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陂村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属青原区文陂乡,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古村自然条件优越,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是一个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古村落。据考证,陂村的开基祖为南宋初年梁仕阶,从陕西长安带领族人迁徙至此。如今该村有3000余人口,均姓梁。现存有367幢明清建筑风格民居和20多座古宗祠、古书院建筑群。这里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以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及独特的红色文化,受到世人的瞩目。
  
  悠久建筑
  
  整个陂村布局错落有致, 900余米长的古街大致东西向,宽约3米,卵石铺就,为便于推车,正中纵向铺有青石条,两侧为下水明沟。街上点缀着108家店铺,南北店铺临街而建,北侧店铺后门临河,便于货船停靠。街道北侧,更有巷道通往江边码头。古村的繁荣与富水河有着很大关系。由于水运发达,建村后商业便很快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这条商铺林立的陂头街。清朝乾隆年间,富水河上帆船如梭,东南西北的货物、西洋的舶来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陂头街。清光绪年间,陂村处于鼎盛时期,并形成了以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
  陂村的祠堂最宏伟的建筑是梁氏宗祠——永慕堂。永幕堂作为总祠,是梁姓在陂开基不久即行构建的,元末毁于战火,明正德己卯年(1519年)重建,以后又多次扩建重修,给今人留下一座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砖木结构大宗祠,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中堂的墙壁两侧,写有“忠、信、笃、敬”四个大字,每字都有3米多高。祠堂有37根褐红色的石柱,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一副对联。令人惊异的是对联的上、下联开头都是相同的两个“嵌头字”——“永慕”。相传旧时过年,族长为验证子孙的才学优劣,令每家推举一人来这里写对联,内容多是做人、读书、美德、光宗耀祖、克勤克俭等,优胜者的对联便被选中,刻在石柱上,以励后世。
  万寿宫位于陂头街中段西侧,背村面河,占地240多平方米。据调查,万寿宫过去是有钱人花天酒地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街上灯火通明,常有戏班演出。前院两侧拱门上悬挂着“天不夜”和“月常明”两通字匾。在求志堂内的天花板上,更有两幅令人叫绝的大型图画:《百少图》和《百老图》。100名少年和100名老人,或站或行或坐或卧,或张口呐喊或拈须沉思,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些文化遗迹,无不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
  
  红色文化
  
  在1929~1934年,陂村曾为中央苏区根据地的中心,设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及红四军总部。1930年2月7日,毛泽东在陂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赣南特委、红五军和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又称“陂头会议”或“二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政治形势和今后任务的报告。会议规定了党组织和红军的主要任务,并决定红四军前委成为领导红四、红五、红六军和赣西南、闽西、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共同前委,统一指挥湘鄂赣闽粤的斗争。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共同前委书记。
  如今,这里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如二七会议旧址、红四军总部旧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赣西南苏维埃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六分校旧址、列宁小学旧址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曾山、黄公略、毛泽覃等红军领导人的旧居和办公旧址等,亦有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围剿”的前线总指挥、第18师师长张辉瓒被俘后的示众处。
  “名教乐地”是陂一个书斋,也是当年毛泽东旧居的配套建筑。据村民介绍:毛泽东经常在此看书,并常与旧居前一位魏姓老秀才在此切磋学问。书斋里有一副至今保留完好的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
  经统计,在陂村,遗留下来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标语,能辨认的尚有83条之多,诸如 “欢迎白军弟兄打土豪分田地”、 “纪念黄公略同志精神不死”等。据《吉安县志》记载:仅1931~1932年,陂村所属的富田区就先后有700余人参加了红军,这其中就有1955年被共和国授予中将军衔的梁兴初、梁必业及少将梁仁芥,他们都是陂村人。为国捐躯的烈士更多,仅陂一处,就达51名。
  
  文化民俗
  
  陂村有28口池塘,塘水相连。据说以前的儿童可以轻松地从一个池塘游到另一个池塘。如今还经常可以看到村里主妇们在池塘边上洗衣服的身影,半亩方塘映照着人们平静的生活,成为一幅江南古村的水墨画。
  在陂村内各处古建筑上,总能看到各种告诫子孙的对联、刻字,显出当地独有的文化氛围,例如:
  永慕堂联:宗风永丕振,景仰前哲千乘侯谟烈远贻,庆泽孔长绵万世;祖德慕无穷,裕垂后昆数百户和亲相乐,生齿虽繁总一家。
  求志堂联:轩昂轩张宏开甲第,公姓公族大启福门。
  墙高却能窥宗庙之美,地广尽堪容驷马之车。
  民居家训:不求金玉贵,但愿儿孙贤。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举。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不知从哪个年代起,陂就有了欢度上、下元宵节的习俗。上元宵自然是正月十五,下元宵则在二月初一。而且每逢十年在“下元宵”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舞龙”、“游彩擎”等民俗活动,以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土铳的轰鸣,出游的队伍伴着爆竹声从祠堂里鱼贯而出,先是绣有“江南古村陂”的村旗和匾额,接着是彩旗,随后是旱船、鱼蚌表演队,最后是百余人组成的龙灯队,其庞大的阵势和精彩的表演,激起人们的阵阵喝彩。然而,最热闹的莫过于“游彩擎”了。“游彩擎”原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民俗活动,即由7位小孩扮演成7位如唐僧、黛玉、济公等戏剧人物形象,坐在高高的彩擎架上,彩擎由十几位壮汉抬着游走,既有力量展示,又收观赏之效。入夜,“下元宵”的活动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串串缤纷的焰火和长长纸灯笼里红红的烛火星星点点地映亮整个夜空。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癸未岁春四月,老友胡君作群来访,以其家传墨宝《闲邪公家传》(以下简称《家传》)法帖见示。余素酷爱孟楷书,尤其是他的小楷。数年前偶得孟晚年所书《汉汲黯传》,反复临摹,获益非浅。今见此帖,久久把玩、欣赏,爱不释手。胡君言其欲将此失而复得、四代珍藏七十余载的镇家之宝公开出版,惠及世人,余甚赞许。胡君嘱余为之运筹,并写一前言,余欣然应允。斟酌再三,题为《赵孟与〈闲邪公家传〉初探》。  其所以名为“初探”者
期刊
一    “谢”是十分古老的姓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谢氏将相迭出,铸就了家族的辉煌,“旧时王谢堂前燕”,至今仍常为人们吟咏。两千多年来,谢氏后裔播迁各地,螽斯繁衍,瓜瓞绵绵,如今人口已达千万,在中华姓氏前百位中排行第24位。  谢姓起源,除少数民族改姓外(如《旧唐书·文苑上》:“谢偃,卫县人也,本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氏。”《新唐书》记载同此),汉族谢姓多源于西
期刊
集经典文化大成的编辑先师    2500多年前,正当西方的哲人受“上帝”的启示,绕着地中海周边的河流、平原和山谷,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用“神谕的文字”,在泥陶版、莎草纸或兽皮上刻画、撰写后来被称为《旧约》的某些先知故事的时候,东方的哲人接受“圣王”的教谕,周游黄河大平原,寻求三皇五帝积累起来的甲骨、金石、竹木等简版文献,精心编述治世兴邦的文化经典。  孔子自从问道于老子,得知夏、商、周三代的精神文
期刊
清编《全唐诗》,集中收录的郊庙歌辞差不多有7卷(第10卷~第16卷,第15卷有3组舞曲歌辞),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有些去掉“兮”就是六言),总共438篇,近500首,占到《全唐诗》的百分之一。其中第16卷是五代时的郊庙歌辞,因本文主要探讨唐王朝时期的宫廷祭祀,所以暂不同列考虑。  宫廷祭祀是国家大事,也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郊庙歌辞”,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社稷、宗庙等大典时所用的歌
期刊
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一书中记载了一则“葛藤坑”故事: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大军进发到闽西,百姓纷纷逃难。黄巢见到一位逃难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里却牵着一个小孩子,心中不解,询问才知,大孩子乃是其侄,父母双亡,因此准备在万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孩子,尽力为兄嫂保存血脉。黄巢大为感动,便告诉她在家门上插上葛藤,起义大军便不会骚扰。妇女回去告诉了全村的人,整个村子在战乱中得以保全,此村以后便名之为“
期刊
河南南阳彭氏分为邓州与镇平两支。按照彭氏族谱的记载,彭氏族人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邓县(今邓州市)的。清康熙年间,该族成员彭师抟曾入朝为官,并被延聘为皇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业师。后来家族败落,该族后人彭链携其四个儿子到邻县镇平七里庄重新落户,从而形成了镇平彭氏的四个支系(俗称“四门”)。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动中,邓县彭氏渐渐不为人知,而镇平彭氏则因为彭禹廷和彭雪枫的政治作为而
期刊
《寻根》杂志2003年第二期以《中原地区的台湾村》为标题,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河南邓州市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邹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邓州屯垦定居。据陈氏家谱记载,在依那思罗去世百余年后的清朝同治年间,曾有台湾族人前来“觅亲祭祖”。邓州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2002年12月,陈氏家族第13代孙、该村小学校长陈堂三从家中一个古旧木箱子里发现了珍藏多年
期刊
科举,即“分科举仕”的简称,它创设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大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设立以后,春季开考的称为“春闱”,秋季开考的称为“秋闱”。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抵说来,分为三级: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广西富川瑶族自
期刊
新世纪之初,湘鄂渝黔接壤的湘西龙山县里耶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轰动中国乃至世界。酉水河畔里耶发掘出一座战国古城,出土36000枚秦简及许多重要文物。国务院将里耶古城遗址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发现是继发现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含巨大的学术价值。  里耶,土家语音译地名,里,土地;耶,拖,拉,开垦耕耘,即开辟土地之意。武陵山区的里耶,处于酉水中游的一片小盆地,是土家族聚居区中心。土家
期刊
科举制度确立于古代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治由中央集权走向君主集权的隋唐时代。在君主集权政治之下,君主能否有效地控制官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科举制度的出现,除了提高官员的职业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专制君主控制官员的选拔并由此控制国家权力的要求。  科举考试养成了读书做官的风气。中国社会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这种读书做官的思想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被高度强化。科举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