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视就像一把枪,用正了,就是打击犯罪,用邪了,就是侵犯民权。问题是,当这把枪指向你的时候,你是否有权利知道。
爱德华·斯诺登导演的、在6月初开始发酵的“棱镜泄密门”被称为现实版的美国大片。英俊帅气的特工、美艳的钢管舞女友、尖端的国家机密、纠结中的背叛与逃亡、特工系统的官僚和谎言、世界各国的吃惊与震怒、郁闷尴尬的总统、个人隐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各种元素齐备。
“大多数网民都同情斯诺登,人们觉得,他是个敢于揭露阴谋的正直之人。许多人称赞他是‘英雄’,因为为了揭露真相,他不惜放弃20万美元的高薪,远离美貌的女友。甚至他曾经的模特生涯和英俊的外表都成了网民的议论话题。相对的,几乎无人在乎,斯诺登此举是对美国法律和政府的背弃。”6月19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他的一篇博文中写道。
“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进入国家安全部门,都要保守相应的国家机密。但是斯诺登显然是违背了这一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表示。目前,斯诺登的泄密让美国在全世界颜面丧尽,如何善后和灭火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宅男的命运大转折
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美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一名雇员,过去4年内一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
1983年6月21日,斯诺登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伊丽莎白市,后随家人搬到马里兰州。他成长的地方在华盛顿以北40公里,这里是美国最大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总部所在地。在当地,很多公司、机构的业务也都与国家安全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时代的斯诺登算不上一个好学生,在同伴的记忆里,他是个沉默寡言、身体瘦小的男孩,常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金发,并且还是一个电脑游戏狂。1998-1999学年下学期,没有读完高中的斯诺登选择了退学。在接下来的12年里,他在几所社区学院、大学和计算机职业学院断断续续读过书。
2006年,斯诺登的人生发生了命运性的转折,这一年他获得了微软认证解决方案专家证书,并以此为敲门砖敲开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大门,成了其中的一名雇员。
2009年,因不满中央情报局的一些做法,斯诺登选择了离职,在戴尔计算机公司工作,但随后不久他又跳槽进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开始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
同等安全权限的人有140万
5月中旬,在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夏威夷办公室工作的斯诺登告诉管理人员需要离开几周治疗癫痫病。5月20日,斯诺登跑到香港,在这个自由之地引爆了美国的“棱镜计划”。
为了表明自己举动的正当性,在披露这些绝密信息时他并没有选择隐匿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深喉”,而是主动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棱镜计划”的曝光让美国置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在众多被披露的事实文件面前,6月8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士·克拉珀首次承认“棱镜计划”的确存在。
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对当前的“棱镜门”事件十分担忧,他深信斯诺登还掌握、但还没有披露的其他一些关于美国政府监控网络项目的信息。另外根据美国媒体的披露,目前与斯诺登拥有同等安全权限的联邦政府承包商员工多达140万人。这些人中是否还有其他人泄密目前还不得而知。
更让美国政府感到尴尬的是,“棱镜门事件”还“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他一些秘密项目也遭到曝光。
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16日继续爆料称,斯诺登所曝光的“棱镜”项目,缘起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监视计划。
“星风”监视计划简称“星风”计划,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的4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码头”和“核子”。
其中,“主干道”和“码头”项目分别对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在对电话和互联网监视的语义下,“元数据”主要指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等,不包括电话或邮件等的内容。“棱镜”项目用于监视互联网,从美国IT巨头的公司服务器上收集个人信息。而“核子”项目则负责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
按照美国情报部门官员的说法,上述项目的监视目标均为“外国人”,但这些项目事实上也几乎将所有的美国家庭监视在内。而斯诺登爆料,美国政府的监控项目其实要比“星风”计划还要庞大得多。
大数据挖掘的尴尬
其实, “棱镜计划”也与近几年备受美国总统奥巴马重视的大数据挖掘密切相关。2012年3月22日,奥巴马政府宣布2亿美元投资大数据领域,这是大数据技术从商业行为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的分水岭,在次日的电话会议中,政府更是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
行业人士表示,美国的大数据战略,其实有相当大一部分都和国家安全相关,而要获得这些大数据,美国政府就必须要和美国多个方面的信息公司进行合作,当然,在这种合作中,大量民众的私人信息也会被政府所掌握。
本次斯诺登的泄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美国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大数据挖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美国的大数据挖掘必将面临着巨大的尴尬。
不过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郝建军表示,美国的大数据战略不会因此而夭折,未来,关键是如何规划与约束大数据的信息挖掘,在信息利用和公民信息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爱德华·斯诺登导演的、在6月初开始发酵的“棱镜泄密门”被称为现实版的美国大片。英俊帅气的特工、美艳的钢管舞女友、尖端的国家机密、纠结中的背叛与逃亡、特工系统的官僚和谎言、世界各国的吃惊与震怒、郁闷尴尬的总统、个人隐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各种元素齐备。
“大多数网民都同情斯诺登,人们觉得,他是个敢于揭露阴谋的正直之人。许多人称赞他是‘英雄’,因为为了揭露真相,他不惜放弃20万美元的高薪,远离美貌的女友。甚至他曾经的模特生涯和英俊的外表都成了网民的议论话题。相对的,几乎无人在乎,斯诺登此举是对美国法律和政府的背弃。”6月19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他的一篇博文中写道。
“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进入国家安全部门,都要保守相应的国家机密。但是斯诺登显然是违背了这一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表示。目前,斯诺登的泄密让美国在全世界颜面丧尽,如何善后和灭火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宅男的命运大转折
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美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一名雇员,过去4年内一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
1983年6月21日,斯诺登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伊丽莎白市,后随家人搬到马里兰州。他成长的地方在华盛顿以北40公里,这里是美国最大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总部所在地。在当地,很多公司、机构的业务也都与国家安全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时代的斯诺登算不上一个好学生,在同伴的记忆里,他是个沉默寡言、身体瘦小的男孩,常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金发,并且还是一个电脑游戏狂。1998-1999学年下学期,没有读完高中的斯诺登选择了退学。在接下来的12年里,他在几所社区学院、大学和计算机职业学院断断续续读过书。
2006年,斯诺登的人生发生了命运性的转折,这一年他获得了微软认证解决方案专家证书,并以此为敲门砖敲开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大门,成了其中的一名雇员。
2009年,因不满中央情报局的一些做法,斯诺登选择了离职,在戴尔计算机公司工作,但随后不久他又跳槽进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开始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
同等安全权限的人有140万
5月中旬,在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夏威夷办公室工作的斯诺登告诉管理人员需要离开几周治疗癫痫病。5月20日,斯诺登跑到香港,在这个自由之地引爆了美国的“棱镜计划”。
为了表明自己举动的正当性,在披露这些绝密信息时他并没有选择隐匿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深喉”,而是主动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棱镜计划”的曝光让美国置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在众多被披露的事实文件面前,6月8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士·克拉珀首次承认“棱镜计划”的确存在。
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对当前的“棱镜门”事件十分担忧,他深信斯诺登还掌握、但还没有披露的其他一些关于美国政府监控网络项目的信息。另外根据美国媒体的披露,目前与斯诺登拥有同等安全权限的联邦政府承包商员工多达140万人。这些人中是否还有其他人泄密目前还不得而知。
更让美国政府感到尴尬的是,“棱镜门事件”还“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他一些秘密项目也遭到曝光。
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16日继续爆料称,斯诺登所曝光的“棱镜”项目,缘起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监视计划。
“星风”监视计划简称“星风”计划,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的4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码头”和“核子”。
其中,“主干道”和“码头”项目分别对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在对电话和互联网监视的语义下,“元数据”主要指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等,不包括电话或邮件等的内容。“棱镜”项目用于监视互联网,从美国IT巨头的公司服务器上收集个人信息。而“核子”项目则负责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
按照美国情报部门官员的说法,上述项目的监视目标均为“外国人”,但这些项目事实上也几乎将所有的美国家庭监视在内。而斯诺登爆料,美国政府的监控项目其实要比“星风”计划还要庞大得多。
大数据挖掘的尴尬
其实, “棱镜计划”也与近几年备受美国总统奥巴马重视的大数据挖掘密切相关。2012年3月22日,奥巴马政府宣布2亿美元投资大数据领域,这是大数据技术从商业行为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的分水岭,在次日的电话会议中,政府更是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
行业人士表示,美国的大数据战略,其实有相当大一部分都和国家安全相关,而要获得这些大数据,美国政府就必须要和美国多个方面的信息公司进行合作,当然,在这种合作中,大量民众的私人信息也会被政府所掌握。
本次斯诺登的泄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美国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大数据挖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美国的大数据挖掘必将面临着巨大的尴尬。
不过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郝建军表示,美国的大数据战略不会因此而夭折,未来,关键是如何规划与约束大数据的信息挖掘,在信息利用和公民信息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