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规律 滴水不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3-01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科考试的重要项目,在高考试卷中它独立为一个单独的板块。因为古诗词本身体裁的多样、题材的丰富、主题的广泛以及灵活多变的创作技巧,这些都增加了广大考生的备考难度,所以在最后几十天的冲刺过程中掌握一些有效的备考策略很有必要。
  这里所说的备考策略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知道怎么考你,做到“把握规律”,也就是要明确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二是明白如何下手,以至“滴水不漏”,也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下面针对新课标实验区的古代诗歌鉴赏谈点认识。
  【命题特点】
  新课标实验区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近年新课标实验区高考题在此要求上其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命题思想、意图上看,能够根据考生的认知水平,从考生的实际出发,把考生摆在了学生而不是学者的位置来看,定位更准确;更加切合实际地对“鉴赏”一词重新进行定位,合理而准确地解读了“鉴赏”一词的真正内涵,把“鉴赏”定性为鉴定、确认和欣赏、阐发。
  2.从命题方向上看,更加理智、明确,意向更加清晰、明朗,突破了以往的做法,已由自由发散性的猜测鉴赏向收拢聚心性的规定鉴赏转变,变空旷模糊性考查为论证指定性考查。
  3.从选材上看,范围继续扩大。2011年17套试卷中,共出现古代诗歌18首,其中唐诗4首,宋诗8首,宋词2首,魏晋诗1首,明诗1首,清诗1首,清词1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宋领风骚,这与选修模块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吻合。但从高考考查范围来看,高考诗歌鉴赏由唐诗宋词元曲占主导地位,到近两年唐宋诗并驾齐驱,再到今年宋诗比重超过唐诗,并出现明诗、清诗、清词,选材范围继续扩大,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中学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
  4.从考查题型侧重点来看,以阐发思想感情、确认表现手法、欣赏表达技巧为主,兼以鉴定意象与修辞、阐发用词及标题的作用;侧重感性命题而不是理性命题,侧重定向鉴赏而不是探究鉴赏。
  5.从题目设置上来看,更加科学化,避开了以往开口过大、难于下手的设计,而采用了大处着眼小处切入的方式,恰当得体;同时在设置上,不再拐弯抹角、兜圈子、玩深沉,而采用了具体鲜明、直截了当的方法;在答案的规定上,不拘泥于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上的说法,而是根据考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组织比较合理客观的答案。
  综合近两年新课标实验区的高考试题,命题的这些变化,打消了考生惧怕恐慌、无所适从、不知所云、高不可攀的顾虑,让考生能够以亲近的心理去接触、了解、把握古代诗歌,给考生以极大的亲和力和自信心。可见,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将会在选材的普遍性、考查的综合性、命题的多样性、设题的定向性、答案的浅易性方面有更多的体现。
  【备考策略】
  古代诗歌虽然含蓄邃远不易揣摩,但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实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定性,因而备考时要有以下准备:
  1.要明确古代诗歌在表达上有描写、叙事和抒情三种主要的方式,而且一般是先描写、叙事,然后再抒情,或者将抒发的情感蕴含在描写和叙事中。
  2.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透过特定意象的一般意义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揭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要明确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联想想象)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等)。
  4.要关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反语等修辞,关注渲染、衬托、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在诗歌写作中的运用。
  5.要了解各类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清楚诗歌表达上的跳跃性以及联想和想象的特性,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6.要熟悉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使鉴赏符合其表述特点,准确到位,切中要点,做到言简意赅。
  【几点提醒】
  鉴赏古代诗歌,就是要明确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领会并探究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欣赏并品味其运用的语言艺术。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并根据题目的要求准确、合理地写出规范的答案。提醒备考同学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诗歌主旨的具体路径。
  1.关注诗题、注解,揣摩背景、意象。
  2.抓住關键词句,准确定位诗眼。
  3.整体把握意境,注重诗词尾句。
  4.透过现象抓本质,注意隐含信息。
  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学会用术语鉴赏古代诗歌。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段。它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篇章结构等。
  三、了解题目类型,规范答题的模式。
  诗歌欣赏常见的通式的套路是: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针对具体类型,可分类给练习。
  在最后的几十天里,建议用提供常用术语供选择的方法,聚焦学生的思维。
  四、注意比较型的诗歌鉴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常见的比较点有:
  1.比较表达技巧。
  2.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4.比较意境的营造。
  5.比较情感基调。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改革的关键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改革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在掌控学情的基础上及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调控发言、讲述、展示的内容,在学生确实需要的时候,及时送上自己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关键词】平等课堂 和谐合作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69-0
期刊
【摘要】“以人为本”虽是新课程核心理念,但受“知识就是力量”的影响,我们仍习惯性地以“知识目标导向”进行课堂教学,高考命题也难改“知识立意”,“高负低效”的基础教育弊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现实写照。只有将“过程与方法”调整为三维目标之首,并加快高考由“知识立意命题”向“能力立意命题”的转变,才能引导教师以“能力目标导向”进行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人的基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4-02  河南省自2008年8月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作为第一批尝试新课程教学的高一教师来说,大家在新奇与兴奋的同时也明白即将面临诸多挑战,当年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新课程强调学校要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领导也多次召开教师会议进行提议与研究,但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新鲜而又棘手的课题
期刊
【摘要】21世纪,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时代的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具有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学生本身就是活动变化着的,有不可预知性,因此生活中的课堂是没有彩排的,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独具慧眼的教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捕捉,发挥临场机智应变的能力,打造思品“绿色课堂”,共同来邂逅“未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绿色课堂 动态生成 瞬间契机 引导适时  【中图分类
期刊
【关键词】真实 简约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8-02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品德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具有实效性的品德课堂。现行品德教材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不少教师拿到教材后忙于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材料堆砌,方法花哨,学生雾里看花,导致教学结构模糊,内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沼涛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做好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措施的探讨,以及对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84-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03-01  学生的作文是一个经历“客观现实→心理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培养创造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造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学生练习写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有了
期刊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英语拼音文字的特点决定了培养学生音、形结合能力是初中英语突破单词拼写关的主要教学策略。培养音、形结合能力,可以为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运用正迁移,培养字母的音、形结合能力;利用单词,培养字母组合的音、形结合能力;坚持听写单词, 巩固音、形结合能力;长抓不懈,使音、形结合能力达到自动化。  【关键词】音形结合 正迁移 字母 字母组合 自动化
期刊
【摘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检测学生三年来的学力水平和高中段学校选拔生源的基本依据,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中考试卷的命题方向对指导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作者试图通过一道中考试题的评析,窥一斑而见全豹,洞察命题走向,更好的指导教学。  【关键词】舟山市 2012年学业考试 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2.4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71-01  星期一早晨,我提着有关实验器材自信的走进三(5)班教室,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探究质量守衡定律。我很早就备好课:首先让学生演示教材P90页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然后通过现象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参加反应的白磷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的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其次让学生演示铁钉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