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家笔下人物论通俗文学作品中“邪”的审美倾向

来源 :名家名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数高大英俊、举止端庄、近乎完美.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高大全”的主角儿,还有一些自带几分邪气的角色,甚至出现主角儿没有性格角色给人印象深刻的情况.以审美内涵意义为切入点,讨论了“邪”的审美历程.
其他文献
“通”的本义是“没有阻碍、可以通过”,后来虚化为“全部、整个”和“十分、很”的副词义.主要考察“通”字虚化的两个阶段,即从实词虚化为范围副词、从范围副词虚化为程度
从互动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话语互动中的口语语料,通过对“似的”所在的话轮序列位置以及话语模式和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得出自然口语中“似的”具有补充说明、双向调侃、传递
道州调子戏是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地方特色剧种,产生于明末崇祯年间,源于民间戏狮子歌舞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唱法、伴奏乐器、舞台表演等吸收了数百年以来多种民间歌曲
《榕树》是金承志所创作的《白马村游记》套曲里的一首合唱作品.在此曲的创作中,在传统合唱的基础上在作曲方面运用了新颖的写作手法.从该曲的曲式、时间维度、声部进入和写
“俳圣”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人和俳句理论家.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首俳句,吸收借鉴了由中国传入的佛学、儒学和禅宗思想,不仅在形式上使俳句独立于俳偕,并且独创“
为了加深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使我国文学研究水平更上一层楼,必须做好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工作.当前,“批评性”语言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从我国“批判性”
“娃”最初为“美女”的意思,后衍生为“少女”“小孩”等义.通过对“娃”的指称用法和词缀用法进行分析,发现“娃”在古驿方言中含义丰富、用法广泛.
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出现了各种翻译难题,比如称谓、中药材、诗词、酒令等.第二十八回中出现大量诗词意象,对情感承载及烘托起到重要作用.以卡特福德的不可译性理论为
文学地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是作家创作描绘的对象,同时也影响着作家创作的题材、风格、文体选择甚至作家心态等等。朗州为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崭新的“第一空间”,迥异于长安、江南的文学景观与地域文化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丰富了他的诗歌题材,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甚至帮助他改变了心态,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元明清一直到现代,小写意花鸟画被一代代绘画者传承与发展,已有700余年,其代表性的人物有张中、沈周、陈淳等,小写意花鸟画以墨禽墨花、没骨写生作为主要的表现力,视觉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