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自1978年以来对外贸易政策和历史上重商主义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探讨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重商主义;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and the mercantilism
Qu Yanq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in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the history the mercantilism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China since 1978, inquired about two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ich China future in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will be supposed to pay attention.
【Key words】Mercantilism; The foreign trade depends on for existence; Foreign trade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0X(2008)01-0016-02
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一片在中国引发巨大的反响,该片通过对历史上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等大国较为真实、独特视角的阐述,给人振聋发聩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大国崛起》中着重强调了中央集权、政府权能乃至国家能力在崛起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生产力的作用,但对于民主政治、对外贸易等方面问题没有作为核心线索阐述,本文选取了对外贸易作为我们当下要探讨的关键。
1 重商主义
理查德•高夫在《西方文明溯源》中指出:“专制主义国家的力量,由于国家对经济生产的直接控制和促进而增强。当时的欧洲专制主义国家自建立之日起,就对经济进行了直接干预,这种干预在17和18世纪达到高峰,所以专制主义时代就是重商主义时代。重商主义就是由国家直接对经济进行调节,其目的首先是扩大生产——农业的、矿业的、工商业的,而且生产必须大于消费……出口必须大于进口,这样国家就可以聚积起越来越多的金银通货,这就是重商主义的最终目的。……具体做法是:国家对新的行业提供补助以及其他支持,国家对一些行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控制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国家给予少数大公司在某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国家设立高关税以保护一些国内企业免遭外国进口产品的竞争。”
现代资本主义依靠经济起家,在历史发展中一直推崇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本质就是外向主义,或者叫外贸立国主义。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史,也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理论考察。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期,甚至就有“谁掌握了世界贸易,谁就掌握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掌握了世界本身”的说法。重商主义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财富的源泉来自流通领域,主要是通过低买高卖,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然后就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应该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保证财富的流入,它也是现代宏观调控理论的雏形。
2 大国对外贸易简史
14、15世纪西欧各国原始的资本积累时期,迫切要求向海外扩张寻求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98年达•迦马首次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519年到1522年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率先开辟新航道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外殖民活动,成为世界首批经济强国。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商品流通成为热门行业。荷兰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船队,并凭借良好的信誉打败其他的对手,成为“世界船运夫”和“海上马车夫”,并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商业霸主。
英国的崛起表示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对外贸易迅猛发展,1801年到1850年英国的外贸额从2490万英镑增加到17540万英镑,增长超过6倍。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也正是在这段时间,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紧随英国之后,一批欧美国家先后开始工业革命,其中德国和美国工业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最为突出,到19世纪60~80年代,它们紧随英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德国不仅完成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传统工业的的重大技术革新,而且迅速建立起电气、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对外贸易方面,德国1913年其出口额比1872年增长了4倍。而美国通过发展教育,鼓励创新,及时地抓住两次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简而言之,从历史上看,几乎所有劳动力过剩的经济都采取过这种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否则就没有可能完成从劳动过剩的发展经济向资本过剩的发达经济的转型。
3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中国汉代,“丝绸之路”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辉煌历史,在此后的千年里发挥其经济交流的作用。明朝初期,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例如郑和七下南洋等扩大了中国与南亚的经济交流。然而从明朝中期以后乃至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束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也由此错失第一次科技革命。1840年以后,中国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成为西方的商品倾销目标国,中国经济被严重摧残。此后动荡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也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敌视新社会主义中国,并实行经济封锁,而社会主义国家间对外贸易难有所发展,也因此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经济上开始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并在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几个突出特点:①对外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1978~2006年期间中国外贸年平均增长率 17.4%,远远超过9%的平均GDP经济增长的速度;②外贸依存度(即外贸总额占GDP比重)不断上升,1970年中国贸易依存度为13%,2006年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是66%,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明显;③中国外贸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明显提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1995年中国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国,而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三,出口额9690亿美元、进口额7920亿美元;④连续性的贸易顺差,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占GDP6.6%。大量的贸易顺差成为拉动GDP的一个重要的力量,也成为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2007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3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4 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劣势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家政策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全面实施。对内改革促进,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相联系,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包括政府补贴、削减关税、金融支持和出口退税等。地方政府还设立经济开发区,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入住,形成产业区和产业链。再次,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和市场经济秩序与法制建设领域取得明显进步,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总的说起来,无论是国家宏观还是企业微观,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在某种程度上实行了重商主义的政策。
当然在看到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首先,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06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66%,换句话说:中国的商品有33%的需求依靠的是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经济有33%是掌握在他人的手中。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投资和出口是外贸开放政策的一体两面。无节制的投资、扩大再生产,必将使得中国面临生产过剩,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过剩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从而形成外贸依存度、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
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与外部世界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商品出口也开始遭遇难题,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1995年约六分之一针对中国,世界第一;2006年,全球反倾销案的立案数量为187起,以中国为目标的案件飙升至37%,再创历史新高。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制造”的规模不断扩大,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及带有这种色彩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实际上,现代世界的竞争,就是经济上的战争。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向外看的国家。“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越来越高,某些国家对于中国制造品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和中国对于资源的抢夺,感到非常恐惧。中国已经部分甚至全部夺取了过去属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这种外向型经济如果良性循环下去,将可以象滚雪球一样,使得中国的经济规模越滚越大。并且如果中国继续采取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话,中国目前一些看起来不可解决的问题:人口众多、资源稀缺这些问题,当把整个世界作为中国的市场和资源的话,中国制造的商品向全世界输出,获取外汇积累,购买资源,加上外部资本和新技术的流入,那么难题就都将得到解决,中国将不可遏制的崛起。那么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大国。某些国家所害怕的“中国威胁论”,实际就是指这一点,而所有中国人所要努力实现的,也是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务院.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6)[R].北京:2006(12)
[2] 张幼文、徐明棋.经济强国[M].P9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1)
[3] 贺毅.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讨,2004.11
【关键词】重商主义;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and the mercantilism
Qu Yanq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in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the history the mercantilism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China since 1978, inquired about two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ich China future in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will be supposed to pay attention.
【Key words】Mercantilism; The foreign trade depends on for existence; Foreign trade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0X(2008)01-0016-02
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一片在中国引发巨大的反响,该片通过对历史上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等大国较为真实、独特视角的阐述,给人振聋发聩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大国崛起》中着重强调了中央集权、政府权能乃至国家能力在崛起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生产力的作用,但对于民主政治、对外贸易等方面问题没有作为核心线索阐述,本文选取了对外贸易作为我们当下要探讨的关键。
1 重商主义
理查德•高夫在《西方文明溯源》中指出:“专制主义国家的力量,由于国家对经济生产的直接控制和促进而增强。当时的欧洲专制主义国家自建立之日起,就对经济进行了直接干预,这种干预在17和18世纪达到高峰,所以专制主义时代就是重商主义时代。重商主义就是由国家直接对经济进行调节,其目的首先是扩大生产——农业的、矿业的、工商业的,而且生产必须大于消费……出口必须大于进口,这样国家就可以聚积起越来越多的金银通货,这就是重商主义的最终目的。……具体做法是:国家对新的行业提供补助以及其他支持,国家对一些行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控制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国家给予少数大公司在某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国家设立高关税以保护一些国内企业免遭外国进口产品的竞争。”
现代资本主义依靠经济起家,在历史发展中一直推崇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本质就是外向主义,或者叫外贸立国主义。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史,也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理论考察。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期,甚至就有“谁掌握了世界贸易,谁就掌握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掌握了世界本身”的说法。重商主义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财富的源泉来自流通领域,主要是通过低买高卖,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然后就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应该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保证财富的流入,它也是现代宏观调控理论的雏形。
2 大国对外贸易简史
14、15世纪西欧各国原始的资本积累时期,迫切要求向海外扩张寻求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98年达•迦马首次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519年到1522年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率先开辟新航道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外殖民活动,成为世界首批经济强国。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商品流通成为热门行业。荷兰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船队,并凭借良好的信誉打败其他的对手,成为“世界船运夫”和“海上马车夫”,并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商业霸主。
英国的崛起表示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对外贸易迅猛发展,1801年到1850年英国的外贸额从2490万英镑增加到17540万英镑,增长超过6倍。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也正是在这段时间,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紧随英国之后,一批欧美国家先后开始工业革命,其中德国和美国工业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最为突出,到19世纪60~80年代,它们紧随英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德国不仅完成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传统工业的的重大技术革新,而且迅速建立起电气、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对外贸易方面,德国1913年其出口额比1872年增长了4倍。而美国通过发展教育,鼓励创新,及时地抓住两次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简而言之,从历史上看,几乎所有劳动力过剩的经济都采取过这种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否则就没有可能完成从劳动过剩的发展经济向资本过剩的发达经济的转型。
3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中国汉代,“丝绸之路”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辉煌历史,在此后的千年里发挥其经济交流的作用。明朝初期,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例如郑和七下南洋等扩大了中国与南亚的经济交流。然而从明朝中期以后乃至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束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也由此错失第一次科技革命。1840年以后,中国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成为西方的商品倾销目标国,中国经济被严重摧残。此后动荡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也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敌视新社会主义中国,并实行经济封锁,而社会主义国家间对外贸易难有所发展,也因此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经济上开始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并在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几个突出特点:①对外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1978~2006年期间中国外贸年平均增长率 17.4%,远远超过9%的平均GDP经济增长的速度;②外贸依存度(即外贸总额占GDP比重)不断上升,1970年中国贸易依存度为13%,2006年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是66%,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明显;③中国外贸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明显提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1995年中国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国,而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三,出口额9690亿美元、进口额7920亿美元;④连续性的贸易顺差,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占GDP6.6%。大量的贸易顺差成为拉动GDP的一个重要的力量,也成为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2007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3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4 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劣势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家政策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全面实施。对内改革促进,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相联系,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包括政府补贴、削减关税、金融支持和出口退税等。地方政府还设立经济开发区,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入住,形成产业区和产业链。再次,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和市场经济秩序与法制建设领域取得明显进步,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总的说起来,无论是国家宏观还是企业微观,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在某种程度上实行了重商主义的政策。
当然在看到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首先,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06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66%,换句话说:中国的商品有33%的需求依靠的是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经济有33%是掌握在他人的手中。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投资和出口是外贸开放政策的一体两面。无节制的投资、扩大再生产,必将使得中国面临生产过剩,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过剩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从而形成外贸依存度、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
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与外部世界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商品出口也开始遭遇难题,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1995年约六分之一针对中国,世界第一;2006年,全球反倾销案的立案数量为187起,以中国为目标的案件飙升至37%,再创历史新高。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制造”的规模不断扩大,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及带有这种色彩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实际上,现代世界的竞争,就是经济上的战争。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向外看的国家。“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越来越高,某些国家对于中国制造品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和中国对于资源的抢夺,感到非常恐惧。中国已经部分甚至全部夺取了过去属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这种外向型经济如果良性循环下去,将可以象滚雪球一样,使得中国的经济规模越滚越大。并且如果中国继续采取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话,中国目前一些看起来不可解决的问题:人口众多、资源稀缺这些问题,当把整个世界作为中国的市场和资源的话,中国制造的商品向全世界输出,获取外汇积累,购买资源,加上外部资本和新技术的流入,那么难题就都将得到解决,中国将不可遏制的崛起。那么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大国。某些国家所害怕的“中国威胁论”,实际就是指这一点,而所有中国人所要努力实现的,也是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务院.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6)[R].北京:2006(12)
[2] 张幼文、徐明棋.经济强国[M].P9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1)
[3] 贺毅.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讨,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