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病不同中医分型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以指导临床诊治。 方法 纳入120例颈椎病患者,参考相关标准,将其划分为风寒湿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均联合开展CT、MRI诊断,探讨不同分型的影像学表现差异。 结果 风寒湿型影像改变主要为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钩锥关节增生及韧带钙化,首选检测方法为CT;痰湿阻络型多表现为椎管前后径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首选检测方法为MRI;气滞血瘀型多表现为椎间孔狭窄、椎体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首选检测方法为MRI;肝肾不足型主要表现为横突孔狭窄、椎动脉扭曲狭窄等,首选检测方法为MRI;气血亏虚型多表现为椎体排列不稳,需合理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结论 CT及MRI影像有助于颈椎病的中医分型,对指导临床用要有一定价值,值得关注。
  [关键词] 颈椎病;中医分型;CT;MRI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3-1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and MRI imaging features of different TCM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to guid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divided into wind cold dampness, phlegm dampness type,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and liver and kidney deficienc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andards. Diagnosis of MRI and CT were carried out together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images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 changes of wind cold dampness type image mainly showed the changes of cervical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and the uncovertebral joints hyperplasia and calc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 The preferred detection method was CT. The phlegm dampness type showed the spinal canal stenosis. The preferred detection method was MRI.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showed lumbar Foramen Stenosis and vertebral body and hook vertebral joint bone hyperplasia. The preferred detection method was MRI. The liver and kidney deficiency type mainly showed transverse foramen stenosis and twisted sten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he preferred detection method was MRI. Qi and blood deficiency type showed vertebral instability, which needed to be diagnosed reasonably and clinically. Conclusion CT and MRI imaging is helpful for the TCM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has a certain value in guiding the clinical use, which is worth attention.
  [Key words] Cervical vertebra disease; TCM syndrome type; CT; MRI
  颈椎病为中国老年常见脊柱退行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中医疗法对其具备显著治疗效果[2],然而需先行分型诊断、对症下药,常规诊断则过分依赖于医师经验,多仅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可能存在误诊。CT及MRI等手段则能够明确显示出病变区域的影像,如能证实不同中医分型有不同影像学表现,则显然有助于简化中医分型步骤,提升临床诊治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以120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例共纳入120例颈椎病患者,参考中国康复医学会相关标准[3]确诊,入院时间均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其中男女比例67∶53,年龄26~70岁,平均(51.4±8.1)岁,病程8d~20年,平均(7.1±1.3)年。
  1.2 研究方法
  1.2.1 中医分型 由3名经验丰富的骨科中医师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对患者进行中医分型。颈椎病中医分型一共包括:(1)风寒湿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畏寒、关节疼痛、苔腻等;(2)痰湿阻络型,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颈项板滞疼痛、苔腻等;(3)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为肩颈、后背麻木;(4)肝肾不足型,临床表现为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等;(5)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心悸等。按上述标准分型后,本组120例患者中,风寒湿型38例、痰湿阻络型26例、气滞血瘀型24例、肝肾不足型18例、余14例均为气血亏虚型,将上述各型分别纳入A、B、C、D、E五组。各组一般临床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2 影像学检查 主要设备为Brilliance 螺旋CT(美国飞利浦)及0.5T intera MRI系统(美国飞利浦)。患者先行CT常规轴位扫描,取层厚2mm、层间距2mm;随后行常规颈部MRI检查,T1W1取SE-Cor,T2W1取SE-Trs,同时行椎动脉2D-TOF-MRA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两组比较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间对比表明,组间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A组生理曲度改变者共33例,占86.8%,明显高于其他各组(x2=18.67,18.80,16.54,7.82;P<0.01);(2)A组、B组均出现韧带钙化,较C组(x2=31.33,23.21;P<0.01)、D(x2=19.70,14.12;P<0.01)、E组(x2=33.61,24.76;P<0.01)均明显更高;(3)A组钩椎关节增生者共31例,占81.6%,明显高于其他各组(x2=12.47,8.60,15.40,23.95;P<0.01);(4)E组椎体排列不稳10例,占71.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x2=33.61,20.85,23.27,15.15;P<0.01);(5)B组、C组椎管狭窄率明显高于A组(x2=46.62,33.39;P<0.01)、D组(x2=26.65,15.56;P<0.01)及E组(x2=24.76,13.64;P<0.01);(6)D组横突孔狭窄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x2=51.53,36.12,38.08,28.21;P<0.01);(7)D组椎动脉扭曲狭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x2=51.53,32.63,38.08,28.21;P<0.01)。
  组内对比显示,A组多表现为生理曲度变直(63.2%)、椎体前缘骨质增生(94.7%)、项韧带钙化(73.7%)、钩椎关节增生(81.6%)等;B组多表现为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前缘100.0%,后缘96.2%)、项韧带钙化(57.7%)、椎管前后径狭窄(80.8%)等;C组多表现为椎间孔狭窄(62.5%)、椎体骨质增生(100.0%)、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5.8%)等;D组多表现为横突孔狭窄(94.4%)及椎动脉扭曲狭窄(94.4%)等;E组多表现为椎体排列不稳(71.4%)。
  3 讨论
  颈椎病的中医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意义重大,不同证型患者,其临床最佳治疗方案多有区别,黄月莲[5]研究均支持分型辨治原则。然而既往分型诊断效果对中医师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则重点探讨了应用西医影像学诊断辅助中医分型的可行性,结果能够证实,不同证型患者,确有一定特殊的影像学表现。
  首先,通过组间对比可以看出,风寒湿型患者,其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者、钩椎关节增生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韧带钙化比率亦较高;痰湿阻络型患者,在韧带钙化、椎管狭窄方面出现率相对较高;气滞血瘀型患者,出现椎管狭窄的比率相对较高;肝肾不足型患者,横突孔狭窄、椎动脉扭曲狭窄者比率更高;气血亏虚型则多表现为椎体排列不稳。上述结论与温颖等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6],说明其具备一定普适性。
  其次,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各型患者的主要影像表现,虽不同组间可能存在相似的表现,但结合多项主要表现,还是能够有效指导分型的。(1)风寒湿型。此证主要因风寒湿邪留著不散引起[7],主要表现为躯体屈伸不利、畏寒怕冷,CT下多可见生理曲度、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症状,而颈椎骨改变多不大,故MRI特异性表现较少,临床仅行CT诊断即可确诊;(2)痰湿阻络型。此证主要因脏腑气化功能下降、水液停滞导致[8],临床可见气血不畅的一般症状,如恶心、眩晕等。颈椎骨改变为其主要特征,MRI可见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故首选检测方案应为MRI;(3)气滞血瘀型。此证临床表现亦为气血不畅,故病理改变与痰湿阻络型有明显相似性,临床亦可通过MRI检查椎管狭窄
  情况,其次也可通过CT诊断其椎体骨质增生情况;(4)肝肾不足型。其病机主要为高肾亏虚、筋骨懈惰,常表现为发冷、失眠、无力等。本例指出其多表现出椎动脉扭曲狭窄,故可通过MRA或CTA有效诊断;(5)气血亏虚型。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及心悸,推测可能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CT可见椎体排列不稳,能够有效诊断。
  因此,考虑到CT和MRI诊断亦有其他优劣指出,如CT经济效益高、MRI不需要使用造影剂等[9],合理结合上述结论,我们认为在颈椎病的分型诊断中,应该首先根据医师经验做出初步诊断,续行对应推荐的影像学诊断方案明确诊断,以保证治疗效果。
  同时,本研究从影像学表现分析了不同分型颈椎病的病因及病机,亦具备一定的分型治疗指导价值。如风寒湿型颈椎病患者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但颈椎骨质无明显变化,疼痛主要因神经根及软组织炎性水肿导致,故可以通过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案,将药物直导入颈部,以改善局部血运,缓解肌肉痉挛,达到治疗的目的[10],且此类患者仅行牵引治疗往往达不到显著的疗效[11];又如痰湿阻络型及气滞血瘀型患者,其颈椎骨改变明显,椎动脉供血不足,故易导致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因此可通过中药汤剂改善脑部供血或通过颈椎牵引治疗[12-13]。可见,探讨患者影像学表现还可有效指导用药及治疗,值得关注。
  总之,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可能有显著特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洪岗,张正丰.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前动脉 CT血管造影观察[J].脊柱外科杂志,2014,13(5):269-273.
  [2] 马美芬,张强.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93-2094.
  [3]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S].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12-13.
  [4]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1.
  [5] 黄月莲.分经辨治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J].中国针灸,2011,31(9):851-852.
  [6] 温颖,李晓陵,王丰,等.CT、MRI在颈椎病中医分型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4):81-83.
  [7] 张丽美,师彬.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3,35(7):1522-1525.
  [8] 王春晓,谢兴文,李宁,等.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在颈椎病中医证型规范化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3):8083-8088.
  [9] 姜昕,冯璐.多体素模式分析在fMRI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4,33(2):200-206.
  [10] 申永寿.温针灸配合体针治疗风寒湿型颈椎病5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878.
  [11] 严攀,周建伟,虞亚明,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病证结合”评价量表信度的初步研究[J].中医正骨,2011,23(5):10-12,18.
  [12] 徐星星,王宝玉,郭银丰,等.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398,1458.
  [13] 郭明阳,张俊,郭玲淋,等.骨痹汤加味方治疗12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疗效总结[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0):1093-1095.
  (收稿日期:2015-02-03)
其他文献
尊敬的各位医学、药学专家、教授: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自2011年1月创刊以来,在全国医药卫生领域的广大专家、教授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努力学习先进期刊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编采流程,坚持以质取稿的原则,严把稿源、审稿和编校质量关,使刊物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影响。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该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录医药卫生类论文269万多篇,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 locking-compression plate,LCP) 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取自2011年3月~2014年3月, 按AO分型为B型和C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72例,采用掌侧入路,桡骨远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 结果 随访时间6 ~ 36月,平均15月, 所有病例均或随访。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3.4%。放射学评价术后1
期刊
[摘要] 目的 基于智能算法建立卵巢恶性肿瘤标记物组模型,并评价其检验效能。 方法 以经确诊的143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和98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以及120例健康妇女为研究对象,以CA125、HE4、TSGF、TNF-α、VEGF、CA153、CA199、IL-6 8种血清标记物的水平为自变量,以病理分型结果(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健康)为因变量,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卵巢恶性肿瘤标记物组模型,并通过6
期刊
[摘要]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本院确诊的SIH 19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治进行讨论。 结果 1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体位性头痛,并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颈强直,有18例侧卧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 H2O,蛋白增高11例,WBC增高8例,RBC增高2例,13例行头颅MRI增强检查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均采取保守治疗,16例痊愈,3例好转。
期刊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夹板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5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小夹板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按分组进行相应的固定治疗方法,出院后对两组患者随访,随访过程进行复位和功能评价,并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处理。 结果 治疗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4.1个月。小夹板固定组患者疗效评价优良15例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5月~2013年11月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35例,手术采用闭合复位、顺行插钉技术。 结果 在35例胫骨骨折中31例通过闭合复位髓内钉成功固定,其余4例因骨折粉碎重行小切口复位髓内钉固定。所有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无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及畸形愈合。 结论
期刊
[摘要] 探讨当前口腔修复学和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并分析问题。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更好的解决在教学工作中,口腔修复学与口腔解剖生理学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晦涩,难懂,容易遗忘,与口腔修复学内容缺乏联系的问题。  [关键词] 口腔修复学;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3-40-03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维持血透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 2014年3月在本院血液透析治疗、出现心功能不全的62例维持血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9例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促红细胞素、铁剂、叶酸等药物常规治疗;B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加用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治疗。经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情况,检测血清脑钠肽情况。 结
期刊
[摘要] 目的 建立八味痛经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 方法 采用TLC法对八味痛经胶囊中当归、桂枝、牡丹皮、延胡索进行鉴别,用HPLC法测定八味痛经胶囊中的牡丹皮和白芍共同有效成分芍药苷的含量。 结果 薄层色谱可鉴别出当归、桂枝、牡丹皮、延胡索的特征斑点,且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法测定芍药苷0.2575~2.575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8%,RSD=1.0%(n=6)。 结论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选取6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而试验组30例采用手术室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结果 苏醒期,对照组患者的心率值及血压值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试验组EA发生率(10.00%)明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