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觊觎的几座陵墓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利不起早,起早必为利。
  从盗墓史上来看,盗墓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冒杀头牢役之灾的危险,主要就是两个字:贪财。
  盗墓是一种罪恶,而恶之源在厚葬。
  厚葬到底兴起于什么年代,具体很难说清。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死者生前用的玩的,大都会被随葬到地下,而且,越值钱的东西越会让死者带走,特别是在春秋礼乐崩坏时期,以厚葬为荣,薄葬为辱,厚葬情况更普遍,如当时的齐国、宋国逾制厚葬之风,便很盛行。之后的封建帝王,更是把厚葬习俗抬到至高。春秋时的“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厚葬习俗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原始社会三岁女孩墓有79件陪葬品
  
  作为很特殊也很流行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盗墓史与厚葬史俱进。如果坟冢内只有一堆枯骨,谁会去发冢扒坟而遭断子绝孙的诅咒?
  盗墓者的产生,初因可能不是贪财,但随着厚葬的兴起,“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诱坏了人心。
  考古界研究认为,早期墓葬的随葬品(考古用语,民间口头习惯称“陪葬品”,本书即采用口头语)一般都比较简单,出于感情和维系氏族利益的需要,无非陪葬一些坛坛罐罐。
  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的半坡遗址,在20世纪50年代时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考古。据公开的考古报告,已发掘的原始社会半坡类型的成人墓葬174座中,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2个男子、4个女子的同性合葬墓各一座,一般认为这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
  半坡成人墓中发现,有把死者手指或足趾骨埋于填土或放在陶器内的现象,当属“割体葬仪”。小孩死了则盛行瓮棺葬,共发现73座,都以钵、盆与瓮相扣合,常在器底凿一小孔作为灵魂的出入口。在居址范围内还发现3座幼儿土坑葬。
  据《西安半坡》一书,这些原始墓中并没什么陪葬品,多是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即便有陪葬品,也仅是日用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但其中发现了一座女孩墓,却有典型的厚葬特征。不仅随葬品丰富精致,而且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
  这位女孩仅有三四岁,却从墓中出土了陶器、石珠、石球、耳坠等陪葬品79件,陶钵中发现粟粒遗迹。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小墓主的尸骨在死后似乎经过“化妆处理”,股骨上有被涂料涂染过的痕迹,呈淡淡的暗红色。
  从上述文献记录中可以看出,丧葬中的所谓厚葬现象,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明神宗随葬的金冠重达一斤六两
  
  如果说一开始厚葬可能是随意的,但到了后期就是有意为之,并成规制。
  陪什么都是有说法的,如同棺椁的使用要受到等级限制一样,陪葬也不能乱来的。厚葬现象,在秦汉时期出现第一波高潮。据《晋书·索琳传》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一个国家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要作为陪葬品,其规制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陪葬越丰厚,表明墓主的地位越高。反之,社会底层的穷人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薄薄的棺材都置办不起。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当年葬父,只能用芦席包裹,草草而葬,连薄薄的棺材都置办不起,哪来陪葬品?朱元璋死时就不一样,生前即开始在南京东郊的蒋山(紫金山)南坡,营建自己的巨大陵寝——孝陵。此陵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为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600年后他还能为后人创造高额门票收入。
  朱元璋的子孙皇帝更是不得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与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朱翊钧10岁继位,史载其糊涂昏庸,好酗酒,每餐必饮,每饮必醉,还经常醉酒后杀人。定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十八年(公元1590年)竣工,历时六年,耗银多达800万两。定陵地宫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1956—1957年,中国考古专家对此座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的皇陵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价值连城,其陪葬品之丰令人惊叹。一顶金丝编成的金冠,重达一斤六两,仅此一顶“帽子”,如果让盗墓者给盗得,也够几辈人的生活费了。
  除此以外,还有衣冠服饰类多达500件,袍料布匹类92件,宫廷器物为282件,丧葬仪物达448件。可见定陵陪葬品之丰厚。
  北宋帝王陵在诸代陵中,并不显赫,规模相对简单。但其陵中随葬物品也是价值连城。《宋史·志第七十五·礼二十五·山陵》(卷一二二)记载,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十九日,真宗赵恒病死,三天后即准备好了陪葬品,“先帝服玩及珠襦玉匣”等宝物“不可留于人间”,均随着一些专门置办、很值钱的明器(民间称“冥器”)葬于永安陵中。在宝物入葬前,还如今天的博物馆一样,举行了“陈列展”,供群臣参观。
  遗憾的是,这里宝物后来均被盗掘走了(参见本书“人物篇:最不义的盗墓狂人刘豫”)。
  
  慈禧仅棺椁内陪葬品值5000万两白银
  
  在所有皇家陵寝中,所陪葬宝物被完全公开的,大概是清朝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当时一本名为《爱月轩笔记》的书在坊间久为流传。此书的作者叫李成武,他可不是一般的作者,身份特殊,系慈禧贴身侍卫,二品花翎顶戴,是当时深受慈禧器重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侄子。据说此笔记便是李成武根据李莲英的口述撰就。
  其中有一章《慈禧藏宝图记》,详尽记下定东陵陪葬品信息,仅棺椁内的陪葬品价值高达5000万两白银。兹抄录如下——
  棺底铺金丝所制镶珠宝之锦褥一层,厚约七寸。褥上覆绣花丝褥一层,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头上置翠荷叶,脚上置一碧玺莲花。放好,始将太后抬入,后之两足登莲花上,头顶荷叶,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又用珠串九练围后身而绕之,并以蚌佛十八尊置于后臂之上。以上所置之宝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账者。
  众人置后,方将陀罗经被盖后身,后头戴珠冠,其旁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一百零八尊,后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等宝物,大小二百件。后身左旁置玉藕一节,上有荷叶莲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树一枝,其空处则遍撒珠石等物。填满后,上盖网珠被一个。正欲上子盖时,大公主来,复将珠网被揭开,于盒中取出玉制八骏马一份,十八玉罗汉一份,置后之右手旁,方上子盖,至此,殓礼已毕。其账单及某君所估价值如下:
  第一号:(宫中账簿记物每种均列称第一号)金丝锦被值价八万四千两,镶八分珠一百粒、三分珠三百零四粒、六厘珠一千二百粒、米珠一万零五百粒、红蓝宝石大块者约重四钱十八块,小块者六十七块、祖母绿五分者二块,碧玺、白玉共二百零三块(略估珠值八十五万四千二百两,宝石约值四万二千两)。
  绣佛串珠褥制价二万二千两,用二分珠一千三百二十粒(约估值二万二千二百两)。
  头顶翡翠荷叶重二十二两五钱四分(估值八十五万两)。
  脚登碧玺莲花,重三十六两八钱(估值七十五万两)。
  后身着串珠袍褂两件,绣价八千两,共用大珠四百二十粒,中珠一千粒,一分小珠四千五百粒,宝石大小共用一千一百三十五块(估值一百二十万两)。
  后戴朝珠三挂,两挂珠,一挂红石(约值二百四十五两)。
  后戴活计十八子珠镜等,共用八百粒,宝石三十五块(约值十九万两)。
  陀罗经被铺珠八百二十粒(估值十六万两)。
  珠冠制价五万五千两,用大珠四两者一粒(估价一千万两)。
  身旁金佛每尊八两重,共二十七尊,翡翠佛每尊重六两共二十七尊,玉佛每尊重六两共二十七尊,红宝石佛每尊重三两五钱共二十七尊(共约值六十二万两)。
  足旁左右翡翠西瓜各一枚,青皮、红瓤、白籽、黑丝(约值二百二十万两)。
  翡翠甜瓜四枚,系二白皮黄籽瓤者、二青皮白籽黄瓤者(约值六十万两)。翡翠桃十个,桃青色,粉红尖,黄宝石李一百个,红宝石杏六十个,红宝石枣四十个(共约值九万五千两)。
  闻尚有二翡翠白菜,系绿叶白心,菜心上落一蝈蝈满绿,叶旁落二马蜂,系黄色者。但公账未列,或为王公等敬也。左旁玉藕三节,上有灰色泥污状,藕上长出绿荷叶、粉莲花、黑荸荠等一枝(约值一百万两),右旁珊瑚树一枝(约值五十三万两),该珊瑚树系红色,树上绕樱桃一条,青梗、绿叶、红果,树上落一翠鸟,亦为天然宝物也。身上填八分大珠五百粒,六分珠一千粒,三分珠二千二百粒,红蓝宝石二千二百块(约值二百二十三万两),网珠被用珠六千粒,均为二分重者(估值二十二万八千两)。番佛四十八尊,约值五万二千两,番佛每尊高不及二寸,皆白玉质,佛为白身,白足着黄鞋,披红衣,手持红莲花一枝,亦天然生成者。
  上面所记是慈禧棺椁内的陪葬品,在地宫中还有不少宝物。清廷内务府关于《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册中有记载,此就不一一列出。
  1928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把定东陵炸开,盗走了上述全部宝物。据说,当年孙殿英就是按照李成武所记的“藏宝图”,对定东陵进行了疯狂盗掘。
  令人痛心的是,孙殿英盗出的宝物多散落民间和海外,不少至今下落不明。
  
  到底哪座帝王陵墓称得上“天下第一陵”?
  
  明定陵和清定东陵的陪葬品数量,令人咋舌。 实际上,这两处皇陵并不是帝王级陵寝中陪葬品最丰的。
  朱翊钧在位时不是大明王朝的鼎盛时期,大明王朝也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强朝代。慈禧所处的年代,大清王朝已处于改朝换代的末期,多次遭受外国列强的欺凌和蹂躏,虽然其实际主政中国长达60年。
  皇家陵寝陪葬品的数量和细目,一直是高度机密的信息。但一般经验的盗墓者可以根据朝代、在位时间的长短和墓主的生平喜欢,一猜一个准。
  盛世王朝的太平之君,其陵寝陪葬自然丰厚,而一些小朝廷就难说,如南宋诸帝王陵寝,宝物比其他王朝差远了,甚至陵寝也只能叫“攒宫”,即暂厝之地,陵区用地也是从老百姓的手里逐渐买来的,陪葬品根本无法与其他王朝的帝王陵寝相比。
  在盗墓者眼里,众多帝王陵墓中,哪几座最值得冒险?甚至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也可以不顾?
  每一座帝王陵都是一座历史宝库,其所藏有的信息是独一无二的,陪葬品价值连城,历史信息更丰富。哪怕是当年一只极为普通的瓷碗,现在都是文物。一般来说,帝王陵越往前,其陪葬品越丰厚,价值越高。所以,到底哪几座帝王陵最有价值,并不好一概定论。
  从民间和史料记载来说,陪葬品最丰的有这么三座帝王陵墓:秦陵、茂陵、乾陵。
  前两座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所提到的“秦皇”、“汉武”的陵寝,乾陵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与其夫君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这三陵中宝藏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是一个谜,对盗墓者来说极具诱惑力,是盗墓者最想下手、最值得冒险的三座陵。不像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乾隆皇帝的裕陵等“肥陵”,已在民国时期被军阀孙殿英部彻底盗空,意思已不大。
  
  秦始皇睡的棺椁是无价之宝
  
  中国封建帝王中的第一陵是秦始皇陵。秦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当年秦陵“坟高五十余丈”,折算成现代的高度为115米左右,占地56.2平方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详细说明,“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
  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秦陵的宏大,据说到他死时也没有全部完工。
  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规模相当于5个现代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地宫就这么大,里面的陪葬品以“藏满之”来推测,数量该惊人了。
  仅秦始皇睡的那具棺椁,就是无价之宝。据《汉书》等史书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可见这副棺椁的文物价值。
  目前仅在陵区地宫外发现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阵容宏大的兵马俑坑则更是震惊世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由此可见“第一陵”的历史地位。
  
  秦陵地宫“失火”是怎么一回事
  
  不过,有学者认为,秦陵地宫中的陪葬品未必有那么丰富。理由是,在公元前206年,秦陵被挖掘过。当时,项羽为了报复秦王的横征暴敛,入关后,动用了30万人,“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运物不绝”。
  班固的《汉书·楚元王传》(卷三十六)记载了“牧羊儿火烧秦始皇棺椁”的故事,“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大意是说,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几只羊掉入山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越走越深,深不见底,无意中闯进了秦陵地宫。但火把不慎引发了大火,把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奇珍异宝也毁之一炬。
  后世盗挖秦陵的事也未断过,这从侧面也说明,秦陵当中陪葬品的丰厚了。但更多的观点认为,秦陵的地宫并没有被人打开过,当年项羽确实是想掘开秦陵,但因秦陵太坚固,无功而返,仅留下了两条“霸王沟”而已。
  据现代已完成的对秦陵的考古探测,初步证明秦陵的地宫仍然完好无损。探测中发现盗洞有两个,直径达1米,但深度只有9米,离地宫很远。目前,已出土文物和发现的被盗物品,多为陪葬坑或甬道内的陪葬品,秦陵地宫中的宝物确实无法估量,谜团多多。
  
  外国进贡“玉杖”陪进汉武帝陵
  
  秦亡汉兴,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个“国富民强”的朝代——刘姓汉朝,厚葬之风也随之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汉朝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目前常说的“汉”,多指西汉。西汉帝王陵在今陕西咸阳附近,共有11座;东汉的帝王陵共有12座,位于今河南洛阳及焦作附近。23座汉陵中,最出名的不是开国之君刘邦与其皇后吕雉的合葬墓长陵,而是汉诸帝中在位时间最长、最有作为的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刘彻在位54年,陵修了53年(公元前139年开始营建),到其下葬时,当初栽的小树都长成参天大树。刘邦在世时定了汉陵制,“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但刘彻可能考虑到自己的“丰功伟绩”比刘邦还大,偏偏大一套,《关中记》记载,“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茂陵当时由叫张汤的官员负责建造,其封土高近50米,堪比秦陵,有人因此称茂陵是中国的金字塔。
  “西安事变”发生前两年,即1934年10月21日,在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陪同下,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曾专门游览茂陵,并在陵前合影留念,可见茂陵的不一般。
   相比秦陵,茂陵的规模是小了些,但其陪葬品之丰厚,不相上下,甚至超过。
  《汉书·贡禹传》(卷七十二)记载,“及(武帝)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百九十物,尽瘗藏之”。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刘彻陵墓中陪葬品的数量惊人。后有文字称,“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
  这话就是说,由于刘彻在位时间长,到他死时,陵内已没有空间放那些稀世珍宝了。目前已知道的陪葬品有,当时康渠国国王进送的玉箱、玉杖;装在一个金箱内的30卷经书;专治哑巴的秘方;等等。
  刘彻下葬四年后,这些国外进贡的宝物,竟然出现在了市场上,被刘彻生前的侍人认了出来。此事见于南朝宋人刘叔敬撰《异苑》(卷七),“汉武帝冢里先有玉箱、瑶杖各一,是西胡康渠王所献,帝平素常玩之,故入梓宫中。其后四年,有人于扶风市买得此二物,帝左右识而认之,说卖者形状,乃帝也。”
  考古专家最看好的是刘彻穿的金缕玉衣。据西汉刘歆撰(后题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据说,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约有大小玉片2498片,串玉片的金线就有两斤多。
  
  董卓派吕布盗茂陵寻“治哑巴偏方”
  
  目前考古界比较忧虑的是,茂陵内的丰富陪葬品是否还完好地保存在地宫中。
  茂陵曾多次被盗,据《后汉书》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茂陵中的陪葬品搬了几十天,“陵中物仍不能减半”。后来起义军没有钱用时,第二次盗挖了茂陵。
  东汉末年,《三国演义》的大奸臣之一董卓也盗挖过茂陵,这次事件史上有记载,执行人是其“义子”吕布。当时,董卓特别叮嘱吕布,在进入茂陵时注意寻找一种专治哑巴的秘方,原来他的孙女董白是个哑巴。
  唐末黄巢起义时没有钱用,同样光顾过茂陵。之后,茂陵一直是盗墓者觊觎对象,如民国时期的盗墓者也没有放过。时军阀孙连仲在陵上修筑战壕,被怀疑实为盗墓,但因文字没有记录,目前仍不得当时真相。
  茂陵地宫中的宝物有多少,虽然盗墓的记载比较详细,但正史上并没有具体数据,所以谁也说不清。目前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观的,一是茂陵修筑了半个多世纪,内部机关重重,很难进去,陪葬品不可能被盗尽,要盗也仅是一部分;二是早期盗墓,仅看重金银珠宝,一些如经书类的文物、当时人们用的器物并不被看重,还会留在地宫中,这也是现在发现的不少被盗多次的陵墓仍能有重大考古发现的原因。
  
  乾陵宝物多达500吨是否可信
  
  唐陵共有20座,除末二帝李晔的和陵、哀帝李柷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山东,余下的都在陕西,即著名的“关中十八陵”,乾陵即为其中一座。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合葬墓,葬着女皇帝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十二月(公元683年),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贞观殿,时年56岁。李治在位34年,临死前说,“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武则天依其遗愿,将其尸骨运回,并在梁山筑陵。
  乾陵开工的准确时间是公元684年,当时动用的兵士和民工共计超过20万人。按照太宗李世民定下的“因山为陵”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经日夜施工,仅用了十个多月便完成了主体工程。文明元年八月,李治下葬。
  之后,乾陵继续进行施工,一直到22年后,即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逝才停止。梁山陵址由李治在生前选定,据说陵名是太尉长孙无忌建议的,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建议定名为乾陵。李治听了很高兴,遂采纳。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所以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为唐帝王陵墓中最大。不只乾陵的规模宏伟,陵内的陪葬品之丰也堪称唐帝王陵之最。
  李治陪葬品的价值十分丰厚,据估计,占大唐一年税赋的三分之一左右,武则天死后,又有同样多的金银珠宝被她带进了乾陵。实际上,李治死时并不想大兴土木,有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但武则天厚葬了李治,陵墓规格甚高,可能有她自己的动机。
  与秦陵、茂陵一样,乾陵中的陪葬品有卷帙浩繁的文史典籍、精妙绝伦的稀世器皿、令人叹为观止的绫罗绸缎、三彩陶俑,等等,多得数不过来。据陕西的考古专家分析,乾陵中的陪葬品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珊瑚、玛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壁画和朱墨题刻;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计有“六大类”。
   据此,在2006年6月举行的“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有专家对外放风,乾陵地宫中的宝物多达500吨,引起了一场乾陵是否发掘的“全国讨论”。虽然后来那位当事专家出来辟谣,称“从未说过”,但乾陵地宫中的陪葬品肯定不是一般地多。唐高宗临终有话,希望将生前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陪葬。据分析,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即埋在乾陵中,而不是在被盗过的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内。
   实际上,在“500吨”的说法之前,还有一个“800吨”的说法。依据是,乾陵地宫空间约为5000立方米左右,即使以地宫空间的四分之一来计算,陪葬品体积也有1200立方米左右,最少有800吨。乾陵的陪葬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马球图》、《宫女图》、《礼宾图》等5组18幅壁画,均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另有69组82幅壁画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这里,也可以推测出乾陵中宝物的数量和质量。有人就此大胆断言,乾陵发掘之日,将是继秦陵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出现之时。
  
  乾陵已成为盗墓者“眼中之最陵”
  
  乾陵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未被盗挖过。
  《唐会要》记载,“乾陵之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因为太坚固,乾陵才幸免于盗。实际上自武则天入葬后1300余年间,盗墓者一直没有放过乾陵,最早盗乾陵的是黄巢起义军。
  《陕西通志》引已失传的唐书《雪航肤见》称,“武后陵,黄巢伐之”。据说墓道快要挖开时,忽然风雨大作,吓得挖墓义军逃走,留下了一道很深很深的“黄巢沟”,乾陵免遭首劫。五代时期,又遭遇此事,同样因“唯乾陵风雨不可发”。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有国民党老兵回忆,孙连仲当年派工兵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表面封石,也因出现天气异象,怕遭意外而作罢。
   秦陵、茂陵、乾陵,都在陕西省境内,全是厚葬盛行时期的帝王陵,哪一座的陪葬品都不会少是肯定的。对盗墓者来说,掘开其中哪一座也都不会让人失望,所以都具极强诱惑力。但最值得冒险的当属乾陵——秦陵和茂陵已被盗墓者光顾过了,唯乾陵还是不破之身。如果说秦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第一陵,那乾陵无疑是盗墓者“眼中之最”。
  考古界有一种观点,从20世纪初开始,大陆目前仍正处于中国历史上新一轮盗墓高峰期。与以前不同,这一轮以文物走私为驱动,由于有现代化的盗挖工具,加上城建房产大开发的“官挖”,所以是最为可怕的时期。
  虽然政府已明确表态,“目前暂不会发掘乾陵”,但由于乾陵墓道在1960年代就被当地农民炸开了,这个秘密已经瞒不住了。可以想见,这座历经一千多年而不被盗的帝王陵,目前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选自倪方六《盗墓史记》)
其他文献
前几天在南京大学听了顾彬先生一个演讲。顾彬是如何进入中国视野的,这自然不必说了,但是,我特别希望这次演讲他不要再提到他的“垃圾论”,结果,他还是舍不得绕过,仿佛不提醒大家“我就是那个‘垃圾论者’顾彬”,大家便不知道他是顾彬似的。看来,“垃圾”已经成为顾彬这个品牌的标签,如同路易·威登包上的LV一样不可省略。于是,就像张爱玲所说的伤员爱恋着自己的伤疤,顾彬爱恋着他的“垃圾论”;就像一个暴发户永远念念
期刊
董健——抗衡    董健老师1936年出生,1962年大学毕业,1987年任教授。先后担任过南京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  董老师是硬骨头。  面对权威(权和威),他从不低头,决无媚颜,而且,只要你让他看出小和恶,他就会拍案而起,直面批评,同时白纸黑字,用他那犀利的笔墨剑锋相向。  董老师对教育腐败恨之入骨,在高层领导面前严词痛斥其危害,丝毫没有藏锋露拙。就说这个教授职称吧,老师主攻中国戏剧研究,
期刊
干大奶自从那年被戴上桃树镣以后,一见到桃花就不由自主地疯疯癫癫起来。我那时还小,只是隐隐约约地记得一些景况。干大奶是个小矮子,拐着一双粽子似的小脚,只是两颗门面牙特大、特白,讲起我们老家的侉话来声如洪钟,根本就不像个老娘们。干大奶一见到桃花就全身紧张,浑身像是揪筋似地直抽,眼前还会出现幻觉,最厉害时还口吐白沫,不住地骂人。这时,村里人闲着没事的,就会像看猴子似地把她团团围着起哄。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
期刊
由“非常贫乏”的日记资料写出了“大历史”    这是从我居家附近的一个书摊上看到的,书名:《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著者:黄仁宇。这位以标榜“大历史”而很出了风头的“美籍华裔学者”,将“间接”所得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秘藏的蒋氏“部分日记”,直接写成了这本自诩可成《蒋介石初传》(或《粗传》)的“大历史”。可谓捷足先登,颇合了蒋氏日记“解密”之先机。  这里,仅
期刊
逝去的幸福就如同旋转的木马,我始终不能领悟,所以我一直追逐,可是,我又怎样才能不再试着将似水般的年华留住。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题记    肖楠    我是苏明澈。1992年的时候我在南方这所小镇上唯一的小学里读书。那时我是个属于张扬的孩子,凛冽的性格造就了我的个性。我非常喜欢这个地处烟雨江南的古老城市中的小镇。那里到处都是铺着青石板的小巷,古旧,低沉,蜿蜒至深,还有一
期刊
金缕曲·离家    窗外风和雪。向炉边,轻携素手,暗寻罗帕。剪指灯前心欲裂,泪染青衫尽湿。最苦是人生离别。帐底今宵衾被暖,料明朝孤枕共残月。秦淮水,亦呜咽。后湖初系同心结。这些年,几番风雨,几多磨折。只望终身常厮守,苦恨离情重叠。此一去归期难说。岁月艰难忧患里,愿两情永好如金石。多保重,莫悲切。     诗文招祸,浮名误人。“反右”结束后,余遭流逐,将去无锡农村种田,当一农民。自与兰结婚,风风雨雨
期刊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这是一项得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伟大工程。实现这一伟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要做好“平衡”的工作,特别是与人有关的平衡工作。因为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平衡对社会太重要了。人若平,一切皆平,人若不平,一切皆乱。这是我的人生感悟,也是常见的通理,更是永恒的法则。   人,天生就是平衡的。比如人的体
期刊
发现牛河梁——遥望红山文化顶峰    其实,在发现伟大的牛河梁遗址群之前,就有很多零星的文物自我露头,在大凌河一带出土被捡拾。最早的文章提示信息,可追溯到当年日本人的挖掘记录,但是,他们的热点不在于此,自然语焉不详。真是无巧不成书!大凌河流域的牛河梁的发现和红山文化的命名地发现遗址一样,都具有惊人的巧合,都是由中国的学者或者说热心于此的爱国知识分子发现并首倡先驱。佟桂臣,就是这一普通的名字,是他在
期刊
地名,是文明人类区别各个地物的标识符号,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各个地理实体的首要标志。地名,又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它深深地蕴含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山水物产”、“名胜古迹”、“人物纪念”等方方面面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形成的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思考方式、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地名是人们对当地的一种尊称,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作为一个城市,地名
期刊
一  1907年9月15日,郭汝瑰出生于四川铜梁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郭锡柱饱读诗书,应过科举,中过秀才。没多久,清末光绪废科举,郭锡柱断了仕途。踌躇满志的郭秀才壮志未酬,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郭汝瑰身上。郭汝瑰读完中学,在堂兄郭汝栋介绍下,直奔广东黄埔军校。他在恽代英、肖楚女、周恩来、吴玉章等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蒋介石清党,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29年郭汝瑰东渡日本留学。抗战爆发,郭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