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后约取——知识升维语境下的产品设计毕业课程教学

来源 :装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_cs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知识升维语境下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产品设计教育从被动到主动的教学目标升维、从三维到多维的教学方法升维、从单体到系统的实践升维要求.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下,提出产品设计教学应遵循博观约取的原则,在紧扣产品设计学科内核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指导未来产品设计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开展.
其他文献
作为蒙古、藏民族的族群表征符号,哈达使用广泛、用量庞大,但其生产却多在异地,清代主要仰给于山东临清.临清哈达的商品化连通中原与边疆的双向文化交流,关涉消费地、生产地及流通环节三重维度,与“因俗而治”的王朝民族政策、运河文化的实践张力以及晋商所代表的民间资本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将“何以临清”的问题意识置于清代政治经济的宏观视野之中,理清“显性因子”与“隐性动力”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哈达商品化的运作逻辑,从而从根本上回答山东临清何以成为“历史的选择”.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群以“四个服务”——服务“大西部文化传承创新、大都市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大农村城乡融合发展、大后方国防重器装备设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传承和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工业与产品设计系在设计学院“1+1+X”专业特色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贯彻这一教学改革思路,探索“从专业技能型到社会主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速了设计的变革.从设计活动的演进过程出发,提出设计产业网概念,分析了产业网构成主体、结构及特点,提出了“需求引导+平台汇聚+多元协同+设计产业网驱动”的群智创新模式,对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创新优势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
一、创新阶段rn根据格罗夫[1]的说法,创新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古老的阶段是猎人/采集者阶段.第二个阶段大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农业产生了.新的历史阶段通常是由新的工具或知识所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下,是耕种土地的工具和知识.第三阶段始于1770年左右的英国工业革命和第一家纺织厂的出现.根据格罗夫的说法,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以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不过,相对康德拉季耶夫[3]的区分法,佩雷斯[2]将工业革命视为为期大约50年的第五个技术革命时期的开端.
期刊
经教育部批准,2016年下半年,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首次注册范围为:全省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举办的公办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在编在岗教师;在地方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少年宫、电化教育馆等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并可评聘中小学教师系列职称的在编在岗人员。(中国江苏网2016年8
落芥森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附近村庄里的人们是因为它的独特风景才搬来它的周围,然而住了近十年了,大伙一直不敢太靠近它。  那里的白天充满着平静与祥和。远远地,透过婆娑的树影,你可以望见小溪流在穿行,阳光在地上打着斑斓的痕印,还有,鸟儿和虫子在发出清越的叫声。  可每隔一段时间的晚上,一切又变得那么不同。那时不断有狮子的吼声传来,一阵一阵地震颤着周围的大地。  这时,村里的人就只有关紧了窗户,藏进被子
当我们为伟大祖国的六十岁华诞欢呼时,我们必须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必须铭记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革命军人,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是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仪式中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九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朱德元帅(
深入挖掘和研究湖笔制售环境的人文内涵,对于探源制笔业日渐凋零,以及促进传统制笔业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晚清至民国的实物遗存和一手文献资料较为集中和丰富,所以将本文论题研究时期限定于此.在具体写作方面,将从善琏笔业制作、销售、展示、宣传和推广及其相关的笔市、笔舫、笔店等人文环境入手,借助清代文人笔记、民国档案以及实地田野调研,力图突破以往单一研究中的不足,从设计学和造物学双重视角揭示传统毛笔业历史发展中起落相伴的文化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