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棉籽的旅程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i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绿皮火车打造一个客栈,用两年时间走遍江南调查手织布,今年开始系统学习织布和染布,白略的生活,如此洒脱、纯粹。
  三月,浦江,火车栈。
  帛叠展,看一颗棉籽开始的旅程。
  棉花、棉线、棉布;纺织、染色、剪裁、缝纫……
  那些由棉花织就或蓝或青、或朴素或花哨的土布,变成衣服、首饰、茶席,甚至装置艺术……
  一切,都和一个小女子有关——白略,“火车栈”是她的青旅空间,手织布是她近两年的收藏。“严格来说,收集土布有七八年了,就连这个展,也已经想了五年。”
  绿皮火车客栈
  “男孩们把钉子放在铁轨上,等火车开过,你就有了自己的小李飞刀。姑娘们期盼火车把自己送到遥远的地方,绝不嫁给邻居家的小二黑。我们敬畏这么个大铁盒子,能够如此凶猛、如此持久地奔跑下去。”
  ——周云蓬《绿皮火车》
  今年三月之前,提及白略,更多人知道的,是她的“火车栈”。
  火车栈是一个餐厅、客栈、艺术空间的综合体,远远望去,几节绿皮火车矗立在街边,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这是父亲的收藏,当时买了几节火车车厢和一个火车头。”她笑着说,本来一直放铁路局,前些年铁路局让赶紧取走,不然就报废当废铁卖了,她只得运到这里。原本她也没想好做什么,只想着不能被雨淋,就搭了大棚;修站台的时候想,既然动土了,那顺便挖个地下室;看着像火车站了,那就再建个候车室吧;后面的车厢空着,不如做餐厅?于是工程越来越庞大,变成现在的样子。“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两年。”
  火车栈由一节火车头、五节火车车厢和一座玻璃房子围成一个四方空间。玻璃房子是前台和吧台,车厢两节是餐厅三节是客栈。走进餐厅有种误入火车餐车的感觉。包厢相对奢华,按照上世纪30年代欧洲东方快车的车厢设计,有着浓浓的旧时欧洲气息。
  绿皮火车的站台下面,就是做过“帛叠”展的艺术空间,回字形、纯白色,没有了展会,整个空间显得空空荡荡。
  “我希望这里会成为‘火车栈’最重要的地方,以后会办许多活动,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她说,“比如市集,做成长期的,没有噱头,实实在在的市集,就像城镇周末市集一样,到了时间,大家就来赶集,买菜、喝茶、聊天、晒太阳。”火车栈没有做任何火车主题的东西,她觉得主题只是一时新鲜,很难长久,她想要的更多:把火车栈做成不那么单一的、有趣的生活方式空间。
  不过今年五月,白略退出了火车栈的日常管理,因为她要抽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手织布。
  一颗棉籽开始的旅程
  “也许最终看到的是一匹棉布,但请你想象一下它是由一颗棉籽开始的旅程,经过无数双劳作者的手,最终到达了你手中,这是多么了不起。”
  ——白略
  为什么会收藏手织布?白略也说不清楚,非要说,大约是源自儿时的情怀吧。
  她是土生土长的浦江镇人,童年时,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大片棉花地。到了收获的季节,棉桃吐出一朵朵洁白的棉絮,整个村庄的奶奶都兜上“花袋”去地里摘棉花。这些袋子就是浦江镇特有的手织布做的。
  “妈妈的嫁妆里,压在樟木箱底的是一卷卷用红线头缝起的、外婆亲手织的布。”奶奶去世后,她在阁楼上翻出奶奶出嫁前亲手织布做的嫁衣。“算算有70多年了,还是崭新的,估计也就出嫁时穿过吧。”
  看着这些布和衣服,如此亲切、熟悉。“棉花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被种植了700多年,从一颗棉籽开始,经过种植、采摘、轧花去籽、弹花、纺纱、染纱、络线、经布、穿综插筘、拴机织布,经过无数劳作者的手,最后成为一匹棉布到达我们手上,是多么不易。”它们在生活里自然存在,是她和这片土地的连结。
  为什么非要下乡调查?大约是因为《江南土布史》一书。“这是同样做手织布收集的吴居士推荐给我的,是前后花了30年做的江南地区棉纺织的田野调查报告。”可惜的是,书里没有图片,所提到的许多布的名称和她在现实中见过的布对不上号,她萌生了自己去调查、寻找这些布的念头。
  2010年,她邀请摄影师向原下江南开始做田野调查。之后两年,她行走在上海郊区、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村庄,叩开一扇扇陌生的木门,拜访了几十位织过布的老太太,向她们询问手织布的故事,收集了300种、上千匹的老布。“收了一段时间,就不想再收了。”白略笑道,“一来占用空间和金钱,再就是我意识到无止境的收集也是一种无止境的‘占有欲’,这样不好。”后期她便将收集到的布逐渐脱手。现在她已经做到“过眼即拥有”,不需要依赖“我有很多布”来证明她在做相关的事了。
  今年三月的“帛叠”展算是这些年田野调查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参展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很用心,也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看着那些细碎的、平时可能当废料丢弃的布被做成精美的首饰、模块化的家具用品,甚至大气的服装,她很惊喜,也很高兴。
  她很享受田野调查的过程。对于拜访的那些人来说,织布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男耕女织,所以他们的讲述也十分平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但打动她的是:看到了过去的人们如何“惜物”,一块蓝印花被面用到颜色褪去打满补丁还在继续用,最后坏得没法再补还可以用来做尿片……“物尽其用,是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哲学。”
  手织布的更多可能性
  “在做田野调查之前尝试过自己用手织布做一些产品,但不理想,及时停止了。在没有足够了解它的前提下,我觉得不做比较好。”
  ——白略
  不再做收集后,白略想要做新的手织布,把古老的工艺和现代简洁的设计结合起来,“和独立服装设计师合作,从衣服本身出发去设计面料,而不是盲目地织布。”
  为了探寻手织布的更多可能,今年,白略开始系统地学习织布。“以前都是随便比划。”事实上,就算如她所说“随便比划”,也已经拥有不少死忠粉。她学习的地方是金泽工艺馆,跟随张西美老师从打筒整经开始,重点研究四综的织布机能做出多少种花纹。
  “之所以喜欢金泽工艺馆,大概是因为这里门槛很高又没门槛。”她解释,门槛高是不接待与纺织不相干的人,没门槛是只要真心喜爱纺织,就会被特别友好且慷慨地对待。老师被尊重又不高高在上,有点乌托邦却一点不矫情。
  六月中旬,她在金泽工艺馆学了一周蓝染。授课老师是清华美院染服系教师杨建军,这一周,她系统地学习了制靛到染布的整个过程,包括日本、印度和中国染料及不同的建缸方法。
  为什么要学习染布?因为她收集手织布的时候就发现,植物染和化学染价格会差很多,而目前市面上的植物染鱼龙混杂。“大多植物染,都是浅尝辄止。”之所以学蓝染,是因为手织布大都是蓝色系,她想从源头了解手织布。
  接触蓝染后,她发现商家夸大了植物染的“环保”。留存至今的布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基本不是天然蓝染了。且就算是天然蓝靛加自然还原,也会有少量污染,因为蓝草在经过发酵后要制作成靛泥才便于保存、运输,而要把靛泥还原成染液,就必须加入石灰。她想学会分析和区别。
  “除非是现摘现染,否则根本不可能达到所谓的百分百环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在自家门前种了一大片蓝草。今年七月,蓝草成熟,她约了好几个朋友一起“采蓝”。摘下树叶后,村里的娃娃都来帮忙,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不断重复咒语“浸泡、挤水、氧化”。各种操作染出来的蓝,颜色和质感都大不相同。她并不抵制化学染,“只是希望了解后,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它们的区别。”
  张西美是大名鼎鼎的纺织研究专家,拜其为师,当然不只是学染布,她准备在这里从源头学习布的纹理走向、织布的工艺方法……今年十月,她还要去金泽学习织布。“keep learning。有生之年能研究这一种布,已经很满足。”
  采访后记
  虽然白略说手织布其实没有占用她太多时间,基本是利用业余时间,可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不自觉地看布、看染,就连出国也会去找当地纺织品和植物染料,八月份她去老挝就忍不住染了布匹。看她微博、微信,几乎都是和火车栈、手织布、染料相关的事,这个风风火火的女子,是真心把它们当做生活,过成日子。
其他文献
把老砖房墙面换成玻璃,把福建百年老木屋搬到北京。喜欢,就这么任性。  通透、敞亮,是对武佳的小院最深刻的印象。  小院四四方方,是常见北方院落格局,特别的是,面朝庭院的这面墙,几乎全是玻璃,站在庭院,就可以将屋内看个明白。  改造老院子  小院是武佳2009年年底拿下的,普通北方农家宅院,红砖房、平屋顶、四四方方。拿到手,武佳就开始了她的翻新。“采用了改造和新建两种方式。”她说,“主要还是改造,只
十八罗汉、财神、福禄寿……这些传统题材的核雕已是司空见惯,那么鸣人、路飞、阿拉蕾核雕,你见过吗?80后的王小剑,将自己记忆中的卡通人物一一刻在橄榄核上,不仅雕出了新鲜感,还将传统技艺玩出了新花样。  如今,王小剑已进入“暂停接单”的窘境。自从3年前在西安创立“小剑核雕工作室”,订单就没断过,实在做不过来,他索性停了单。“我做事磨叽,凡事不喜欢赶急。”眉清目秀的小剑钉着耳钉,戴着黑框眼镜,一串蜜蜡佛
从收藏到文创,所有的文化在李文生眼中,都应是中国人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一个爱折腾的人,应该怎样“作”出自己的人生,才找到生活的定义?  从销售纺织品到管理物流公司,从克隆牛的诞生到传统景泰蓝的创新,李文生说自己在国营企业8年,民营企业19年,从山东到北京,再到西安,一路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体制内,做起了即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创衍生品。这一次,他会怎么玩,如何带来那些令人“脑洞”大开的创意?  
民以食为天,万物谷为首。民间向来有制作龙的传统,纸龙、布龙、草龙……但因湖口的草龙为谷草所制,所以又被称为『真龙』。  黄金稻草见真龙  被雾气笼罩的湖口仍能感到一丝寒意,当阳光穿透迷雾洒下来,铺在地上的稻草泛起闪亮的金黄色,让人内心涌起一种特别的温暖。  在一间门口挂着“湖口草龙技艺传承所”金色铜牌的院子里,喻芳泽坐在正中间,9根稻草在他手里上下翻飞。片刻工夫,一片栩栩如生的龙鳞成形了。接着,他
葫芦和竹子本是自然界的常见之物,在杭州郊外的一半斋工作室里,它们却化身为大肚子茶叶罐、S形茶铲、南瓜香器等器物,个个小巧精致,造型奇特,散发出草木的味道,又带有一分时尚的气息。  这些器物的主人汪泓,是一名设计师,也是一位生活家,尤其喜欢喝茶。“一款好茶,是要靠好的茶器来呈现的。”汪泓说。  爱喝茶的人,都会收藏或自制一些茶器,汪泓也不例外。毕竟要找到能符合汪泓审美标准的茶器并不容易,他决定自己动
台湾手工艺人对职业的坚守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大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台湾印象因他们变得不一样,也因他们变得丰满而鲜活。  台湾,手工爱好者的梦想之地,也是阳光房的“小蚂蚁”们一直想去的地方。在这个严冬到来之前,我们决定约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边走一边看一边交流。于是有了这次“远远的阳光房”与《中华手工》联合定制的台湾手工之旅。  短短一个月,我们集结了20位手工爱好者,他们中有画家、木匠、设
欧美红翻天的品牌Vita Fede开启了腕间叠戴风潮,其中最受欢迎的Titan系列手镯几乎人手一只。此系列手镯以铰接式金属色为主,以锥形铆钉为装饰,搭配撞色纹理和水晶镶嵌,组合成多种款式,将优雅和摇滚完美融合。取单根或者多根箭头手镯,与腕表、手链一起混搭于腕间,让手部展现出自己的流行态度。  www.vitafede.com
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是国家文化部主办的文化创意领域最具权威性和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期四天的第九届北京文博会,有来自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业界的123万人次参加。展览会总面积 达23万平方米,为历届之最。  杭州唐马仕文化创意公司应组委会邀请,在一号主场馆设立展位,展示了唐马仕的文房雅玩系列文创新产品,以及重点产品创意书签系列。众多专业观众对唐马仕创意书签精妙的设计、完美的手工,赞不绝口。羊
一所高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选修课程、一个学生社团和一个创业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创的鱼皮画保护模式,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提供了新思路。  威风凛凛的关公、活灵活现的中国龙、惟妙惟肖的牡丹花……2014年4月,在首届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艺术作品展上,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制作的四百多幅精美鱼皮画作品赚足了观众的眼球。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品,其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
世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中,一个在酉阳。  听得久了,就想去看看,酉阳的桃花源,和我心中的那个,是否一样?  有一个地方,只有陶渊明知道  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出发,应该是为了远方的山川湖海与田园诗歌吧。我们从重庆主城出发,驱车四五个小时,抵达酉州古城的时候,已是垂暮时分。街边的小店炊烟袅袅,游客不多,店家不唤,且自任你逛、任你看。初见古镇,慢悠悠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听当地人说在明洪武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