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知识难点 提高运算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ig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抓住知识的难点,设计有效的对比练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在“巧乘‘1’的简便运算”的教学中,从学生的知识难点切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数形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难点;运算能力;简便运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15-02
  苏步青曾指出:“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中要求学生“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下面就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有关巧乘“1”进行简算的练习课为例,在启发——领悟——反思的教学日常中,对简算这个知识难点的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启发】观课有感,碰撞火花
  在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杨绍彭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中,杨老师以古诗的情境引入,配以自编题目的数量关系式,以及点子图的直观显示,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乘法分配律这个重要的知识点。杨老师讲授完新课后给出了一组练习题:
  1.①(58 1)×63=( )×( ) ()×( );
  ②(58 1)×63=( )×( ) ( )。
  2.99x26 26=( )x( )。
  看到这组习题,我不禁自问:“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有了这样的练习题,当初那一幕就不会出现了。”
  在我自己执教的“乘法分配律”练习课上,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知识引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很是熟练,简直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于是我设计了与杨老师题组中第2题类似的练习题“99x35 35”,想考一考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解出来,我只能公布答案“99x35 35=(99 l)x35”。这时,学习成绩不错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问道:“好端端的怎么会多了一个17明明前面的算式有两个35,怎么后面的算式只有1个357”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摇头表示不解。当时的我很是疑惑:学生都明白的乘法分配律,怎么转了个弯就不明白了?当然,那节课后面的练习没办法如期完成,我把精力全部放在解释这道题上,但也仅仅让成绩好的学生勉强明白,学困生还是一头雾水。
  【领悟】明灯引路,思考领悟
  在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中,很多教师反映简便计算是学生计算练习中一个难啃的“骨头”。它的难,难在哪?难在学生对于抽象的运算定律掌握得不到位,计算过程错误不断,学生失分严重;难在需要观察分析,找到当中的规律,并能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展开计算,而学生缺乏这种做题的习惯和意识;难在學生对运算意义的不求甚解,只是随意乱写……很多教师尝试通过题海战术、专项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解题的效果,然而收效甚微。因此,学生碰到简便计算就如临大敌,单纯地为了简算而简算,而没有体会到简算的真正价值。
  杨老师的课关注了简算,特别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的难点,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大练习引导的作用。在开课之初,杨老师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直观的点子图引入了乘法分配律,强化了运算的意义;接着杨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乘法的意义,从而理解乘法分配律表达式中两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表达式。“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在杨老师出示相关题组时,学生便能快速地说出准确的答案。
  ①(58 l)x63=(58)x(63) (l)x(63);
  ②(58 l)x63=(58)x(63) (63)。
  但杨老师想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这个标准答案背后解题的过程、分析的缘由、选择的依据。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生1:两个式子表示的意义相同,不同的是第一个算式多了一个“1X”。
  课件呈现知识窍门:1乘任何数都得原数。
  师:为什么是58x63 63,而不是58x63 1?
  生2:因为是58个63加1个63,是59个63,而不是58个63加1。
  学生抓住了乘法的意义,快速解答了问题。有了题组的第一题为基础,再出示第二题“99x26 26=( )×( )”,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题目中后面的26可以看成lx26,再用乘法的意义理解题目的式子:99个26再加1个26,合起来是100个26,因此99x26 26= (99 1)×(26)。算式左右两部分的得数相等。”
  【反思】关注难点,提高能力
  我在第一次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错误地开展应试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只要熟记“乘法分配律”公式,便能解相关的题目,然而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知识容易遗忘,学生没有经历计算教学的全过程,印象不深刻。听了杨老师的课后,我明白了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应关注“意义上的建构”,要从最核心的“乘法意义”人手,寻找学生的起点与经验,提炼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与了解,积累数形结合的相关经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验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从而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有了第一课时作为基础,第二课时的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在适度训练、逐步熟悉的基础上,对运算的基础知识不仅应“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够理解和掌握算法,才能正确、迅速地选择最佳的方法进行运算。教师应以知识的难点作为教学切人口,有针对性地开展练习,教学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以杨老师设计的特殊的“乘1”练习题组作为例子。
  从基础练习“(58 l)x63=(58)x(63) (l)x(63)”→特殊例子“(58 l)x63=(58)x(63) (63)”→方法窍门“l乘任何数都得原数”一巩固练习“99x26 26=( 99 1)×(26)”,在整个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中,以“乘法意义”作为解题策略的方法很好地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曾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运算能力从而解决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之初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关注学生知识的难点,在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让学生从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到上升到整体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吴正宪,刘延革.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责编 金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业情况调查表明,学生作业低效的现象十分普遍,数学作业成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对此,我们追根溯源,寻找作业低效的症结所在,以错题本为载体,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升数学作业的效率。  [关键词]错题本;数学作业;提升效率;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49-0  一、直击现状  学生做错题是数
[摘 要]针对教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内容中设计的一些配图和引导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配图和引导语的编写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确保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引导方向正确、蕴含的信息量要适度且具有启发性等建议。  [关键词]面积;配图;引导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07-03  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有一个值得指出的特色:
[摘 要]随着中高考数学卷中阅读量的增加,阅读水平越来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解题速度,因此,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的提升刻不容缓。培养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应使数学教材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教师应从实际工作出发,深入研究学生阅读能力差的成因,从示范读——师引导、生体验(适合低段学生);扶着读——看提纲、寻答案(适合中段学生);自主读──会转化、提见解(适合高段学生)三个阶段,深入探索培养学生数学阅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载体。以“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为例,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四能;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52-02  数学
[摘 要]翻转课堂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有力工具。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可引入微课助力翻转课堂,以驱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积极互动。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圆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58-02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在实施教
[摘 要]儿童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的“转译”,使儿童的这些“自发概念”为同伴所感知、所理解,并使之逐渐科学化。教学是一个独特的、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从语言的“转译”入手,让儿童的“自发概念”被激发,生成系统化概念;“自发概念”被唤醒,进入抽象化理解;“自发概念”被进化,开启可视化模式,从而助力儿童“自发概念”科学化。  [关键词]语言转译;自发概念
[摘 要]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情境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学习情境,把生活元素全面整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学习内容,或用课外作业推动数学走进生活。  [关键词]数学;生活;百分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9
[摘 要]对“烙饼问题”的教材编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做了探讨与分析后,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學术研究“百家争鸣”更有利于课程改革成功和促进数学教育及学生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数学教育;良心;责任心;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11-02  一、做数学教育应该有良心和责任心  之所以出现
[摘 要]儿童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普遍性的认识过程,又具有其特殊性。关注“感觉”对数学学习的特殊价值及其重要作用,并从形象感知、触摸感受、独特感悟等角度来加以实践,可以更好地把握儿童数学的心理机制,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儿童 感觉 数学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要]有效的数学教学,必定是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去组织实施的。以“百分数的意义学习”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或是动手配糖水的情境等,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生活化的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思考的深入,促使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建构更加扎实、更加科学。  [关键词]百分数;生活;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61-02  《义