程中,学会了终身锻炼的技能,增强了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内化为个性,最终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比如:利用广播、黑板报、海报等宣传媒介,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动员全院师生都来关心体育活动;组织各种项目的课外训练与运动竞赛,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全院比赛,也可以进行系与系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以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以“体育为健康”、“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节和体育文化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健康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体系。采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它不仅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参与体育实践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体育意识的具体体现,开展广泛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将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形成终身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校 终身体育 体育意识
党的十六大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切实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学校体育如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经常地进行体育锻炼,最根本地是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高职体育作为高职学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终身体育意识的相互关系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体育专业人员和非体育人员的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学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所谓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以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共享全民健身为目的,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和生活环境。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是学校师生的创造结果,也是师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创造过程。
2.终身体育和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自觉地从事科学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体育意识的支配下才能实现。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认识的总和,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意志三个方面。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动力来自对体育的深刻理解,体育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又须依赖于学生对体育的情感和意志。三者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体育意识。
3.学校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相互关系。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理想信念等。因此,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既有趣味性、竞争性,又有知识性的体育文化活动,无疑将丰富学校体育的活动内容,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对体育活动的竞争和参与意识。反之,学生有了这种参与和竞争意识,将推动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建设,繁荣校园体育文化。
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1.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
(1)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素质、品行作风是构成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接受、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过去我们沿用中小学体育课的所谓打基础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课程内容,使得高职体育课雷同于中学体育课而缺少新鲜感,扼制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出台的新课程纲要,其显著特点就是增加选学内容。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个性教育,也就是创新性的教育,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4)改变教学评价体系,淡化竞技,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因此,我们要淡化竞技,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当然,淡化竞技不等于不要技术,技术和健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定考核标准时,要不同程度地淡化竞技而突出健身,尽量避免由于男女性别之差、身材高矮之差、体质强弱之差而决定考核成绩优劣的倾向。
(5)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适当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让学生设计带准备活动、组织游戏比赛等,在宽松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2.实施个性化培养,建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实施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即特别喜爱而又擅长的体育项目,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个体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体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发展。学校正是学生施展才能、爱好、特长的最好场所。
全民健身计划要求每人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要求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仅仅局限于一周两学时的体育课,虽然国家教育部早有明文规定,除体育课外,学生每周至少保证两次课外锻炼,然而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呢?在这种情况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应运而生。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即固定活动项目、固定活动场所、固定辅导教师、固定练习时间,学生持证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项目。这种“四固定、一自由”的形式下,在充分发挥教师技术专长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爱好的需要,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轻松地学会一至两项终身锻炼的技能。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也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是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另外,专项课外体育活动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这种平等自主的教育过程中,学会了终身锻炼的技能,增强了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内化为个性,最终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比如:利用广播、黑板报、海报等宣传媒介,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动员全院师生都来关心体育活动;组织各种项目的课外训练与运动竞赛,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全院比赛,也可以进行系与系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以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以“体育为健康”、“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节和体育文化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健康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体系。采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它不仅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参与体育实践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体育意识的具体体现,开展广泛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将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形成终身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