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读书日”设立的宗旨是,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设书香校园、书香中国的时候,我们重温古人的劝学诗文,从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教益。
初中语文课文里就有许多古人劝学的名言警句。下面一起来学习。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许多劝学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学习的要求,不仅要学习,而且要不断复习巩固,在温习中去探究发现。同时,他还要求大家以学习为乐,从学习中感受快乐。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了对儿子学习的要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对儿子讲述了立志与学习、学习与成才的关系,勉励儿子勤学励志,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中详细记述了孙权劝吕蒙读书的经过。他是从政治家需要“以史为鉴”的角度引导吕蒙读书的:“不可不学”,态度坚决;“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目的明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事实上吕蒙经过孙权勸学之后大有长进,给我们留下了“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的成语。政治家中除了有孙权劝学,还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对赵普进行劝学,据《宋史·赵普传》记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在宋太祖劝导后,做到“手不释卷”,回家后就闭门谢客,专心读书,用功程度可见一斑。赵普读书后,对政务“处决如流”。在他死后,家人整理书箱发现,他一直读的是《论语》二十篇,给后人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
当然,古人劝学,也有下劝导上的。如《说苑· 建本》记载: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是晋国乐师。师旷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从文中可以看出,晋平公在70岁时想学习,但担心已经晚了。因此,师旷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师旷用的是一个比喻,晋平公却没有听出言外之意,所以很不高兴。师旷接着解释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在早晨温和的太阳下学习;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在正午的烈日下学习;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借着蜡烛的光亮来学习。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听到解释后称赞他“说得好”。师旷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永远不过时。无论是孙权、赵匡胤还是师旷,他们或现身说法,或比喻说理,在劝说中阐述读书的道理,让听者折服,更让后人受益。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在文中回忆自己当年勤奋苦读的经历,认为虽有抄书之苦、求师之难、行路之艰、衣食之简,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追求的是精神的享受,而这种享受来自于读书学习。同时他把自己与“学于太学”的诸生进行对比,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勉乡人以学”。所以,这也是一篇劝学的佳作,告诫读书人,读书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需要有勤奋与专心的态度,这样才能从读书中获得快乐,才能学有所成。
古人劝学的诗文很多,劝学的方法各异,阅读后让我们受益匪浅。
佳句积累
1.______,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
2.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3. 三更灯火五更鸡,______。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唐·颜真卿《劝学》)
4.______,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5. 富家不用买良田,______。安居不用架高堂,______。(宋·赵恒《劝学诗》)
妙语锦囊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3.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偶成》)
4.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5.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6.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7.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清·张潮《幽梦影》)
8.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参考答案: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 士别三日 3. 正是男儿读书时 白首方悔读书迟
4. 读书不觉已春深 5.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初中语文课文里就有许多古人劝学的名言警句。下面一起来学习。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许多劝学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学习的要求,不仅要学习,而且要不断复习巩固,在温习中去探究发现。同时,他还要求大家以学习为乐,从学习中感受快乐。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了对儿子学习的要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对儿子讲述了立志与学习、学习与成才的关系,勉励儿子勤学励志,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中详细记述了孙权劝吕蒙读书的经过。他是从政治家需要“以史为鉴”的角度引导吕蒙读书的:“不可不学”,态度坚决;“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目的明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事实上吕蒙经过孙权勸学之后大有长进,给我们留下了“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的成语。政治家中除了有孙权劝学,还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对赵普进行劝学,据《宋史·赵普传》记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在宋太祖劝导后,做到“手不释卷”,回家后就闭门谢客,专心读书,用功程度可见一斑。赵普读书后,对政务“处决如流”。在他死后,家人整理书箱发现,他一直读的是《论语》二十篇,给后人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
当然,古人劝学,也有下劝导上的。如《说苑· 建本》记载: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是晋国乐师。师旷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从文中可以看出,晋平公在70岁时想学习,但担心已经晚了。因此,师旷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师旷用的是一个比喻,晋平公却没有听出言外之意,所以很不高兴。师旷接着解释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在早晨温和的太阳下学习;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在正午的烈日下学习;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借着蜡烛的光亮来学习。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听到解释后称赞他“说得好”。师旷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永远不过时。无论是孙权、赵匡胤还是师旷,他们或现身说法,或比喻说理,在劝说中阐述读书的道理,让听者折服,更让后人受益。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在文中回忆自己当年勤奋苦读的经历,认为虽有抄书之苦、求师之难、行路之艰、衣食之简,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追求的是精神的享受,而这种享受来自于读书学习。同时他把自己与“学于太学”的诸生进行对比,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勉乡人以学”。所以,这也是一篇劝学的佳作,告诫读书人,读书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需要有勤奋与专心的态度,这样才能从读书中获得快乐,才能学有所成。
古人劝学的诗文很多,劝学的方法各异,阅读后让我们受益匪浅。
佳句积累
1.______,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
2.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3. 三更灯火五更鸡,______。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唐·颜真卿《劝学》)
4.______,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5. 富家不用买良田,______。安居不用架高堂,______。(宋·赵恒《劝学诗》)
妙语锦囊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3.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偶成》)
4.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5.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6.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7.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清·张潮《幽梦影》)
8.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参考答案: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 士别三日 3. 正是男儿读书时 白首方悔读书迟
4. 读书不觉已春深 5.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